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防治

核心提示:我们中国有教育穷孩子的经验,没教育富孩子的经验。有教育多子女穷孩子的经验,没教育独生子女富孩子的经验。富家孩子有三大心理需求:一是被尊重,二是被需要,三是希望别人能倾听和理解他。在发达国家没有素质教育,美国就没有。他们认为,孩子只要心理健康,长大一定是个好公民,一定是个爱国主义者。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现状

目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严峻到什么程度了?中国心理协会经过对北京市青少年调研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中有20%—30%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非常严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并反映在家庭中。比如,现在有很多的留守儿童、流浪儿童、单亲家庭、重婚家庭和再婚家庭。比如现在经常发生的青少年自杀问题,据我与其他学者的考察了解,名牌高校的孩子自杀,主要都不是在大学造成的,而是在初、高中阶段就埋下的“隐患”。为什么这么说呢?家长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由于孩子初中高中阶段学习的惯性,等到大学后才爆发出来了。可以看出,现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出现了低龄化、隐匿化,再一个就是白领化。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与家长没这方面知识,关心教育孩子不当有关系的。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最主要出现在初一到高一这个阶段。青少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心理问题呢?我们知道,人从七岁开始进入社会化,从十二岁到二十二岁又是青春期阶段,这个阶段会遇到学习的压力、情绪的管理、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等问题,一旦解决不好,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什么叫社会化?就是与人打交道,与社会沟通交流。人的一生,是不断解决问题的一生,不仅青少年是这样,我们成人也不例外。成年人如果在工作中遇到各种压力,与领导关系不好,或经济困难,或婚姻紧张,或情感不顺等问题,解决不了时也会引起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不是我们现代人才有,其实在古代就已经有了。有个成语叫“杞人忧天”,说的是一个人整天害怕天塌下来,这就说明这人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著名人物因没有解决好心理问题一死了之的。大家知道,屈原就是当时想不开而投江自杀的,当然他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驱使。伟大诗人李白,整天醉得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还有一跑了之的陶渊明,不仅躲到桃花源里不出来,也不关心家里,几个孩子因为缺乏父爱也都有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当然,也有心理健康的,如苏轼、邓小平几上几下的沉浮,都能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得很好。

当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家庭变得富起来时,却没有教育富裕起来的孩子的经验。穷孩子的心理与富孩子的心理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家长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当我们贫穷的时候,是把生存放在第一位的,而教育是放在第二位的。我们这一代人在中学阶段的时候,要和父母去劳动,干家务活,照顾兄弟姐妹,通过劳动体验和感悟人生,心理也就比较成熟。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犯错误了,被大人揍一顿也不在乎,这就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棍棒教育。穷人的孩子比较皮实,从小在艰苦环境中生长,练就了能吃苦耐劳的性格,培养了承受压力的能力。当我们富裕起来的时候,把对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生存放在了第二位,尤其独生子女家庭,天天除了盯住他们学习外,什么都不让做。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不能从生活中真正感悟人生和体验生活,心理也将逐渐萎缩退化,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不和睦,抗挫折能力、时间和情绪的管理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就出现了。富裕起来的家庭的孩子的心理问题是比较多的。但是,如果让这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在生活中多做些他们该做的事,干些他们该干的事,他们的心理也会成熟些,也就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其实,父母是个职业,也需要“持证上岗”。中国人有教育穷孩子的经验,但没有教育富裕孩子的经验;有教育多子女的经验,却没有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这些都需要我们做父母的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2006年,我在日本国际青少年心理大会上提出,富裕起来的孩子的心理需要什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有三大心理需求:第一是尊重,第二是被需要,第三是倾听和理解。而贫穷的孩子就简单得多,只是要求吃得饱,穿得暖,父母对自己关心,有安全感就行了。这三大心理需求在全球心理学界,特别是青少年心理研究界已经定格了。所以,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中只要做到尊重他,让他感觉到被需要,走进他的心灵深处,感悟他的痛苦,倾听和理解他的心声,孩子的心理就会健康地成长。在发达国家没有素质教育,美国也是。他们认为,孩子只要心理健康,他一定是一个好公民,一定是个爱国主义者。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几种反映及产生的家庭原因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几种反映。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是他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造成的。青少年在心理问题上的反映有这么几点:一是逃避。也就是他失去了心灵和心理的自由,想逃避现实的正常生活。比如,白天睡觉,晚上通宵的上网,整天在大街上溜达或离家出走等,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外在反映。二是发泄。就是孩子一遇到解决不了的挫折和问题就发泄。我们开办的中国青少年成长基地刚装修一新的环境一个月后全都坏了,就是在那接受治疗的孩子,用砸东西、攻击等暴力行为发泄自己造成的。这种心理不正常的表现,应引起我们家长的高度注意。孩子的心里问题反映还有很多,如有的内向不说话,还有的自残甚至自杀。有的心理问题比较隐性不易发现,具体表现是,该他做的事拖着不干,遇有问题就来回地拖延,有的是去喝酒,把问题抛到意识之外不去解决,还有更可怕的就是吸毒。还有的人因为过早谈恋爱就厌学,甚至厌恶老师,这些都是青少年早期的心理不健康的反映。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发展成抑郁强迫症。中国现在的抑郁症发病率是5%,排在全国疾病发病率的第二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得抑郁症的大部分是青少年。抑郁症与家庭的贫穷没有什么关系,像张国荣、韩国现代集团老总等,他们都是现代很有建树、顶级的男人,也照样自杀。

心理问题是因为生活中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而产生的。所以,就要求我们家长一定要及时发现、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好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孩子有压力时要帮着他去释放。我们现在是以学习的好坏来判断孩子好坏的单一评价体系,应该更加注重看到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注意培养情商、抗挫折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情绪的管理能力,要让他们学会哪些时间是干什么的,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让他们的压力、痛苦、挫折和愤怒得到发泄,释放情绪;要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教会如何处理好与老师、朋友的人际关系。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个实验得出,人一生的成功80%是靠情商,20%的靠智商。中国青少年成长基地成立以来,共收治了来自于全国各地的2000多例青少年,也还有来自德国、马来西亚等海外的,其中也有些是华侨的子女。在收治这些病人的时候,我们在对他们从娘胎里一直到现在的成长经历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孩子们出现的心理问题85%的原因在父母或家庭的身上,15%的归在学校身上。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孩子为什么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呢?心理学家发现,这些孩子从两岁开始,家长没有很好地给他建立满足感延迟。“满足感”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什么叫满足感?就是孩子两岁以后,他要获得一种满足感。孩子要这要那的时候,我们的家长应该怎么做呢?正确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坚决不给,合理的也要延迟地给。比如说,孩子今天非要你现在给一个好吃的东西,你要告诉他,等一会再给他买。

我们伟大的祖先在1500年前就提出来一个理论。什么理论呢?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非常符合现代心理学的理念。三岁怎么看大?七岁怎么看老了?实际上就是建立这种满足感延迟。用中国话来说,就是要给孩子立规矩,而且这个规矩要建在七岁以前。七岁以前是小孩大脑飞速发展的时候,也是给他建立满足感延迟的最好时期,只要在生活上稍微注意一下,也就很容易给他建立起意志力和这种规则。如果合理的索要,我们也给他推迟,就容易在孩子的大脑细胞中或是他的潜意识中种下这个规则。现在,我们往往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要的还往怀里塞,这就不能建立满足感延迟,与此同时,情商也就没有建立好。错过了大脑细胞的潜意识这一段,七岁以后建立比七岁以前建立要多付出20倍的努力,十二岁以后建立要多付出50倍的努力。就像语言,小时候不给他,十几岁后再给他,他就不会说话了,因为大脑细胞已不存在这个东西了。建立满足感延迟,一直要建立到上大学,除非学习必需的书籍、学习用具外,所有的要求都应该给他推迟。哈佛大学第一个提出情商的人做了一次实验,他给60个5至6岁的小孩每人一个巧克力,并说谁要是半小时内不吃,还可以再得到三块。其中有27个孩子没吃,这些孩子20年以后都是白领或政界要员,这说明他们的满足感延迟建立得非常好。那些很快吃了巧克力的孩子,后来发展都很一般。这个实验得出一个结论,人成才主要靠情商,其次是智商。所以,我们要注重孩子的情商、驾驭情绪的能力、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成功的必需要素。

青少年教育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建立满足感延迟是培养孩子情商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培养孩子的核心和基础。孩子有了满足感延迟,他就会有规则,有自制力和自控力。我们对2000多例孩子的治疗情况进行总结后发现,家长除了没有在小的时候给他建立最基本的满足感延迟以外,还有其他十大问题。我与其他教育家不一样,不是讲应该怎么做,而是讲不应该做什么。我们父母在教育培养青少年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是不要过度的溺爱和干涉孩子,更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过度的比较。中国是“溺爱大国”。我在日本开会时,日本佐佐木先生叫我给他们讲中国人是怎么溺爱孩子的,可见中国人溺爱孩子在国际上都是有名的。什么叫溺爱?就是指爱是单向的。简单地说,溺爱就是你给他爱,而他不给你爱。溺爱的孩子没有感恩的心,只知道索取,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能宽容和理解别人。他们一旦走向社会,特别是到了中学阶段,一旦学校各种规章制度过多限制他的行为时,他们的学习压力就大了,也就适应不了。孩子不适应学校,就会产生多疑敏感,觉得这个社会都对不起他。我们中国的父母有一个特点,学前对孩子特别溺爱,要什么给什么,全都满足,唯独在学习上极度苛刻,特别是一看孩子学习不好时,就特别着急的这样那样地管他。这样的管理教育,孩子马上也就会恨你,甚至觉得你不可理喻。在我们基地教育的孩子中,有38%的孩子讲,有机会要把爸爸妈妈给杀了,省得他们管我太多,还限制我的自由,天天逼着我学习。在他们看来,学习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这就是溺爱的结果,也是我们家长自己种下的毒果。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