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这次出来主要是研究农业和农村问题。中央对这个问题一直是重视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召开了农村工作座谈会。去年底,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专门就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作出了决定。党的十四大刚开过一个多月,中央又把农业摆上重要议程,作为贯彻十四大精神的第一件大事来抓。为什么呢?一是因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太重要了,二是因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全党重视。 在调查和座谈中,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就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总的形势是好的,同时也确实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足够的认识,决不能疏忽大意。只要全党同志高度重视,上下结合,群策群力,存在的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农村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的前景是光明的。

一、牢固树立农业是基础的思想,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百分之七十三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说明农业重要性的话。比如,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丰衣足食,安民之基。农业不断发展,农民积极性高涨,大家都有饭吃,国家和社会的事情就好办多了。这是我们治国安邦的一条基本经验。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这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处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各级党委和全党同志,主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千万不能忘记这个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不懈地把它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我相信,到了下个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后,经过长期的实践教育,那时这个指导思想在干部群众的脑子里就会更牢固了。
  农业是基础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马克思说过,人们只有在解决了吃穿住行以后,才有可能干其他事情。解决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人们从事其他社会事业和创造性劳动的前提和基础。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向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资料。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这在世界所有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不能靠任何别的国家来解决,一是靠人家靠不住,谁也解决不了这个大问题;二是即使能够解决,也会受制于人。至于我们为了调剂粮食品种和其他需要,每年进口和出口一部分粮食,那是另一回事情。在我国,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始终是一种战略性的特殊商品,直接关系到人民和国家的安危。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我国的自立;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国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稳定,就不可能有我国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总之,农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战略作用,永远忽视不得,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我们在中央工作的同志,经常思考和研究一些经济上的重大问题,首先就是农业问题。对我国农业问题,必须有一个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认识。改革开放十四年来,农业和农村发展确实很快,成绩巨大。但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力,对农民群众的富裕程度和承受能力,切不可估计过高,一定要看到地区之间、农户之间存在的差别。没有差别,没有矛盾,就不成其为社会,不成其为世界。总的说来,我国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还是相当脆弱的,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负荷一年比一年加重,必须加倍扶持。在农业丰收时,出现某些农产品供大于求、卖出困难的现象,这是在消费水平不高、产品结构不适应、流通渠道不畅、加工转化能力不强、储备调节容量不够的复杂情况下产生的,属于暂时性不平衡,而不是农产品真正过剩了。在相当长时期内,我们都不能说粮食已经多了,吃不完了,农业已经过关了。不但九十年代不能说这个话,而且下个世纪的前五十年也不能轻易说这个话。我国现在人均粮食占有量还不到四百公斤,即使到本世纪末,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五千亿公斤,按那时十三亿人口计算,人均仍然不到四百公斤。这不仅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而且比有些发展中国家也低不少。一九九〇年,法国人均占有粮食达到一千一百二十一公斤,加拿大达到二千一百八十公斤,美国达到一千二百九十九公斤,土耳其也达到六百三十七公斤,都比我们高得多。我国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后,农业的基础地位也不会变,农业问题仍然很重要。长期以来,我们党对农业是非常重视的,一再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现在和今后,仍然要使这个思想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党的报刊和其他舆论工具要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各级党委要经常对干部群众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我们党把农民问题解决得好,采取的政策正确,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工农联盟就巩固,革命、建设、改革就顺利进行、蓬勃发展。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长期战斗在农村,主要依靠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才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今天,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更加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否则,要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十四年来新的伟大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农业和农村工作抓得紧,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好,整个国民经济就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国家和人民的日子就比较好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正因为有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才促进整个国民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正因为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才推动了整个经济改革全面进行、深入发展。
  历史事实还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忽视了农民利益,什么时候农业和农村工作放松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不好,国民经济全局就不稳定甚至陷入困境,国家和人民的日子就不太好过。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思想上往往容易忽视,工作上往往容易松懈。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为什么容易发生这种问题呢?从思想方法来说,往往是犯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的毛病,对好的方面看到的多,对问题的方面注意不够。不警惕好形势下可能会潜伏新的矛盾和问题,一种倾向可能会掩盖另一种倾向。这样的历史教训很值得我们记取。全党同志特别是高中级干部都应从中吸取教益,引以为戒。
  当前,在农业和农村工作问题上,中央认为,有必要向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全党同志及时打个招呼,也可以说需要敲一下警钟。全党上下一定要记取忽视农业必然带来严重后果的历史教训,千万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痛。一定要进一步警醒起来、行动起来,坚持按照党的十四大和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切实重视和加强农业,切实重视和加强农村工作。
  为什么现在要强调这一点呢?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农业连续几年丰收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有些地方出现了忽视农业、对农业掉以轻心的苗头。二是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情况下,有相当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城市经济上,不是说城市的工业、第三产业不要花精力去抓,它们都很重要,积极去抓是对的,而是说相比之下,用在抓农业上的精力有些减弱了,农村工作有些放松了,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三是当前农村中普遍存在着一些损害农民利益、影响和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突出问题,如果不认真加以解决,农业生产就有滑坡的危险。四是一些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不仅现在存在着,而且今后一个长时期内还会存在下去。例如,全国人口每年净增一千五百万至一千六百万,耕地每年至少减少四百万亩,等等。这些情况在短时期内是难以改变的,对于农业发展产生的制约作用不可低估。
  考虑到以上这些情况,中央认为,从现在起,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立即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弄清情况、统一认识,抓紧解决农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经过努力又能够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把农民的积极性特别是种粮种田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力争到本世纪末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是一九八九年以来连续第四个丰收年。全国各种农产品供应充裕,库存较多,市场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总的形势确实很好。同时,从各地的反映和调查材料中,我们也注意到农村出现了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现在,农民最盼望的是党和政府支持他们进一步搞活农村经营,引导他们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天地,尽快脱贫致富,达到小康水平;最担心的是有些农村政策和支农措施不落实、打折扣;最不满意的是四面八方把手伸向农村,挤农业、挖农民,损害他们的经济利益,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情况基本上是清楚的,关键是要上下结合,果断地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如果见事迟、动手晚,就会陷于被动,甚至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这样的教训,我们过去不是没有。
  我们召开这个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中心意思就是:在加快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我国农村经济活跃、农业连年丰收的好形势下,在我国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时刻,一定要全面正确地估量农业和农村工作,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发挥优势,充分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果断地采取正确对策,把已经出现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从而牢牢掌握领导农村工作的主动权。
  对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中央正在研究具体措施和办法,我今天只从方向上、原则上提出一些看法。
  第一,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卖出难、价格低、“打白条”现象严重。这是农民最为不满的事,因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他们的收入,影响他们眼前的生活安排和即将到来的春耕生产。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一定要同心协力,千方百计确保最迟在春节以前尽早把欠付农民出售粮棉的价款全部兑现到农民手中。在商品粮集中产区,农民还确有余粮需要出售的,要增加一批专储粮指标,尽快按保护价收购上来。
  第二,应该给予农民的有些优惠措施不到位、不落实,农民得不到实惠。凡属收购合同定购粮所应给予农民的优惠,包括“三挂钩”〔1〕物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坚持按合同执行,保证交付到农民手中,不允许打折扣和拖欠,更不允许截留和挪用。在粮食购销放开以后,要本着照顾粮农利益,照顾商品粮集中产区、粮食调出地区财政困难的原则,及早确定一个合理可行的办法,予以公布和实施。
  第三,巧立名目加重农民负担的不正之风相当盛行,引起农民群众强烈不满。我们对农业历来实行轻赋税的政策,目前农业税实际税负只占农业收入的百分之二点九。至于村提留、乡统筹,国家规定应在占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百分之五以内。此外,对于农民承包土地、出义务工,都有明确规定。现在的问题是,在不少地区,这些规定没有得到严格遵守和执行。在农民完成各项规定义务之外,普遍发生了超额征收税费,巧立名目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以及五花八门的所谓达标活动,农民已不堪重负。因此,必须重申: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一定要坚决把关,严格执行国家的政策规定,任何单位都不得以任何名义增加农民负担,切实把村提留、乡统筹控制在占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百分之五以内。即使是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凡是要农民出资、投劳的,也必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是量力而行,二是群众自愿。凡是国务院规定需要审批的,必须报请省级以上政府批准后才能施行。希望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党政主要领导同志,于近期内负责对农民负担问题进行全面检查,并清理本部门本地区的有关文件,凡是不符合中央规定的一律撤销。对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和违法乱纪者,要坚决按法律和党纪政纪严肃处理。
  第四,有些地方形成了搞开发区、搞房地产的热潮。这些地方的同志大都用心是好的,想快一点把当地经济搞上去,但忘记了解放思想要与实事求是相统一。不是说开发区、房地产都不可以搞,而是说一定要从实际需要和实际可能出发,不能不顾条件一哄而起。一哄而起的搞法,是不符合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的,也是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如果不抓紧妥善解决,不仅难以为继,而且必然会给经济生活带来许多不良后果。比如说,现在已经看到这种情况,一些地方由于开发区上得过多,建设资金很难落实,怎么办呢?就采取各种方式搞计划外集资,大大超过了承受能力,影响了银行存款的正常增长,从而也加剧了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筹集和供应的困难。这就是不良后果之一。八十年代初,我曾参与了创办经济特区的筹备工作。为了解国外搞经济特区和开发区的情况、办法和经验,曾走访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历时近五十天。国外搞经济开发区不仅很慎重,而且筹划工作做得很细,不是像我们现在有些地方的那种搞法。搞开发区,至少要具备这样一些条件和程序:一是必须要有可行性研究;二是要有投资建设项目;三是要有总体规划;四是要逐步推进,不可能一锹挖出一口井。据国家土地管理局对二十四个省区市的调查,今年一月至九月,批建的开发区有一千九百五十一个,规划占地一万五千三百平方公里,折合近二千三百多万亩,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交通、水源条件好的耕地。现在,在国家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的情况下,每年至少还要减少四百万亩耕地。如果圈地占地失控,势必严重削弱农业的根本依托。此风绝不可长!国家对占用耕地是有严格审批规定的。这个问题要赶快进行专题研究,重新作出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的决定,明令施行。
  上述几个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全局能不能稳定、农民生产情绪能不能稳住,应该引起全党同志高度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当机立断,采取切实措施及时解决,切不可因为一些具体问题而互相扯皮、互相推诿、迁延不决。
  此外,还有几个关系农业发展后劲和农民长远利益的重要问题,也需要我们认真进行通盘研究,并尽快形成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
  一是保证农业投入持续稳定增加的问题。同志们就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少意见、要求和建议,我回去后将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汇报,建议国务院在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中积极予以考虑和安排。在农业法起草中,对这个问题已有考虑。在农业法审议通过后,还要制定一系列具体实施办法和保障措施。
  二是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问题。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进一步扩大,这个问题牵涉面广,情况复杂。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初始阶段,我们的宏观指导、宏观调控一时还跟不上,不少经济改革措施还不配套,致使工农业之间产生了不少新的矛盾。我们一要采取一些应急措施,加以缓解;二要努力从工农业提高效益、降低成本,搞活城乡交流,调整价格体系等多方面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三是保护粮农棉农和粮棉主产区经济利益的问题。粮棉主产区,长期担负着向全国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提供粮食、肉类以及棉花等工业原料的重任,作出了重大贡献,而经济利益却历来不高。这不利于调动这些地区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不利于粮棉等大宗农产品持续稳定增产。如果粮棉主产区生产发生萎缩,经济陷入困境,不仅会影响当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会影响全国人民的利益。因此,国家对这些地区应该采取必要的扶持、优惠、保护政策。同时,粮棉主产区和主销区原则上要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加紧研究一套从生产到购、销、存、运的宏观指导和宏观调控方案。
  总之,农业形势越好,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善于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敏锐地观察和发现新情况新苗头,并及时果断地予以处理,不断增强农村工作的预见性、把握主动权。农业是基础产业,又是社会效益大而经济效益差的比较脆弱的产业,对这个产业千万不可掉以轻心。邓小平同志早就告诫过我们,九十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不过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就要受到严重影响。这是邓小平同志积多年经验之谈,语重心长。各级党委和全党同志一定要牢牢记住,加倍努力工作,多为农民办实事,真正保护好农民的利益,保护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根据预测,明年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有可能出现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投入也减少的不利情况。各地一定要充分注意,着眼于大局,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把握好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幅度,抓紧从现在起到春节前后这一段时间,把广大农民春耕生产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种子、农用生产资料供应及各项生产条件安排得好一些。抓好春耕春播这一环,对明年全年农业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大家同心协力,继续为稳定发展粮棉生产、为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作出新的贡献。

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积极探索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路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我国广大农民奔向小康、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党在农村工作中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在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的讲,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农村人力、土地等各种资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综合经营,科、贸、工、农相结合,以星罗棋布的新型集镇为依托,努力形成大农业、大流通、大市场的新格局,提高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综合生产能力,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这也是我国农村改革走向新阶段的标志。
  第一,必须解决好农产品价格政策问题。这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总的方向应该是放开价格,放开经营,确立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理顺价格关系,体现价值规律的作用和要求,促进农产品发展和产品结构改变,使市场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经过十四年的改革开放,农副产品价格绝大部分已经放开。目前只剩下粮食(四种主粮:大米、小麦、玉米和主产区的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少数几个品种的价格尚未放开。价格改革,要认真贯彻积极稳步的方针。粮食价格,将根据统一政策、分类指导、分省决策、逐步推进的原则在全国陆续放开。食油,在今冬和明年将要全部放开。棉花,国务院已经确定在几个主产省建立市场和试点。价格放开、经营放开以后,应该注意地区差价、季节差价、品种差价,使价格真正起到促进生产、引导消费的积极作用。
  第二,必须加快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农业生产什么,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要注意调整农业结构,改进品种,提高质量。特别是要注意与科技相结合,开发一项科技成果,往往就会带动一大片地方或产业的繁荣,使效益大幅度提高。比如,秸秆综合利用,氨化饲料养牛,对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环境,收效都很显著。在调整农业结构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提高粮棉等主要产品的产量,以保持供需总量平衡,防止大起大落。
  第三,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要与建立社会主义新型集镇结合起来。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中国有八亿多农民,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向城市流动,城市根本吃不消。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我国农民群众一个新的伟大创造,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保持农村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深度、广度进军,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这项原则要长期坚持,不能动摇。发展乡镇企业应该注意与建设新型集镇结合起来,适当集中,上水平,上台阶,使新型集镇成为当地农村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并成为商品集散地。
  第四,必须充分发挥流通领域的作用。形成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高效率的商品流通网络,是解决农产品卖难、运难的重要途径。要支持和鼓励农民参与商品流通,使之成为流通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个体商贩、私营商业主,也要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在农村的国有粮食企业和合作社商业,要发挥好作为农村流通主渠道的作用,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积极转变经营机制,并发展同农民和个体商贩等的经济联系,加强经济合作,疏通流通渠道,使城乡货畅其流。在农产品放开经营中,对粮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主渠道的作用一定不能削弱,粮食服务体系不能打乱。“没有主渠道不稳,没有多渠道不活”,这是多年经验的总结。
  第五,必须加强宏观调控。放开价格,放开经营,不是放任自流,撒手不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发展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在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放开经营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宏观调控。认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切自由放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毫无制约,这种看法是一种误解,是不正确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有政府干预,也有宏观调控。在当今世界上,百分之百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是没有的。我们在放开价格、放开农产品市场后,必须努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这种宏观调控体系,应该是能够自觉运用价值规律,运用国家掌握的经济杠杆和经济实力,对市场运行实行强有力的正确有效的指导、引导、调控的体系,应该是能够对全社会的经济行为、市场活动都有调控能力的体系。特别是对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农产品,一定要科学调控。除了运用税收、信贷、财政等经济杠杆进行调控外,还要注意抓好以下几项制度建设。
  一是要建立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特别是要建立粮食、棉花等储备制度。这里,我着重讲一下粮食储备。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储粮备荒的传统。汉代以后,历代兴盛之时都设有“常平仓”〔2〕,进行丰歉调节。我国人口多,自然灾害频繁,储备粮食以应付突然事件,是为上策。从一九九〇年开始,我国建立了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目前已有了几百亿斤专项储备粮,这是宝贵资源,不能看成包袱。去年南方发生大水灾时,专项储备粮发挥了重要作用,只动用了九十亿斤,就顺利渡过了灾荒。今后,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专项粮食储备制度。总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家储备为中心的三级储备体系。中央要储粮,地方(包括省地县)和农民都要储粮。要探索建立一种有效机制,让地方和农民、乡、村都搞一些储备。粮价低时多储一点,粮价高时抛售一点。有了这种储备体系,有了有力的吞吐功能,就可以平抑粮价,稳定市场,防止粮价暴涨暴跌。这是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物质手段。
  二是要建立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仓储运输体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国要有一个总体规划,在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交通枢纽,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改造和新建一大批骨干仓库和运输设施,使之能存得进、调得出。国家粮食储备库要继续抓紧建设好。要在全国形成一个布局合理、调度灵活、管理科学的粮食仓储运输体系,使之与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相衔接,遇到各种特殊情况都能调度自如。要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使国家有关部门及时掌握粮食的情况,及时指挥。这件事也要制定一个总体方案,不要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落实,而且要年年抓,经过几年努力,就可以收到成效。有了一套健全的粮食仓储运输体系,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也就有了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就会得到很大加强。
  三是要建立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同市场建设相结合。培育市场机制,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能够为农民提供正确的信息,引导农民面向市场搞好生产。在商品集散地,要建立农副产品零售和批零兼营的初级市场,让农民生产出产品后在市场上卖得掉、销得出。除了初级市场外,还要发展区域性批发市场,可以进行现货交易,也可以有重点地发展中期、远期交货的合同交易。国家准备在上海、郑州两地试办粮食等农产品期货市场,以提供价格信息,避免价格风险。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期货市场只能由国家试办,不能一哄而上。各类市场都要向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使各种经济成分各种经营主体进行公开、平等、公正的竞争。
  四是要逐步实行风险基金或调节基金制度。建立保障机制,才能有效对付风险,进行调节。在价格上涨时,可以以较低价格出售;在价格下跌时,又可以按保护价进行收购。这种机制应该尽早建立起来。重要的是先起步,以后逐步发展、逐步完善。
  此外,计划调节的手段也很重要,不能削弱,更不能取消。问题是要切实革除过去计划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努力更新计划观念,改进计划管理和运用计划的方法,使之适应实际需要。像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重要商品,即使放开后,也必须有计划指导和调控。
  在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努力。当前,要抓住有利时机,迈开步伐,打好基础。这方面还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各级党委和全党同志要按照党的十四大精神努力去探索、去改进、去完善。

四、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动农村全面发展

  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关键是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第一,各级党委必须把农业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这个指导思想要长期坚持、毫不动摇。抓农业的精力绝不能减弱,农村工作必须抓紧抓实。这一点也要长期坚持、毫不动摇。领导班子的成员可以更替、可以变化,但这个指导思想和做法不能变,一定要一班一班人、一代一代人干下去。老同志要在这方面给新进领导班子的同志起好传帮带的作用。
  第二,各级党委必须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经常讨论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及时作出决策。地县两级党委必须坚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抓农业和农村工作上。中央从总书记做起,地方从省区市党委书记做起,一直到地县,各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都要亲自抓农业。对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各级第一把手要亲自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安排部署,检查督促。各地农村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别,做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行分类指导。
  第三,鉴于目前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放松、减少甚至转移了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精力,希望各级党委在近期内认真检查一次,一级检查一级,看看本地区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精力够不够,工作紧不紧,方法对不对,作风实不实,是不是把农业和农村工作确实摆到了应有的位置,是不是真正想方设法解决农民反映迫切的一些问题。通过检查,认真总结经验,好的加以肯定和表扬,不好的给予批评和帮助,力求从领导分工、领导方法、领导作风上来一个大的改进。
  第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基础工作。特别是对于那些长期不起作用、处于软弱涣散和瘫痪半瘫痪状态的乡村党组织,上级党组织一定要下大气力指导和帮助它们进行整顿。对于经过整顿仍无起色的乡村党组织,县委应该下决心从县级机关中选派一些得力的干部下去,充实和加强这些党组织的领导力量。一些地方的经验说明,采取这种办法,既可以较快地改变后进党组织的工作面貌,又可以锻炼和提高干部。
  第五,农村基层干部是党的重要力量和重要财富,肩负的任务很繁重、工作很辛苦,上级党组织一定要热忱关心和爱护他们。在工作上,既要严格要求,引导和帮助他们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实反映情况,教育和鼓励他们克勤克俭、任劳任怨,公道正派地为群众办事情;又要加强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进行学习、接受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六,县以上党政领导机关,要经常分批抽调干部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倾听意见,提供信息,发现先进典型,帮助做好工作。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农村工作,有利于加强党同农民群众的联系,也有利于改进领导机关的工作作风。这是党在领导农村工作中行之有效的一种做法,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仍要长期坚持,并形成制度。
  第七,从中央到地方,无论是主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部门,还是其他部门,都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同一致,大力支援农业,真心实意为农民服务,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坚决反对一切损农、伤农、坑农的行为。在制止和纠正巧立名目加重农民负担的问题上,要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办法,中央负责管住中央的部门,省级党委负责管住各自的部门。县委作为最后一道监督闸门,对于任何伸向农村的不合理的收费、罚款、达标和摊派,要敢于据理顶住。
  第八,各级党委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领导农村工作的过程中,既要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又要重视和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坚持改革开放,又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努力消除各种消极腐朽东西的影响,维护好农村社会治安,保障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安全。要真正做到既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又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稳定。在新的时期,教育和提高农民的任务仍然很繁重。越是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重视对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先进的正确的思想和优良社会风尚不去占领,落后的错误的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就必然会去占领。这个问题,各级党委务必高度注意。
  只要我们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只要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实到基层,只要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只要各级领导干部诚心诚意为农民谋利益,认真倾听农民呼声,充分信任和依靠农民,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形势就会越来越好。经过若干代人持续不断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
   
  *这是江泽民同志在武汉主持召开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时的讲话。
  注释
  〔1〕“三挂钩”,指当时实行的合同定购粮食与供应平价化肥、柴油和发放预购定金相挂钩的政策。
  〔2〕“常平仓”,指汉代以后官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而设置的粮仓。谷贱时增价买入,谷贵时减价卖出。所储粮食既用作调节丰歉,也用作赈济灾民。

 

责任编辑:总编室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