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10月14日报道,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国家林草局办公室、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近日联合公布第一批“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名录,协同推进文物和古树名木系统性保护。
第一批“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对象共28个,包括北京市的天坛·九龙柏,浙江省的岳飞墓·古樟,江西省的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千年古樟,山东省的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古树群,陕西省的黄帝陵·黄帝手植柏、保生柏等。
古树名木以年轮记录岁月,以枝叶诉说历史,是无声的史书,是活着的文物。许多古树与文物同生共长,是历史空间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天坛内的九龙柏,树龄已达620年,树干奇特,犹如九条蟠龙盘绕,与天坛文物建筑和谐共生;晋祠的“周柏”与圣母殿并立千年,根脉交错,早已与建筑基址融为一体;岳飞墓前的古樟,其坚韧常青之态,正是“精忠报国”精神的自然象征。若只保建筑而忽视古树,或只护树木而不顾文物,无异于割裂历史的整体性。公布第一批协同保护名录,不仅是对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更是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和生态智慧的传承弘扬。
协同保护的意义在于打破壁垒、整合资源,推动形成跨部门、跨领域的保护合力。首先,要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各地应由地方政府牵头,组建文物、林草、住建、园林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合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实现信息共享与行动协同。其次,要制定科学保护方案。针对每一对“文物+古树”组合,开展专项调查评估,分析其共生关系、环境需求与潜在风险,量身定制保护措施。例如,对北京天坛九龙柏这样的珍贵古树,不仅要防治病虫害、加固支撑,还需减少人为干扰;对“三孔”古树群,则需优化土壤环境,避免现代设施对其根系造成破坏。
协同保护不能止于保护,还要讲好背后的故事。文物与古树的结合,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它们共同讲述着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如丽江大宝积宫的500多年古柽柳,与壁画、建筑构成“三位一体”的文化空间,生动诠释了纳西族顺应自然的传统理念;又如定州文庙的“东坡双槐”,相传为苏轼手植,既是文学佳话,也是尊师重道的精神象征。这些故事,是开展公众教育、传承文化基因的绝佳载体。相关部门应加强阐释研究,通过数字化展示、主题导览、研学课程等形式,让游客在欣赏古建筑之美的同时,也能读懂古树背后的文明密码。
文物承载文明,古树见证岁月。当九龙柏的虬枝与天坛的祈年殿在晨光中交相辉映,当黄帝手植柏的苍劲与陵庙的肃穆共同诉说五千年的血脉传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力。唯有将文物与古树名木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协同推进、系统保护,才能让这些“活的历史”在新时代焕发永恒光芒,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章平周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