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一日)
乡镇企业是我国亿万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也是党领导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一项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支持农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对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和支持农村社会事业,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乡镇企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效益下降、速度下滑,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乡镇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要充分发挥乡镇企业的作用。在国民经济新增份额中,有很大一块是由乡镇企业创造的。现在,乡镇企业的产值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外贸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农村社会增加值的近三分之二。搞好乡镇企业,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至关重要。乡镇企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市场才能打开。从这个意义上说,搞好乡镇企业,也有利于搞活国有企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从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看,只有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才能增加农业投入,支持农业现代化;也只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才能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村社会长期稳定。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小康的必由之路。江苏农村的发展变化说明,这也是一条成功之路。我国正处在加快向工业化社会过渡的阶段,农村人口这么多,完全靠国家投资、靠城市吸纳来完成国家工业化是不现实的,必须走发展乡镇企业这条路,这是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搞现代化,发展乡镇企业是一个重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根本方针。各级领导同志对此一定要有战略眼光。
二、正确认识乡镇企业面临的形势,增强搞好乡镇企业的信心。
要看到,一方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乡镇企业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有了一支经过工业文明锻炼的乡镇企业职工队伍,有了一大批搞得好的典型,有了一套比较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更重要的是亿万农民中蕴藏着发展乡镇企业的巨大积极性,这些都是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确实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少企业产品没有销路,生产出现滑坡,发展后劲不足。当前,乡镇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些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有些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有些是属于自身素质方面的,要全面分析。乡镇企业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最大的特点是面向市场,最大的优势是机制比较灵活。当然,乡镇企业也有先天不足,主要是技术设备落后、管理比较粗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产品档次低等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了,这是目前一些乡镇企业面临困难的主要原因。只要认真分析有利条件,有针对性地解决面临的问题,艰苦创业,不断创新,扬长补短,再造优势,就一定能够开创乡镇企业发展的新局面。这次看的江苏的几家企业,注意保持和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重视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发展快,效益好,很有活力,看了使人感到很振奋。它们的实践说明,乡镇企业是可以搞得好的,是大有希望的。
三、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后发展乡镇企业,不可能再走低水平重复建设、靠外延扩张的路子,也不可能单纯依靠国家给优惠政策,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走改革开放、体制创新、依靠科技、加强管理的路子,一句话,必须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第一,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乡镇企业改革和发展要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多年来,乡镇企业一直是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即所谓“四个轮子一起转”,现在又加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调动了亿万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要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创造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乡镇企业改革,要坚持“三个有利于”〔1〕标准,坚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要鼓励探索,随时注意总结经验。根本目的是增强企业活力,调动投资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对于乡镇企业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创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要囿于一种形式。要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搞行政命令、一刀切。
第二,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乡镇企业的质量和效益。要根据市场需要、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地资源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把乡镇企业发展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要通过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以质量求生存,靠创新求发展。要以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为龙头,打破社区界限、所有制界限,组建企业集团,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要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适当集中,不要“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这有利于节约用地、治理污染和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也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农村发展的差距,主要差在乡镇企业上。要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促进东、中、西合作,引导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第三,加快科技进步,加强经营管理,努力提高乡镇企业自身素质。这里,我想着重强调一下乡镇企业技术改造的问题。一些乡镇企业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在于它们十分重视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不断开发和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要加大乡镇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更新设备,改进工艺,调整和优化技术结构,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很多乡镇企业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招贤引才,事半功倍,这种做法值得推广。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和城市企业分流出来的技术人员到乡镇企业去发挥作用。对有市场有效益的技术改造项目要给予支持,同时要强化企业管理,有一套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东西,向管理要效益。要依靠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耕地,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江苏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是对子孙后代负责。
第四,大力开拓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乡镇企业没吃过计划饭,原料、资金、产品销路都要靠到市场上去找,过去是个苦恼,现在是个优势。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农村市场容量大,潜力大,乡镇企业“近水楼台先得月”,首先要紧紧依靠和抓住农村这个大市场,生产对农民适销对路、价格适宜的产品。谁能够率先打开农村市场,谁就能够获得大发展的广阔天地。还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出口创汇。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到国外去投资,办一些加工项目,带动产品出口。
第五,加快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乡镇企业管理队伍。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乡镇企业发展很快,企业管理者素质跟不上,这是当前一些乡镇企业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重要原因。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有一套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有一套培训人才的办法,有一套激励他们贡献聪明才智的政策。要搞好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注意培养一大批吃过苦、在第一线经受过考验又懂得市场经济的企业管理人才。企业领导者要加强学习,发扬艰苦创业的好传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四、加强领导,促进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列入重要工作日程。认真贯彻积极扶持、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制定和落实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乡镇企业改革的指导。有关部门要关心乡镇企业的发展,在信贷、出口、市场融资、利用外资、技改项目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要切实减轻乡镇企业的负担,严格清理税外收费,坚决制止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乡镇企业要承担农村社会事业开支,承担支农任务,负担已经很重了,不能方方面面都向乡镇企业伸手。
*这是江泽民同志在江苏省考察乡镇企业时讲话的主要部分。
注释
〔1〕“三个有利于”,指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邓小平首先提出的。参见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