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每个孩子也不一样。昨天我在等车,一个小男孩就滔滔不绝地说,这是一个多血质型的孩子,有话就说,不藏着掖着。他就说你怎么怎么着,你再晚了就怎么怎么样,旁边那个小孩就那么笑咪咪地听着。那个肯定不是一个多血质的孩子,然后两人谈完了,搂着肩膀走了。你看这个多血质的孩子就善于表达,黏液质的孩子就不善于表达。所以,父母亲要善于观察,然后再表达,再说你想说的话。在表达的时候,父母亲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接受程度,他这个事做到什么程度。为什么让你有智慧呢?就是每个家庭每天发生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同样是10岁的孩子,但是每个人做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要善于分析判断,然后拿出一个方式来。你在表达的时候,要求你要读懂孩子。看他在什么年龄阶段,有什么样的接受水平,性格特点不一样,不要完全从你的角度出发一吐为快。而是你表达,以他能不能听懂、接受为标准。一定要从这个角度去考虑,他是不是听懂了?是不是能接受?不同年龄阶段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个个案的母亲,她承认自己有问题,但是已经进入到自己的思维圈子里,出不来。她为了孩子已经辞职一年,在家陪孩子,因为她的孩子不上学,高一不上学。我说你已经做到母亲应尽的责任,现在要改变你和他的说话方式和行为方式。她一说话就嚷嚷,就指着孩子。我就说她老指点江山。17岁的孩子,你老指着他的鼻子,成天这么数落他,我说你这个沟通没有效果。你站他的角度去说,去想,那说的话,你要让他能够听懂、接受才行。我说你把你声音降低,你把你的眉头舒展开,不要紧缩眉头。在说话表达的时候,你要注意你自己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她说老师怎么这么复杂啊,我哪顾得上这么多,气得我连饭都吃不下去了。我说没办法,现在就是需要你考虑这么多,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她说教育孩子怎么这么难啊?要早知道这样,我就不要他了,要不给您得了。我说你别给我。我刚才讲得第一个孩子,今年考上大学。他妈妈来北京第一天,说老师我把孩子给您得了,你要多少钱都行。我说对不起,你千万别给我,我不是他母亲,你是他母亲。所以说,教育不是件容易的事,它是一门艺术。你现在要改变你的说话方式,你的声音要低8度,跟孩子说话的时候,看着他的眼睛,注意他的表情。你跟他说话的目的就是让他听懂、接受,不是说你一吐为快就可以了。她就是一吐为快,就像瀑布一样,把说的话倒出来,说完就走了,一年就这么过来了,有什么效果呢?后来她跟我说,老师有点效果,这孩子吃饭的时候,知道问问我了,妈你想吃什么。有一次这个孩子给她买一次菜,我说这是因为什么呢?孩子长大了。他一天天在家待着,他也反思他自己,这说明孩子长大了,他在改变你。所以,我说,你表达的时候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他是不是听懂了、接受了,不要完全从自己的愿望出发,不要只图一吐为快。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做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第二个方面,在表达的时候,在沟通的时候,除了用口头语言之外,我们的父母亲要善于用肢体语言,用身体,用表情。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是看您的孩子在什么年龄阶段,他今天做了什么事。特别是我们做母亲的,在语言上一个特点就是善说。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做母亲就说,我们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我们经验比较多,所以很善于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让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经验去做。但是要知道,时代变了,你的经验是宝贵,但那是过去的经验了,你要善于对经验进行概括,用一句话说就可以了,不要把陈谷子烂芝麻全都折腾出来。女同志的这个善于表达是优势,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就成唠叨。我们从心理学讲,唠叨过分叫做符号暴力,是软刀子。特别是初中生、小学高年级以上,非常反感妈妈这个唠叨。我给有些母亲建议时,她就跟我谈好多。我给她的第一个建议,就说闭上你的嘴,向后退一步。她说老师,没人这么指导过我。我说对你,我只能这样指导。因为我一看她是个强者,在公安部门工作,是个处长,一进来就风风火火的。我一看就知道,对这样类型的母亲应该怎么样去跟她沟通,我就说闭上你的嘴,向后退一步。在你的儿子面前,要适时适事的示弱。适时就是在关键的时刻,适事就是在某种事情发生的时候。示弱,示是表示的示,弱就是弱者的弱,你要成为弱者,少说话。她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我说我不讲那么多道理,遇到事情的时候,你不能解决的时候,你打电话来问我,我来告诉你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么去做,因为讲道理没有用。
后来她给我打电话,她说老师,我知道这个适时、适事、示弱、让我闭上嘴向后退一步什么意思了。我说发生什么事了?她说我们刚打完电话,她的儿子上初三,老师告诉她,孩子考得不好,因为他是住宿生,一周回来一次,她就特别想看那张卷子到底错的是什么。这个儿子就不想让她知道。妈妈问他,你考得怎么样?孩子说,还行。给我看看你的卷子。孩子说,您看什么呀,您也看不懂。我就要看看,我是你妈。他说你看什么看,就不让看。孩子起来就要走,她就抢他书包,非要看那卷子不可。孩子说我就不让你看,就抢这个书包。孩子站起来比她个还高,男孩子力量也大。他妈妈觉得抢不过这个孩子,但是还想看,就起了矛盾。她说我该怎么办?她就给自己一个信号,问自己我该怎么办?她突然间想起来了,胡老师说要成为弱者。我弄不过他,我就成为一个弱者吧,就躺下了,就摔倒了。躺下以后,这时候,就看孩子把书包撒手,一下子扑到她身上,叫妈那种声音跟往常就不一样了。妈,你怎么了?妈,怎么了?我不对,你看吧,你看吧,你随便看。这时候她说,我的眼泪“刷”一下就下来了。她在电话里跟我说,胡老师,我才体会到,您为什么让我做弱者,向后退一步,因为这么做能看到我的孩子不同往常的一面。
她说,当我孩子抱着我叫妈的时候,我的眼泪为什么掉下来,我心里很难受,因为这个孩子上六年级的时候,他父亲也是我们公安战线上的,因公殉职了。父亲不在了,是妈妈一手带着这孩子。孩子对爸爸是非常非常地怀念,也知道妈妈不容易。其实这孩子一直想对妈妈尽孝,因为没有父亲了。特别到了中学以后,他说我长大了,我是男子汉了,他一直想呵护他的妈妈,帮妈妈做事情。但是,妈妈就觉得,你就把学习给我学好就行了,别的你不要管。孩子就说,我有责任要爱护我的妈妈。后来我跟他妈妈讲,你没给孩子机会,你天天向前走,你不给孩子机会,所以你说你老用你的意志去强加于他。我为什么让你成为弱者,向后退一步,给孩子一个空间,给孩子一个机会,你给他尽孝的一个机会。你对孩子的看法是有偏见的,因为他没有父亲,所以就觉得儿子什么话都应该跟我说,你是我的生命,我对你一切一切都要知道,包括孩子交了女朋友,她也觉得不可以。所以这个孩子抱着他哭的时候,他就知道被儿子关爱是一种什么感受。做母亲的在孩子面前,特别是儿女长大到13、14岁的时候,我们要减少口头语言,多用沉默,给孩子一个空间,让孩子表达。
下面,就说倾听的问题。首先,当他有能力去表示他对父母亲的爱,有能力去做事情的时候,你一定要接受,适当示弱。其实我们做父母的,并不是时时处处都很强大,我们都是强压抑着自己在孩子面前装得很强大,很完美。实际上我们不强大,也不完美,你也是生活现实中的人,你要让孩子知道,妈妈是人不是神,妈妈也有痛苦,你不要认为妈妈身上有使不完的力量,妈妈不知道疲倦,实际妈妈很累,很需要你的帮助。孩子就意识到,哦,妈妈需要我。
其次,你让他做事情,让他意识到他有能力,我能做,我跟妈妈一样有力量。让孩子感觉到成就感,活在世上有价值。为什么有些孩子想轻生呢?他就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因为我们没有给他机会,我们没有给他空间,而且我们自己又那么累。这就是沟通有问题。有一个小孩跟我说,老师,别的同学都向往假期,我不希望放假,我希望在学校。我说为什么?学校有那么多同学,我可以玩,我可以说,我可以笑,不愿意在家里,家里最烦的就是我妈妈无休止的唠叨,写作业去,干什么呢,又玩呢,她说不出别的话来。其实,他说,我特别想和我妈妈坐下来说说心里话,可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
还有一个小孩,他睡觉的时候,从来不拉窗帘。妈妈进屋拉上,走了,孩子还打开。妈妈进来又给拉上,然后她又给拉开。然后这位妈妈就跟我说,我就不明白这孩子为什么。我就说,咱们得了解事实是什么。后来这个孩子跟我说,老师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拉窗帘吗?我说我很想知道啊!他说我每天躺在床上在和星星和月亮说话。那我说,你为什么有话不跟妈妈说啊?那星星和月亮能听见你说话吗?他说它们很公平,能听我说话。言外之意是什么?妈妈不能听他说话,就是孩子的话还没说完呢,妈妈的话就说出来了,马上就定性了,像机关枪一样,铺天盖地地就倒给孩子了,唠叨个没完没了。孩子说,特别是吃饭的时候,不吃饭不说话,一吃饭她就说话。他说,我每天跟星星说话,虽然它听不见,但是我感觉它能听得见,因为我能说。
河南一个小孩子,我们电视台演过这个节目,他五年级,跟他妈妈说,妈妈咱们订个协议吧。协议有这么几条,其中有一条就是吃饭的时候,你别说学习,别问我在学校的情况,你就让我吃饭就行了。这个从心理学上来讲,无休止的唠叨,在心理上会造成一种伤害。他很烦,用孩子的话说,抓心。心一烦,情绪就不稳定,所以对妈妈就有看法。所以我们做母亲的,要适时地闭上嘴巴,你要善于倾听,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向后退一步,给孩子一个空间,多用肢体语言,用表情来表示。特别是对比较大的孩子,对小孩子需要语言多一些,但是要准确,要多指导。
第三,在表达的时候,要尊重事实,少用结论性语言,少用定性语言。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傻,你完了,你这辈子完了,你整个是猪脑袋,定性的语言有的时候容易伤人。尊重事实是什么?首先看发生了什么事,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惹你高兴的、惹你生气的。发生了什么事,这些事情的过程是什么,在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怎么做,要问孩子你是怎么做的,别人是怎么做的,然后问一下,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事,原因是什么。然后我们再说,你做得该不该,对不对。你不要把定性的、结论性的语言先放在事情前面,这个有时候容易产生误会。我们看到很多亲子关系,在沟通失败的时候,是由于父母亲不了解情况,然后疙瘩越结越大,导致你再说话的时候,他就不听了,就无效了。在这个时候,父母亲是局外人,不是当事人,所以你的作用只是建议而已,你不要替代孩子去负责任。就是说,你也不要替孩子受过,你不是当事人,你是局外人,你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分析这个事情,然后你再告诉孩子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不承担什么责任。所以这样来讲,你把这个孩子搞得很清楚,然后让孩子也觉得爸爸妈妈真智慧,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出现了,给自己的建议真好。
刚才说要弄清事实,少用结论性语言,我把它概括为叫“重责其事,轻责其人”。就是说,我要重责,要责备什么呢?在这个做事情的过程中,你这样做不适合,但是我绝不伤人,不伤孩子的人格,不用那种侮辱他人格的话。比如说,我刚才讲的那个孩子跟妈妈15天不说话,他为什么不说话?就是妈妈伤了他的心。他有一个女朋友,还没有到达那种很亲密的关系。妈妈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不管什么人在场,不管什么时候,都说这个孩子早恋,就数落早恋的结果是什么,然后你怎么怎么样,说话说出一些流氓之类的话,就很伤孩子。所以这个孩子就说,我很难相信这是一个母亲说出来的话。他觉得很受伤害。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讲要重责其事,孩子实际上对自己做的事情是什么样的事情,他是清楚的。我们不伤孩子的人格,这样不影响我们的亲子关系。
有的时候,我们父母情绪控制不住容易说出一些冲动的话。所以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当你觉得自己很生气的时候,一定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智慧型父母善于调试自己,静下心来,做深呼吸。你觉得自己平静了,再跟孩子说话。我们也做过很多这样的实验,比如曾经有一位中年女性,她的同事很妒嫉她,她到食堂去吃饭,一个女士端着饭碗也过来了,她的同事问她,你知道咱们单位谁长得最丑吗?我告诉你吧,咱们单位就属你长得丑。她一听就特别生气,这简直是人格侮辱,她当时简直就想把这个饭碗扣在她脑袋上,她说我没有这么去做。我问,你怎么去做?她说我脑袋当时就蒙了,然后我马上跟自己对话,你不要发火,这是在食堂,大庭广众之下,她这样做在出我的丑,我绝不能上她的当。她说,我的手慢慢就松开了,我的脸慢慢就感觉有温暖了,然后有这么两分钟我就看着她不说话,就重新端起我的饭碗说,是吗?但是起码我不比你丑。这句话说得多智慧。言外之意就是说,你比我还丑。她说,老师,我真知道智慧的作用。按平常的话,因为这个女士非常了解她,一点就着,她是个火爆脾气,所以她就挑衅,让她在食堂出丑。她说要是在过去,这饭碗肯定扣她脑袋上了,但是你告诉我要有智慧,三思而后行,要调整情绪。她跟她的孩子经常打架,母女俩经常动起手来,然后她把这个用到她的工作当中来了。然后端起饭碗来,抬起头,挺起胸,站起来上边上吃饭去了,把她甩在那儿了。旁边也有人在吃饭,人家都听见了,对这个女士非常鄙视。那一场战争就平息了。这是我讲的表达,要善于表达,。因为你生气的时候,智慧就没有了。当你和孩子讲话,要说一件事情的时候,先把自己调整好,知道自己要说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为什么要说这件事,然后怎么说。
第二个方面就是倾听。你要善于听别人表达。从心理学上研究,善于表达的人比善于倾听的人,善于说话的人比善于倾听的人,更不受欢迎。我们可以把它调过来,就是说善于倾听的人比善于表达的人更被人喜欢。因为善于倾听的人表示他非常宽容,非常大度,有耐心;证明他很尊重人,他宽容,有大度,有耐心,尊重人,能让人把话说完。所以,人都很喜欢善于倾听的人。特别是我们做家长、做老师的,我们要学会倾听。为什么呢?我们比较善于表达,不善于倾听。可以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女士,她的儿子17岁了,那天她得了喉炎,医生让她静声。她回来之后,不像往常那样问他很多事情,没有说话。然后孩子就跟她说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她还是没有说话。她不是不想说,是实在说不出来。第二天,孩子给她写一个条子:非常感谢你,妈妈!你终于第一次听我把话说完。我举这个例子来说明,善于倾听被人所喜爱,在孩子面前也是。
那么,这个倾听并不是说我不表态,而是你在倾听的时候,脑子要分析判断,要有智慧,一要分清孩子在说什么事情,他为什么要说这个事情,目的是什么?小孩子是思想家,他每做一件事情,需要得到你帮助的时候,需要你付出的时候,他要说很多理由。你要善于判断,倾听之后要做反馈。你一定要做应答,光听也不行。在应答的时候,你要用追问性的语言,就是要善于反问。这种反问就是让孩子的思维顺着你走,你就能够全面去了解他。他说某某同学怎么怎么样,然后你就听,适时地问一句话,真的是这样吗?然后你说,他怎么能这样呢?孩子在叙述事情的时候,你不要他话一说完,就下结论。要反问,真的是这样吗?他为什么会这样呢?你是怎么做的呢?你是怎么想的呢?学会反问,还有就是少用定性语言。
善于倾听,适时保持沉默,有的时候你很难做到,那你就保持沉默,或者不说话。我沉默就告诉你,我不同意。他要名牌鞋,要名牌车,你觉得他不需要,或者你经济达不到,这时候可以告诉他,不可以。但是有的时候你就不说话,沉默,给他空间,让他再问你,妈妈可以吗?第二次再问的时候,你要说,妈妈想告诉你,我刚才为什么不说话,因为妈妈做不到。当孩子提出的合理的要求有的时候满足不了,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满足的时候,一定要用沉默来回答,然后再用语言来配合。
(报告人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