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综合> 正文

郑丽娜:从天边到身边的商业航天(2)

 

第三个不能等——全人类的“太空富矿”不能丢。商业航天,是人类开启太空经济时代的“金钥匙”。像“卫星通信+智能手机”,就是航天商业化的一片蓝海。卫星直连手机技术,不仅为偏远地区送去了“生命信号”,更释放出了千亿美元级的市场空间,成为了数字经济强劲的增长点;太空探测与开发技术的应用,正在开启太空资源的宝库。大家知道吗,月球上有能供地球使用一万年的清洁资源——氦-3,近地小行星上的铂金、稀土等资源的价值远超全球年经济总量,这些“太空富矿”正在向我们招手;常态化的亚轨道飞行,不仅将太空旅行从科幻变为现实,更是将要打开一个百亿美元级的巨大市场。更关键的是,航天本身就是尖端科技的集大成者,商业航天产业链非常长,通过对上下游产业的辐射带动,势必将激发出“乘数效应”,创造巨额经济收益。

这三个“不能等”,说到底都是为了:让中国人在数字时代不受制于人,在航天强国的建设中共享红利,在人类向太空的进发中拥有话语权。当我们支持商业航天时,托举的不仅是火箭卫星的钢铁身躯,更是整个民族在星辰大海中永续发展的可能。

三、奔向星辰大海的北京商业航天

面对如此蓬勃发展的商业航天,北京又是怎么做的呢?北京是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商业航天产业链布局最全面、产业发展最有活力的城市,这里汇聚了全国超一半以上的核心研发单位。2024年1月,北京市公布“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5年行动方案”,北京率先垂范,做好商业航天这篇“大文章”。当前,北京市的商业航天产业已形成了“南箭北星”的发展格局,其中,“北星”的主要承载区是海淀,而经开区(也就是亦庄)是“南箭”的主要承载区。

在亦庄,全国75%以上的商业火箭整箭企业落户在这里,火箭能力有多大,决定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能走多远。这里有“全球首枚”和“国内最大”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这里还有创下当时中国航天“一箭多星”新纪录的中科宇航力箭一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和一箭多星的技术突破,意味着未来的航天发射,将会有更大的运输运力、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发射频率。基于此大家不妨展开想象:未来的火箭发射可能不再是举世瞩目的“国家级工程”,而是像今天的飞机航班一样,能够提供“例行服务”;未来的国际贸易,也不再局限于海陆空运,而是通过发“太空快递”的方式开展。这就是“南箭”向中国商业航天事业提交的北京答卷。

在海淀,从1970年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诞生,到如今占全国近三分之一的“海淀造”商业卫星的在轨运营,海淀,这个中国航天的始发站,从未停止向太空输送北京智造。在2024年我国全年发射入轨的257颗航天器中,就有37颗卫星来自海淀。银河航天的卫星工厂里,一颗颗“北京造”通信卫星正以三天一颗的速度下线。它们将组成覆盖全球的“银河舰队”,让太平洋上的货轮及时避开风暴,让亚马逊雨林的非法砍伐在卫星的“天眼”下无所遁形。未来,当孩子们用手机APP就能预约“太空夏令营”时,当爷爷奶奶通过卫星网络,就能与跨国援建的子女“全息团聚”时。那么这,就是“北星”向中国商业航天事业做出的北京贡献。

从“南箭”刺破苍穹的壮丽,到“北星”点亮地球的璀璨。北京,这座城市,正在用硬核科技将宇宙的“未知”转化为“可知”,将“遥不可及”变成“触手可及”!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从屈原的《天问》诗歌,到“天问一号”的火星探测;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嫦娥六号”的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几千年来中国人对未知宇宙的向往与追求,正一步步变成现实。星箭共舞,逐梦苍穹,千年梦想,今朝共筑!让我们携手前行,在浩渺的宇宙中书写属于中国的辉煌篇章!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宣讲家网编辑部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