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变一个大人的不良行为习惯,比培养孩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要难得多。像我们大学生,网上选课,拿学分,他没选上课,就在楼道里跺脚,老师你说我怎么办啊?他就哭。后来我就说,你多大了?你没选上课,你自己想再怎样选啊,你埋怨谁啊?全是别人的不对。还有,有的女学生的梳妆打扮等消费很高。我就想,家长为什么会让你们念师范?就是因为有一个前提,不用交学费,我们家长都节衣缩食,看看我们的孩子在这儿,手机频繁地换,烫一个头500多块钱,就连我们看了都心疼。那种高消费,然后虚荣心等都很严重。这里不能全怨我们父母亲,但是静下心来想,孩子的这些行为方式来源于何处?那是源于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天的生活积累。当孩子做第一件事情、说第一句话的时候,你都要给他良好的指导和规范。
现在的有些理论对家长是有误导的,但我们要说的是,我们做父母的,主要看生活的每一天都发生了什么事,然后看我们都做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然后再看,你该不该做。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所以,我们沟通的结果,就是让每个人都学会对自己每一天生活中所做的事情负责任。你培养孩子,让他长大成人的标准是什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对他人负责任,对家庭负责任,对社会负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有责任的人。我做分段指导,我说从0岁到18岁,然后对象是大学生,19岁到22岁、23岁,然后研究生,26、27岁。我说做我的研究生,在学问上不做过高的要求,我先要求你做人。做人先从你生活当中点滴的小事做起,来看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考上研究生,学问肯定有。但是我就是说通过做事,看你怎么样做人。你做什么样的事,说什么样话,就说明你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水平。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这是我判断你的标准。你说我考了多少分,那过去了,只意味着你考上了,但是你进了这个门以后,每天的生活都是新的,那么我就看你今天做什么事情。今天我来上课,第一天给他们上课,背着书包晃晃荡荡进来了,连个本都不拿,往那儿一坐,腿脚翘着。我说把腿放下,你来这儿,你是学生,你要学习,你得写字,把本子带来,把笔带来写字。学生说,老师拷课件可以吗?我说,不可以。为什么呢?我说没有为什么,你是学生,就应该以学为主。学生学习哪有不写字的。不能说我快60岁的人了,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一下子成你的了。你的付出是什么?回去把笔记本拿来。他不高兴。第二天拿来一个本,什么本呢?就是不知道从哪儿捡来那么一沓废的收据。我说拿笔记本来,没钱买,我给你一个。我说你在对付人生,你不是在对付我,你在对付你自己。
所以,这些情况更促使我们去反思我们的教育。一定要跟我们的家长朋友们,谈一谈我们的想法,因为现在这种多元的社会、转型的社会,价值倾向确实非常多元。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在道德教育上就提出了价值澄清理论。为什么提出这个呢?因为他们当时面对的社会是多元倾向,每个人都有声音,每个人都要去做主体,都要在社会上谋求一块存在的位置。在多元当中,有没有标准,有没有规则?这需要考虑。现在也是如此,我们做学者的,遵循的就是客观事实。生命也好,社会发展也好,做事情也好,都有基本的规律。规律是什么?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内部的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违背规律,你就要品尝苦酒;遵循的规律,那么你就享受这多元的结果。我们教育孩子也是,做人做事也是,做人要有规则。
怎样有效地沟通
下面谈一下怎么样有效地沟通。首先从沟通来讲,我们作为主体,表现有两个方式,一个是表达,一个是倾听。就是一个是你说,一个是听别人说。那么现在我们把这个沟通用在谁身上?我们不用在广义的那种表达上,用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用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所以,我经常说,家庭教育是是融入生活过程中的,它是不可分的。再一个,它是融入生命过程、生长过程的。
这个沟通一个是表达,一个是倾听。它用在家庭生活中的父母亲和子女之间的沟通上,有一个界限。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你处在什么样的状态,比如说三十几岁、四十几岁、五十几岁。你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你的生理素质就处在不同的阶段,你的行为要受到你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影响。我们在座的有孩子,也有父母。我就先以父母作为主体。你处在什么年龄阶段,你是什么职业,你是孩子的父亲还是母亲?然后你再想孩子,他是几岁,是男孩还是女孩。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大家要有把自己带进来的感觉。你现在就要想,假如你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你就想,我的儿女是什么样?你的晚辈是什么样?一定要有这样一个角色的定位。我刚才为什么要说这个呢?比如说母亲处在四十多岁,那你生理上就在发生变化,生理上的变化必然引起心理上的变化,你情绪上有时候就不稳定。这个时候,你和孩子沟通,就要受到情绪的影响。所以说,做父母亲首先要知己,知道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
第二个沟通的前提,就是要了解你的孩子。他是男孩还是女孩,几岁?是学前,还是小学、初中、高中。这些也决定了我们的沟通方式是不同的。所以说,我们先看表达,你要想给孩子表达什么。那表达,首先我们要把心里话说出来。你要说什么话,它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比如说今天星期天,我们要做饭,这个时候,你很希望12岁的儿子帮你做一件事情,比如说帮你摘菜,或者帮你拿碗筷。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在做什么?你要看到,他可能在写作业,也可能在玩儿,也可以在做别的。就是说今天是星期天,要改善一顿伙食,大家要做饭,你的想法很希望孩子跟你一起来做,这是你的愿望。那么孩子又在做他的事情,那么你怎么样去表达你这个愿望?从客观上来讲,很多的家长愿意孩子在那儿好好写作业,你别参加家务劳动,因为学习是他主要的事情,干活不是他主要的事情。但是从现在的理念来说,我们建议,星期天的时候,孩子要跟家长一起做家务,分担家庭责任。10岁的孩子,他的事情他自己要做,收拾房间,洗衣服,都要他自己来做。我们建议星期天一起做家务。这个时候你怎样表达你的想法?首先我们不要强加于人,你要把你的愿望先说出来,就是说我们今天要一起做家务,做完家务我们要一起来做饭。首先问大家想吃什么,孩子说想吃什么。好了,我们想吃饺子,现在我们需要去做什么,然后问孩子,你想做吗?第一步;第二,你能做吗?孩子很愿意,他最不愿意的就是在那儿写作业。你可以问孩子他不愿意写作业,你想吃吗?想吃,那就得做,你想做吗?那就做,你能做吗?能做,然后你做什么,孩子说我买菜,或者我擀皮或者什么的。你能做咱们就做。假如说孩子在擀皮,他擀得可能不圆不匀,那么这个时候你怎么办?你怎么说?你擀的什么破皮儿啊,你还不如甭干呢,还帮倒忙,一边待着去。孩子说不干了,对不对?那么这个时候,他擀得不圆,擀得不匀,因为他是第一次做,是模仿着做。擀得不圆,擀得不匀,才正常。因为他以前没有做过,那你告诉他怎么样擀得匀,擀得圆。你告诉他这里面还有物理力学的作用。这是一个巧劲,然后两只手的配合。我想跟大家说一下,孩子的智慧就是从干活当中开始的,心灵手巧。你别小看这个擀皮,两只手的协调,脑、眼、手的一种协调。特别是小孩子,我建议从3、4岁开始,就让他使筷子,让他学会擀皮,两只手同时运用、协调。
有的小孩没有爬过,他有的时候学习就有困难,实际上就是训练他左右手的协调,大脑和四肢的协调。擀饺子皮,其实是开发智力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而且对锻炼他的生存技能和生活技能有好处。你跟他说,第一次他擀不匀擀不圆,这才正常呢!然后你再告诉他,怎么样用力,怎么样擀好,怎么样去转,怎么样协调。孩子的动作看着可能很笨,你千万不要讽刺,你告诉他慢慢来。孩子擀好了之后,你再夸奖。夸奖就是肯定他现在的做事结果,夸奖是肯定现在。鼓励用在什么地方呢?将要去做的事情,或者在做事情过程中,他遇到困难了,做不下去的时候,需要鼓励。这个时候孩子感到非常好。当然,他们可能距离我们的那个标准差一点,你可以说擀得不错,继续努力。接着擀,今天的擀皮就交给你。孩子的动作可能慢一点,没关系。这个时候,你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男孩、女孩不一样的,女孩善说,善表达,喜形于色。男孩到10岁了,不善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