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综合> 正文

做智慧型父母,有效地与孩子沟通(2)

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自己给自己下命令,今天天气怎么样了,今天天气很热,那我是不是需要拿一把伞啊?好,拿一把伞。你每天做事情的时候,都自己先跟自己对话,再自己给自己一个指令,然后自己给自己做一个决定,最后才有行为出现。所以说,提倡做智慧型父母,我们建议你先用在自己身上,对自己先有一个了解,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判断,然后使自己的行为适合于今天所发生的事情。比如说今天30度,你非穿一件毛衣,那就是一个错误。那用在孩子身上也是一样的。智慧型父母首先用在自己身上,改变自己;其次用在孩子身上,用你自己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让你良好的愿望通过智慧的调整,用智慧来支配你有一个良好的行为。然后会怎么样?用行为去影响孩子,然后在孩子身上产生效果。我们经常说的,就是让你的好心得到好报。首先你得好话会好说,好话是你心里的想法,好说是你表达的方式。好话要好说,说给孩子,适合他,他能接受,让孩子的行为发生改变,就是好的效果,然后好心就有好报。这就是一种回报,因为我们养儿育女,不是说我一点回报都不图,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和孩子之间是生命影响生命,生命培育生命。这个小生命在母体里10个月,是非常艰辛的,一朝分娩,他来到世上。这个小生命的出现,才使我们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成为父亲、母亲。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和这个孩子是两个生命的影响,我们的生理素质要衰退了,要变老了。这个小生命在我们的呵护下、养育下,逐渐地身心和谐发展。他要长大,长强壮,我们要变老。你弱了以后,就像小的时候你呵护他一样,他反过来怎么样?他要呵护你。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自始至终都是生命影响生命,生命推动生命的过程。

所以说,我们教育孩子,让他们明白,他们长大成人后首先能够孝顺父母。当我们躺在床上动不了的时候,你需要喝一碗水,你不用张嘴,孩子就知道给你倒一碗水,拿小勺子喂到你的嘴里。我们生命总有终结的那一天,他要长大。所以我们的教育,人和人之间,在家庭中是有生命的延续,是生活的一种延续。我们讲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沟通是贯穿始终的。

我们说,孩子身上任何一种行为习惯,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生活中在父母亲言行举止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他的言行举止。我经常跟有些家长谈,我们家长比较习惯说孩子怎么怎么样,没有说我自己怎么怎么样。所以我在做指导的时候,不是纯粹的心理咨询,而是教育、咨询指导。我说要来,就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三个人都要来,三个人都要说,我都要听。我跟爸爸妈妈提出一个基本的要求,我很希望您能够实事求是地把这个过程讲给我就可以了,然后我来做分析、判断,来找原因。我就很希望您把每个细节都跟我说,说得越准确,那我的判断就越准确,那么解决的方法给得就合适,效果就好。

 

我前面说轻生了三次、高中不上学这个孩子,他今年考上大学。让我非常感动的是他妈妈实事求是地讲。我们有个观念是家丑不可外扬,就不愿意对别人说。因为我在20多年接触过程当中,有些父母亲不说实话,有些关键的章节,他给省略了,然后老说孩子怎么不好。我说他要这样的话,总是要事出有因的,他不会平白无故地就有这样一种行为方式,跟你对着干。所以说,我们希望父母亲把你的言行举止,孩子的言行举止,你们每一天都是怎么样生活的,跟我讲一下,我来做判断。这样就是说,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在父母的言行举止的影响下,形成他个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们要解决双方的问题,解决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要从双方行为改变入手。

首先,从父母亲的行为改变入手。我们把父母亲的行为叫做影响孩子行为出现的影响源,是源头。有一次我在讲这个的时候,有一个家长不同意,我判断出来,她是一个职业女性,是做记者的。她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说父母亲的言行举止是孩子言行举止的影响源头,我认为是社会。我说,这个是咱俩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我说我的说法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说的,你说孩子生下来,睁开眼睛,第一眼看见的是谁?她说是护士,在产房里看到的是护士。但是你分娩这个孩子,你孕育了他,他是从你身体里面出来的,首先你的身体素质影响了孩子的素质。我们说父母的遗传素质是孩子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然后你要把孩子抱回家去,你要给他喂奶,要跟他讲话,孩子认识世界,先从认识你开始。

有些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班主任就跟我说,这个孩子,行为习惯特别不好,坐没坐像,站没站像,说话咬字也不清楚,上课也不懂规矩。就是说这个孩子怎么教育他也不行,他影响了全班,上不了课了。后来班主任跟我说,我们开第一次家长会,因为是小学一年级,为了认识家长,就让家长坐在孩子的座位上,后来我找到答案了。因为这孩子的坐像不能说跟他爸爸一模一样,也跟他爸爸很有相似之处。他爸爸进来是拖拉着鞋进来的,夏天比较热,就拿着一个毛巾进来,敞着怀就来了,往那儿一坐,人家都冲前,他斜着身子,冲左边坐着。还没开10分钟的会呢,他干吗呢?就开始睡觉了,打着呼噜,所有的家长都回头看这个父亲。这时,小孩子觉得特别无地自容,就捅他爸爸,你快点醒醒。爸爸也觉得挺难为情的。后来第二周的时候,孩子就跟老师说,下次再开家长会,我不让我爸爸来了。后来老师说,咱们先不说谁来,你说你为什么不让爸爸来了?他说爸爸那天做得不好。老师说,爸爸虽然做得不好,那你说要改变爸爸,回家怎么样跟爸爸说呢?孩子说,到公众场合,你应该怎样做,养成怎样的文明习惯。后来老师说,你要在跟爸爸说之前,在课堂上先做好。你做完之后,再告诉爸爸怎样做是文明的。小孩子马上就体验到怎样做是文明的,做得非常好。

生命影响生命,大人的言行举止影响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反过来也影响大人,孩子也在改变你。所以从孩子的成长来说,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行为出现的影响源。因为你和他接触很多很多,而且你不是有意识去教他。有些父母说,我没教孩子这样啊!但是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由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你不是有意识教他,而是你在生活当中做的时候,孩子通过他的眼睛看,你说的时候,通过他的耳朵听。那么你爱不爱他,通过我们抱的时候,皮肤一接触,他就感觉到是不是温暖,就感觉到你是不是爱我。小孩子天生是思想家,他通过他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各个方面来对外界的生活做出反映。这就是我们家庭教育的一个特点,它融入生活当中,孩子一睁开眼就看到了。

孩子还有一个天性就是模仿性,这不是教的,是天生的。所以,在婴幼儿阶段,我们强调父母的言行举止绝对是孩子行为的影响源。那么,什么影响父母?可能社会因素影响父母了,在单位压力很大,心情不好,回家肯定要发火。所以我有时候在讲,做智慧型父母,不要把职业角色带回家。你在外面再成功,你是部长、局长,回家的时候,孩子不会说局长回来了,部长回来了,孩子会说爸爸好,妈妈好,爸爸回来了,妈妈回来了。但是现在我们对这些问题都没有智慧,不会转换自己的角色。我曾经给我们副处级以上的女性做过心理调试,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说你回家之前,虽然是坐着奥迪回去的,下车以后先调整自己,告诉自己我回家来了,要面对的是我的亲人、我的家人,调整过来,让孩子感受到你是他最亲的人。

所以说,家庭教育是非常细腻的一种活动,它需要智慧。1991年在美国华盛顿开了一个研讨会,就是讨论做新型父亲。新型父亲这个概念是什么呢?非常具体,第一是每天回家吃完饭,和家人一起,每天抱抱孩子,每天蹲下来和孩子说说话。每周要和孩子玩玩,经常要夸奖孩子一下,哪怕他听不懂。你看在这么大一个国际研讨会上,对新型父亲所提出的要求就是这些家常里短。本来我们应该做到的,但是却没有做到,为什么呢?生活的压力。男人要挣钱,要养家糊口,但是你要知道,时代变了,你身边还有一个小生命,还有孩子,你既然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你就有一份责任。父亲要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然后又谈新型母亲,就是说都要有智慧。

为了使父母有效地掌握沟通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享受孩子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这些小生命使我们的家庭生活发生改变,孩子出现使我们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婚姻开始是夫妻二人,有了孩子,丈夫成为父亲,妻子成为母亲。孩子的成长过程是非常漫长的,而且是几多欢喜几多愁。我们做父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生命推动生命,我们要学会感受孩子的生命过程。你看婴儿的眼睛是那么亮,那么纯真,天真无邪,太宝贵了。他的皮肤是那样光滑,你抱着他,感觉是那么亲切,不由自主地就要亲亲这个孩子。所以,你要感受孩子的生命过程,读懂生命。所以我们说,教育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非常善良的活动。

另外,我们说,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我们做父母亲的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孩子在改变你,他拉了,你学会了洗尿布;他饿了,你学会了喂奶;他烦了,你帮他解忧;他病了,你帮他看病、喂药。这一切就是他的生活在改变你,在教会你。能够感受孩子的生命历程,感受孩子的生活过程,同时也是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过程。所以,我觉得为人父母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角色,你孕育了一个新生命,我们的社会就是这样延续下来的。作为父母亲,培养一个孩子是伟大的、善良的事业,付出会很多,同时也给予我们很多。所以说,我们做父母亲的,在一定程度下,要在孩子面前说谢谢,你要跟他说,是你改变了我,是你给了我新的生活,要谢谢我们的孩子。那孩子们要怎么说呢?当你会表达自己愿望的时候,要感谢父母什么呢?养育之恩。

我们的社会在追求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要从和谐家庭开始,和谐家庭要从和谐的人际关系开始,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有智慧、有效地去沟通。这是我们谈为什么做智慧型父母。

怎样做智慧型父母

智慧型父母有责任去鼓励孩子,因为鼓励、奖励、赏识、激励是不同层面的。还有,怎么样去约束孩子。如果孩子没有约束,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少年、问题青年、问题大人。这个在大学生中可以看到。我研究的家庭教育从0岁到18岁,做分段指导。0岁到6岁是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又分2段,3岁之前是一个阶段,3岁到6岁是一个阶段。从6岁到12岁是小学,我们把小学又分成三段,或者说大体分成两段,就是一二三年级和四五六年级分开,因为这时候身心发展水平不一样,我们沟通的方式也不一样。然后是13岁到15岁,就是初中阶段。然后是16岁到18岁,高中这一阶段。这几个阶段来讲,最关键的年龄段是初中这个年龄段,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身心发展处在高峰期阶段,是叛逆阶段,也是问题最多的阶段。

在高中这个阶段,最近3年我接触了22个孩子,都是高一的学生,而且都是重点学校的学生,男生居多。他们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心理层面、精神层面的问题,比较严重的就是抑郁症,会导致自杀。高中阶段的问题,解决起来难度比较大。

通过高中孩子的问题,我们来做回放,就是这些孩子的问题绝不是一天就出现的,而是他17年成长过程的积累,来自于他早期的体验。早期一个就是被我们大人忽略的0岁到3岁的阶段。还有一个年龄阶段,就是3岁到6岁。我们说4岁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年龄段。但是3岁到6岁的孩子送到幼儿园了,那么忽略了家庭,就忽略3岁到6岁这段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一阶段,我们古人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指的是行为习惯,不是指的生理心理。那么就是说,这些孩子早期的体验是一个种子,种在他的心里,埋在他的心里。因为这时候他生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还没有表现出来。这颗种子种下去以后,在他的心田会发芽的。那在什么时候表现出来?在小学高年级已经开始初露锋芒,初三开始表现,在心理上叛逆。

在小的时候,他曾经有一个叛逆期,是在3岁,那是在行为上。但是到了初中阶段,他的叛逆是在心理上,就是我们讲的心理断点。他和父母亲隔心眼了,这个时候疏导的难度就比较大了。到了高中,他就不是隔心眼了,他开始把自己包起来。他认为自己大了,独立了,这个时候的爆发是一种突破性的、冲击性的爆发。他自己有选择了,一旦选择,很难回头。所以高中生的转变相当费劲。

我的教学对象是大学生,我在学校讲台上站了30年,可以说见到了形形色色的学生,包括研究生。我不是说一代不如一代,不是这么看,我现在真的很忧虑。就是说我们养育这个孩子,上了大学,我们确实都很满意了,但是在他做人这个问题上,确实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我感觉到了,我们受过系统教育的孩子,跟没受过系统教育的孩子行为方式不一样。另外,就是说同样没受过系统教育,因为他家庭影响不一样,行为方式也不一样。我昨天刚给幼儿艺术专业的老师上完课。160多个学生,都是幼儿园的老师。我说你们怎么会这样呢,你们也是为人师表者,怎么有这样的行为习惯?没规没矩。我说你来到大学课堂上,最起码要遵守我们学校的规章制度,这儿不是自由市场。有三分之一就比较好,确实很淑女,起码是个女人的样子。我上课听到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就是吃瓜子的声音,我说大学课堂可从来没有这种情况,在那儿嗑上了,我能说什么?你说我们大学老师还要去组织这些事情吗?但是我不说又不行,后来我说我提个建议,你想嗑瓜子,我理解你,为什么呢?您想吃,这是你生理上的一种欲望,欲望是天生的,不是过错。但是为什么要说你?你吃得不是时候,你吃得不是地儿,吃瓜子外边,或者回家吃去。我说给你们上课很痛苦,但是你能让我说什么?你们都20多岁了,都面临着谈婚论嫁,你们也要为人父母,你们还是幼儿园孩子的老师,这样,怎么为人师表啊?但是我说,改变你已经很难了,因为你是成年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你的父母有责任,因为他们没把你管教好。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