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加强社会建设

核心提示:我们讲社会建设,是从小社会入手,大社会着眼。当前和今后,要让国家健康、较快地发展,需要有一个好的社会基础,社会差距逐渐拉大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因为社会有一个承受能力问题。我们现在要经济发展,又要社会发展、增大社会活力,又要解决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在这个发展阶段,我们的政策不可能劫富济贫,也不可能扔下穷人不管,要找到一个经济承受得起、社会效益大的社会建设途径。

今天,我主要讲一下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社会建设这部分的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中,全面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对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并作了全面部署和周密安排,深刻阐述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创造性地界定了社会建设的概念,明确了社会建设的重点,提出了系统的政策措施,强调了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指导方针。

社会建设的概念

社会建设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在社会学以及一般的理论意义上,社会建设所包含的方面非常广泛。调整社会结构,健全社会组织,改善社会关系,加强社会治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都属于社会建设的范围。人们一般觉得社会建设这个概念的内涵好像不如经济建设的概念那么清楚,因为我们多少年来总讲经济建设,不怎么讲社会建设。所以,今天好像对于如何界定社会建设的概念,在理论上还有不同的理解。比方说社会,我们通常分大社会、中社会和小社会,因此社会建设包含的内容也有大中小之分。大社会就是指除了自然界以外的人类社会,这样的社会就包括了人民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政治关系和政治行为、文化关系和文化行为,以及其他好多方面的内容。这是一个对宽泛社会的概念。中社会就是在后来的学科发展中,较早的把经济学独立出去,也就是把经济社会和经济行为再划分出去剩下的这部分,还包括政治、文化,当然也包括社会。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格局,这里所说的社会建设区别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社会学上它就属于小社会的概念。总书记有一次明确讲过,我们讲社会建设,是从小社会入手,大社会着眼。这个社会建设还不能脱离开大社会,脱离了经济条件、政治体制、文化条件,这个社会建设也不好讲,但是社会建设也不能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拿出来,全拿出来别人就没得讲了。总书记的意思就是从小社会着手,大社会着眼,这样就把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讲清楚了。

十七大报告可以说是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充分考虑到目前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较大这样一个实际情况,确定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这样明确了重点,也明确了方向,明确了方向才有明确的政策。因此,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是推进社会实践的重大指导方针。

十七大报告对于社会建设这个概念的一个突出的贡献,就是界定了社会建设的内涵。对这个概念内涵的界定,社会学上一般讲的社会建设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包括社会结构的改进、改善、调整,社会关系的改善、社会组织的发育,等等。总书记在讲到社会建设的时候,强调了六个方面的内容,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大体上和社会学上通常讲的社会概念的大范围是一致的,而且总书记强调的六个方面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就是在我们通常讲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发育、社会关系这些大的方面里,突出了其中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这样就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明确了当前调整社会结构、健全社会组织、改善社会关系、加强社会治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点在哪里。这六个方面中的每一个方面都是老百姓所关注的,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这一论断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社会建设固然有硬件、软件方面的分别,也有外部环境和人的切身需要的不同,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就是在定义社会建设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凸显了我们党领导的社会建设的本质属性。这是关于社会建设内涵的界定。

 关于社会建设的概念及其内涵之间的关系,十七大报告也做了清楚的阐述。不仅仅指出了社会建设六个方面的重点,而且指出了这六个方面各自的地位和作用,这是我们党的文件第一次对社会建设作出这样清楚的阐述。为了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在六个方面中首先强调教育,可以说在历来国内外的社会建设的定义中,都是非常有特色的,这一点突出了我们党重视发展的可持续性,重视通过社会建设来培育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把就业放在第二位,当然不是说就业次等重要,而是说教育和就业这两项对于民族振兴和发展来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的。第三项就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指出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关键。第四项是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第五项提高健康水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第六项完善社会管理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这些论断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阐明了社会建设各个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   

十七大报告还明确了社会建设的实践目的。社会建设这个事情,古往今来都在搞,各种国家体制、各种政府都在做,问题就是它的施政目的是不同的。不能说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搞社会建设,但是它的实践目的是有区别的。我们党领导的社会建设的实践目的,总书记表述为: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所以,社会建设的目的是指向和谐社会的,这样就把社会建设看成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途径和具体方面。

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社会建设的政策创新

 为了加强社会建设,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十七大报告对于加强社会建设的政策措施,有很多新的提法。有一些过去我们长期讨论长期争论没有明确结论的,这次有了明确的结论;有的是过去提出过但并没有很清楚地强调的,这次也都加以明确强调了;有一些是过去从来没有提过的。我把这些政策方面的创新归结为如下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对于社会建设来说,特别对于当前和今后的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

第一,在优先发展教育方面,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

这可以说是对我们前一段时间的讨论,甚至对我们以往20多年来实践的一个总结。教育到底是一种公益性的事业,还是一种营利性的事业?我们过去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的时候,曾经把大量的市场机制引入教育领域,一度时期甚至提出教育产业化口号,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乱收费,也还出现了这几年比较明显的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我们在教育到底是什么性质的这一点认识上发生了偏差。国外的教育确实并不都是公益性的,我们国内的教育也有一些是私人办的,也不一定完全是公益性的,这些大家都是很清楚的,那我们国家、我们党领导的教育事业,到底应该是什么性质的?是否是可以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的?简单地说,办学是不是可以赚钱?根本目的应该怎么定?应该说,在过去,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是大家都看得到的。

这次十七大报告强调了教育的公益性质,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这个判断对于今后我们国家教育的发展、教育体制怎么搞,是一个很基础性的判断,它的意义是将来在实践中,大家会看到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国家别的社会建设的事情都还没有立法的保证,如就业,财政要出多少钱;卫生健康,财政要出多少钱,还有其他的方面,只有教育是通过立法来确定的。比如说,规定了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要占GDP的4%,但是实际上我们从来都没有占到4%,最高的时候也不过是百分之三点几。也就是说对于我们的教育,财政的投资是不足的。财政对教育的支出占GDP的比重,在近三年来还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05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下降为11.27%,不仅与世界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处于较低的水平。发展中国家,比方说泰国,2000年占GDp的22.44%;墨西哥,1999年占25.54%。而我们国家2005年才占11.27%,只相当于墨西哥水平的一半。1954年到2004年,我们城镇家庭的人均教育支出增长了2.37倍。也就是说,由于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支出降得很低,所以家庭对教育资金的支出就要不断增长,增长了2.37倍,人均增长14.46%,大约相当于年均家庭收入增长的两倍。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怎么出来的?就是教育支出在家庭支出中占的比例大大超过了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家庭的教育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比例的5.3亿,教育支出在家庭支出中占的比例相当高,而在政府的支出里面是降低的。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十七大报告强调明确了教育的公益性质,恐怕“上学难,上学贵”这样一个长期存在的局面就有望得到比较明显的改变。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