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的崛起——学习六中全会《决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若干思考(4)

摘要:核心价值观是影响民族或政治集团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与行为走向的重大命题,因而不可能由个别人或小群体关起门来完成,它必须集全民族、全党的智慧,并且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反刍而成就起来。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必须建立于民族文化传统之上,而不是奠基于外来文化,这是具有世界规律性的……在多元文化深度交流的今天,如果长期对他民族、他文化,特别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视而不见,既不是科学态度,更非理性行为。

民主、平等、公正、互助——支撑中华民族崛起的核心价值观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符合全民族需要并可作为共同追求,具有广泛号召力的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应确定为民主、平等、公正、互助。其中民主和平等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形态,是大众在社会活动中存在的关系方式,而公正和互助则是一种要求,一种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承担义务的期待。

关于民主

什么叫民主?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民主是一种普世的价值准则,是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不独享于某个国家、民族和政党。民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当人们的权利需要制度予以维护时,民主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对权力的约束方式而成为手段;但当一个社会已经进入法制健全、和谐有序时,民主便成了目的,尤其是对于有着民主传统或拥有此方面强烈追求的国家和民族,更是如此。民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一种运动的过程和状态,不是不可更易的范式。民主制度完善于西方,但民主的传统,尤其民主的因子并不都发端于西方。所以民主并不是西方的独有价值,也是东方的价值,它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政治目标,具有普世性。

强调将民主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从一开始就打出了民主的旗帜。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一直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道路。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从我国的体制特点来看,自上而下的权力运行力量十分强大,而从下而上的反馈能力较弱。在这种刚性机构下,如果民主法治不健全,民众维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社会裂痕会不断扩大,旧伤尚未恢复,新伤又会产生,积累太多便会危及政权的稳固。不仅如此,如香港有媒体所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的领导者不再是权力的拥有者,而是权力的执行者,是13亿人口的“职业经理人”,既然没有革命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领袖拥有的解放者、“大救星”的权威,就只能通过平衡、沟通、协调来进行。这就是革命党与执政党的某种区别所在。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执政方式的变化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权利的再分配,我们讲构建和谐社会首要的是解决社会公正的问题,如何才能解决?通过政府的力量进行二次分配不可缺少,而要解决好二次分配,显然需要对既得利益者的无度利益攫取施以强力限制,而既得利益者形成于旧体制之上,而旧体制的最大特点是自上而下的权力无限地大,而自下而上的民主权利非常弱小,你不解决部分权力让度给弱势群体,则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和谐社会必需的公正和公平问题。正是历史的发展,也是由于我们党在顺应时代的潮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目标、执政任务、执政理念,其中首要的一点便是民主法治。

强调将民主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社会发展规律的动因。从世界来看,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后,公民的维权意识、参政意识和和热情将呈几何级增长。许多年前,有人对群众在富裕起来后产生不满情绪表示不理解,批评说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后骂娘。”其实,这原本不难理解,一个人没有饭吃的时候只有一件事要做,有了饭吃以后会生出许多事来。生出来的事便包括民主、平等、公正、权益等诉求。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们少饭吃,所以大众更关心的是吃饱饭,当走向富裕后,相当一部分人便有时间和精力来谈论民主、平等的问题,这甚至已经成为满足人们的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随着国家进一步开放,民众看到了多元的世界,开始对民主有了全新的认识,由此政治不再是小部分人进行的“圈子里”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顺应时代潮流,鲜明地打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旗帜来,才会更有力地将民族推向高峰。

强调将民主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我国社会现实的推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权力较前有了大大强化,价值判断与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我们注意互联网上的信息,一个有趣的现象会帮助我们认识和把握问题,这就是对领袖感情的表达方式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毛泽东时代,人们喊的是“毛主席万岁!”虽然表达的是真诚的情感,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家怀有仰视的心态;邓小平时代,人们喊出的是“小平您好!”表达的是亲切感,是一种近乎于平等的心态;到了今天,如果我们看一下互联网上出现的帖子,会发现许多人亲切地称谓:“胡哥,我们拥护你!”即人民群众把自己的领袖已经视作一家人了。三者结合起来认识,未必不反映出中国政治文化的脉络和走向。尤其是后者似与俄罗斯流行过的一首歌:“嫁人就要嫁普京这样的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相信胡锦涛主席看到这样的帖子一定倍感欣慰,他已经靠自己的执政理念和亲民作风真正地走到了中国民众的心里。

关于平等

平等是普世的价值观,也是共产党执政的法理基础,世界各个民族不管是本质上还是口头上,都倡导人与人的平等。比如,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家所强调的天赋人权,生而平等的理念,等等。诚然,平等不是中国封建历史的主流,整个一部封建史就是由等级制度构建起来的金字塔结构,这种尊卑有序的社会形态,突出反映着人与人的不平等,并且这种不平等已经进入大众文化和心理之中,进入了价值评判系统。但是,当时代发展到今天,平等已经成为证明一个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指标,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后,将其确定为核心价值观的组织部分,在所必须。平等的内涵很丰富,包括人与人的平等,国家与国家的平等,民族与民族的平等,文明与文明的平等。

强调将平等作为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决定的,也是中央领导的率先垂范所印证的。讲平等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相信不会有人怀疑,因为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闹革命,解决的就是人压迫人,人剥削人,人与人的不平等,没有了平等,中国革命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讲领导人行为的启示,或许大家都注意到,党十六大选出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后,他亮相时的第一个动作便具有很强的征服力和昭示意义,这就是采取鞠躬的方式答谢在场的代表。我认为不能小看这一动作,其中反映的既是胡锦涛主席的对权力的理解,同时也折射着他内心深处的平民心态。1783年12月23日,在美国安纳波利斯即大陆会议所在地,地位、权力与荣誉皆如日中天的华盛顿,依照杰斐逊以及其他开国元勋对新制度的理解和想象,及其对权力、责任和义务的深刻理解,向议员们鞠躬,议员们只是手触帽沿还礼。胡主席并不仅仅那一次表现,此后的所有行为都反映着同样的特点,据我所知,他外出视察工作时让专给他准备的大一点的椅子改成与大家一样,并把“首长”的标签改为胡锦涛的名字;他和英模见面时把将要发表的新闻稿中的“接见”改为“会面”;他将处理事故的新闻稿中某领导“亲自前往”,改为“赶赴现场”……所有这些都不能不使人眼睛一亮,真正认识到一种不可更易的平等意识。再看温家宝总理,2004年10月份,温家宝总理到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慰问群众,当他来到特困户马才英家时,问老人:“我到你帐篷里看看,好不好?”一句简单的问话,反映了其宪政下的平等意识和平民心态。未必不可以说,他们内心世界的美好强化了亲和力。

强调将平等作为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消灭封建思想,提高执政效能,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与理念决定的。数千年的封建统治,由于儒家文化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工作分高低贵贱,从而没有形成大众的平等观念。许多人进入骨子里的就是“草民意识”。正因为此,导致了对生命的漠视。有一次我看电视,有记者采访一系列杀人案的案犯,记者问杀人时有什么感觉?回答:杀人和杀猪的感觉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人格和生命被践踏过,因而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能够说明问题的事例我们可以讲出很多,比如,2006年上半年,深圳出台了交通事故赔偿规定,依照此规定,农村人获赔十几万,而城市人获赔近百万。这是否意味生命存在着贵贱之分?2006年“五一”节期间,云南迪庆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6人死亡,有媒体报道“6名死者中有1名北大学生,其余为普通游客。”想一想,成为了北大学生就不普通,成为了领导干部尤其是高层领导干部呢?所以说,我们要实现社会的平等,必须通过将平等纳入核心价值观的范畴,通过长期熏陶,使全民族的平等意识真正建立起来。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