央视新闻23日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给蔡旭哲同志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授予宋令东、王浩泽同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7月9日,在北京航天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中)、宋令东(右)、王浩泽在记者见面会上敬礼致意。新华社记者 厉彦辰 摄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员、干部职工、解放军指战员的智慧和心血。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同志矢志报国、忠诚使命,不畏艰险、敢于担当,向世界展示了强大的中国志气、中国骨气和中国底气。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他们的褒奖,不仅是对个人卓越功绩的崇高礼赞,更是对中国航天人矢志创新、勇攀高峰精神的集体致敬。
矢志报国的精神内核,是中国航天跨越发展的根本动力。航天事业从来不是坦途,从火箭升空的轰鸣到空间站的稳定运行,每一步都浸透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密码。蔡旭哲两度飞天、五度出舱,用一次次精准操作诠释着“把使命刻在太空”的忠诚;宋令东作为首位出舱的90后航天员,首次飞天就三闯“舱门”,以青春力量彰显“敢为人先”的担当;王浩泽作为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在艰苦磨砺中绽放“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他们的事迹并非孤例,而是一代代航天人精神传承的缩影——从“两弹一星”时期的筚路蓝缕,到载人航天工程的接续奋斗,正是这种以国为重的价值追求,让中国航天在数十年间从追赶者成长为并跑者,甚至在诸多领域成为领跑者。这种精神不仅是航天领域的宝贵财富,更成为激励全社会攻坚克难的精神灯塔,指引着各行各业在各自赛道上向着目标勇毅前行。
突破创新的科技实践,为中国航天自立自强筑牢根基。神舟十九号任务创造的“单次出舱9小时”世界纪录,背后是生命保障系统、舱外航天服等核心技术的全面突破;国际首个空间光晶格量子模拟实验平台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空间量子科学领域实现从“跟跑”到 “领跑”的跨越。90 余项空间站维护任务的精准完成,80 余项空间科学实验的有序开展,绝非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中国航天在轨道控制、载荷管理、实验设计等全链条技术能力的集中展现。这些突破的意义,不仅在于刷新纪录、填补空白,更在于构建起自主可控的航天技术体系。实践充分证明,唯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避免在关键时刻被“卡脖子”,确保国家战略安全。当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航天才能为后续载人探月、行星探测等更宏大的任务奠定坚实基础。这不仅是对航天事业自身发展的保障,更是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助力。
代际传承的人才梯队,彰显着中国航天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底气。事业兴衰,关键在人。神舟十九号乘组的构成极具象征意义:蔡旭哲作为“老将”,以丰富经验领航任务;宋令东代表的“90后”新生力量,用青春活力突破壁垒;王浩泽作为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以多元视角拓展航天人才边界。这种“老中青”结合、“男女共担”的梯队结构,绝非偶然,而是中国航天人才培养体系科学性的生动证明。从航天员选拔培训的标准化流程,到科研团队“传帮带”的机制传承,再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理念,中国航天构建起一套可持续的人才培养生态。这不仅保障了航天事业的接续发展,更为国家人才战略提供了宝贵经验——在芯片研发、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这种“储备一代、使用一代、培养一代”的人才理念同样至关重要。当越来越多像宋令东、王浩泽这样的青年人才崭露头角,当越来越多领域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民族复兴就有了最可靠的智力支撑。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九号,中国航天的每一步跨越,都在诠释着“自立自强”的深刻内涵,都在凝聚着“砥砺奋进”的民族力量。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三位航天员获得的荣誉,是国家对奋斗者的礼赞,更是对全体中华儿女的召唤。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以英雄为榜样,把爱国情怀转化为奋斗行动,把创新精神融入日常实践,方能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开辟新境界,让中国力量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宣讲家网 黄登明)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