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科学发展,惠及人民――北京市“十一五”规划解读(6)

扩展社会公共服务,一方面要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创新服务提供模式。这是着眼于现阶段发展实际提出的。我们还处在发展中,不可能由政府全部包下来,不能把胃口吊的太高,只能是低水平、广覆盖,只能是把最基本的服务搞好。总的思路是实行分类管理,对基本公共服务要强化政府投入职责,比如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对非基本公共服务,则要开放市场,引入社会投资,探索多种模式。同时,还要调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布局,要着重加强农村和基层社区,加强新城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格控制城市中心区的相关项目建设,以促进人口和功能疏解。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十一五”规划从落实这个战略思想和要求出发,专门进行了一系列具体安排,总体考虑是从解决群众关心、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一是就业,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就业,提高就业水平,改善就业服务,尤其是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就业服务。特定区域,比如说为了落实区域功能定位、生态环境保护,像房山、门头沟,小煤窑要进行关闭、调整,那么这些关闭调整必然会产生就业问题,对这些局部地区的就业问题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特定人群,比如通常讲的“四零五零”人员,岁数比较大的,就业能力比较差的,要加强对这些人的服务和培训。二是社保。社保是社会的稳定器。“十一五”时期的目标是建立形成城乡衔接、基本完善的社保体系,概括起来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是扩面,一个是搭桥。所谓扩面就是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凡符合保障政策要求的都要纳入保障范围。再就是搭桥,就是要把不同的社会保障政策有机衔接起来。比如现在的社会保障网,城乡是不一样的,在城镇的社保网中,企业单位跟事业单位也不同。由于社会保障政策不衔接,给人的流动都带来很大矛盾,所以搭桥是很重要的。搭桥还有更重要的一方面,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来说,从长远看,社会保障网应当是只有一张网,不可能农村一张网,城市一个体系,从现在起就要注重一些政策的衔接。还有构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主要强调从基层来入手,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另外,还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第三,在城乡发展上,强调要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十一五”期间主要是采取这样几个重大措施。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理解建设新农村问题?我觉得要从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从城市化的时空有效衔接去看。应当说,城市化这个大趋势不会改变,但是城市化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时间会很长,也许是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北京虽然是一个大都市,但是郊区农村跟城镇相比,差距确实比较大,所以“十一五”时期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来考虑,主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还是要靠生产力的发展来解决问题。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水平,使整个郊区的面貌有个大的改变。二是注重统筹城镇和乡村的规划。过去我们的规划,主要做的是城镇规划,而对乡村基本没有规划,所以这次强调要统筹考虑,不仅是要做城镇规划,还要做乡村规划。哪些乡村要长期保留,要统筹规划好,有了这个规划才有了分步实施的依据,才有了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可靠的基础。三是加大对农村的政府投入,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包括水、电、汽、路,包括教育、文化、医疗。规划提出了八类小工程,包括道路硬化、安全饮水、环境整治等。通过这些具体项目的实施,力求使农村的生活设施和环境产生显著变化。四是促进农民的就业转移。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减少农民。要单纯靠农业,很难提高收入水平。2005年我们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7650元左右,农民7850元,差距还是很大的。所以,归根到底要转移农民,而转移农民在于农民的技能。要让农民转到城镇就业,就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这次“十一五”规划中专门把农民的素质培训、技能培训作为重点,提出每年要培训十万农民,转移3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目前全市农村人口大约310万,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90万,每年培训10万,五年培训50万,基本是一半。转移30万农村劳动力,关键在于农民的培训、就业服务以及社会保障政策上的衔接。“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使城镇的就业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通过这个服务体系的完善来使农民得到好的服务,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五是要实施倾斜政策,健全机制。包括财政、投资、生态富民政策等等。

二是启动新城建设。这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举措。总规规划了十一个新城,从探索经验、探求好的机制这个角度来考虑,在“十一五”期间主要是先行启动三个新城,顺义、通州和亦庄,因为这三个区域基础条件比较好。在新城建设上,规划强调要把握好几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突出主导功能定位。新城不是单纯孤立的,跟中心区没有任何关系,而是要承担中心区的一部分功能疏解和转移,特别是人口的转移,这是最重要的。第二个原则是突出发展理念的创新。建设新城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循环经济等等这些新的理念、新的思想。第三个原则强调要突出产业的协调配套。不能再搞成卧城了,不能再带来新的问题了。城镇开发的速度要跟产业发展的速度相协调。再一个原则是突出时空合理有序。新城不能一哄而上,要注重长远的机制建设。因此,这次规划提出新城建设大致分两个阶段,2008年之前,考虑全市发展的重心和服务办奥的需要,对新城来说主要做好规划,做好重大项目的论证和储备。2008年之后主要是加强新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产业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要有序推进市域的合理开发。要避免一哄而上,防止开发混乱。这次“十一五”规划在四类区域功能划分基础上,又进一步细化明确了每个区域内部开发的方向,分别实行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所谓重点开发,比如新城是将来开发建设的重点。优化开发,比如城市中心区,包括卫星城的建成区,主要是优化、疏解。限制开发,比如绿化隔离带、山区。禁止开发,主要是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包括成片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四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承载和服务能力,涉及交通、能源、水资源、环境治理等方面。规划在这方面应该说是讲的最细,项目最具体。比如交通,要建轨道交通、高速路、城市市内道路、停车场设施等。能源,涉及电力供应、天然气、煤炭、成品油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领域。还有水资源,南水北调,应急水源的建设,给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等一系列的项目安排。总体的思路就是既考虑当前,又着眼于长远;既满足确保奥运会举办的需要,又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改善的要求;既注重增量建设,又注重存量的利用,体现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比如规划中有一个很重大的项目,现在已经启动实施,就是地铁一号线、二号线的改造。过去发车间隔时段三分半钟,而发达国家一般为一分半钟。发车间隔不同,运载效率肯定就不一样,所以这次强调要通过改造一、二号线,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运行效率。由于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所限,规划现在提出“十一五”末期要提高到两分半,将来随着管理手段改进,也可能达到一分半。缩短一分钟,运行效率差不多可以提高15%到20%。这种管理上的投入、技术改造上的投入,比修一条地铁的成本要低得多。另外,还强调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存量改造,整治安全隐患。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