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10月13日报道,顶住压力,逆势向上,中国外贸增速逐季加快!10月13日,海关总署新鲜出炉的外贸三季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33.61万亿元,同比增长4%,比前8个月加快0.5个百分点。我国外贸韧性彰显、结构优化,实现了量质齐升。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在复杂国际环境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这份三季报不仅延续了自2024年以来的增长态势,更在规模与质量上实现双重突破。在全球贸易增速放缓、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不仅稳住了基本盘,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中国外贸成为谁的核心密码没有说清楚。改为:中国外贸通过政策赋能、结构优化、市场多元和技术创新,展现出强大韧性,已成为中国经济应对外部挑战的关键支柱。
中国外贸的逆势增长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2025年中国外贸在全球化逆流中实现逆势增长,政策支持发挥了核心引擎作用。面对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挑战,中国政府进一步强化制度型开放,优化通关流程、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降低企业出海风险;依托“一带一路”持续深化市场多元化布局;《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促进企业通关便利十六条措施》等政策持续显效,进一步释放了市场主体活力。通过精准施策构建起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支撑体系,既稳住了外贸基本盘,也强化了政策引导与市场韧性的协同效应,更推动中国外贸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动。
中国外贸逐季提速离不开规模与结构的双重优化。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结构优化特征显著。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工业机器人增长54.9%,出口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增长了23.9%。出口机电产品12.07万亿元,增长9.6%,占出口总值的60.5%,提升了1.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出口高技术产品增长15.3%,占我国同类商品出口总值的54.2%,提升了1.6个百分点。此外,我国出口的龙舟、木雕、剪纸等非遗产品加入了当代的潮流元素,“老手艺”焕发了新活力,在海外广受欢迎。规模与结构的双重优化,推动实现外贸总量、增量、质量的“三量”齐升。这种量质齐升,既归功于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更离不开新动能的加持。
市场多元化是中国外贸应对压力挑战的有效策略。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17.37万亿元,增长了6.2%,高出同期我国整体进出口增速2.2个百分点;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稳步推进,成果丰硕。截至2025年7月,中国与东盟累计双向投资超4500亿美元……中国外贸展现出强大韧性,市场多元化成为推动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2025年前7个月,我国是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的前三大贸易伙伴,较2024年同期增加了14个。此外,前三季度,我国对东盟、拉美、非洲、中亚等进出口分别增长9.6%、3.9%、19.5%和16.7%;同期,新增135种农食产品的准入,涉及50个国家和地区。在我们“朋友圈”遍布五湖四海的同时,国内各类经营主体积极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持续为外贸增添韧性。
技术创新极大增强中国外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2025年中国外贸的强劲增长态势,本质上是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从三季报的“含新量”看,创新水平提升激发增长潜能。前三季度,我国出口高技术产品同比增长11.9%,对同期整体出口增长贡献率超3成,其中,工业机器人增长54.9%,风电出海跑出“加速度”。此外,品质不断升级的国潮花灯、盲盒公仔等国货潮品销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突破的支撑下,中国制造业正从代工组装向智能创造跃迁。华为、比亚迪等企业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菜鸟网络的全球智能物流系统,中芯国际的7纳米芯片量产……创新驱动力的强势迸发,让中国外贸在复杂国际环境中顶住压力、逆势增长。
“三季报”数据让2025年中国外贸“稳中向好”的“面貌”更加清晰,抗压抗逆能力进一步显现,韧性和活力更加突出。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的突出优势,将为下一阶段外贸稳定发展提供支撑,并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多确定性。逆势而上的中国外贸故事,正在全球贸易的大舞台上传扬。
作者:许华凌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