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石油价格的上涨。今年一月份,每桶石油价格只有50美金,到了八月份,就涨到每桶110美金。导致油价上涨无非还是供求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供给来看,石油是非常稀缺的,开采成本也越来越高,这是一个影响供给的重要原因。影响供给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石油的供给基本上是垄断的,不仅石油加工厂商垄断,石油生产国也实行垄断,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就是个垄断组织,他们决定生产多少桶石油,价格低了就不干,由于这种垄断,造成的市场供给总是有限的。几乎所有能够大量生产石油的国家都是处在政治动荡、战争冲突不断的地区。美国跟伊拉克的战争还没有终结,现在美国又把眼睛盯上伊朗了,总想收拾内贾德。老打仗,局势不稳,生产就不稳定,生产不稳定就容易出问题,所以供给就有问题。在供给有限的基础上,需求是强劲的。老的石油市场还在,欧盟、美国这些“油老虎”并没有把自己的胃口降下来。在传统石油需求量增长的同时,“金砖四国”的石油需求量也在增长,除了俄罗斯不需要依赖国际市场,还能输出能源外,中国、印度、巴西都是能源进口国。
过去大量的投机资金基本上投的是美国股市、美国房市,现在美国股市、房市不值得投资了,大家都在看石油,于是大量的投资资金进来了。这些因素决定了油价的高涨。
其次,大宗产品价格的上涨。全球粮食和大宗资源的价格上涨,2003年比2001年涨了37%,2008年1至4月份涨了191%。涨得最厉害的是小麦,涨了260%,;玉米涨了150%,几乎所有的资源价格都在涨,这种涨幅必然影响到中国,中国物价能不涨吗?
第三, 美元贬值。
美元无节制的发行、贬值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很多新的不确定因素。二战之后,有一个世界秩序重建的问题,几个战胜国坐在一起开会,给世界经济搞了四大支柱:第一个是管贸易的关贸总协定,第二个是管钱的世界银行,第三个是负责货币媒介的货币基金组织,第四个是把美元作为全球流通货币。当时规定,1美元等于35盎司黄金,那时候全球没有通货膨胀,因为美元基本上跟黄金是挂钩的。到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打击了美国,尼克松上台后说,美元不跟黄金挂钩了。从1972年开始,黄金跟美元就脱钩了,脱钩就意味着美元跟黄金没有关系了,美元只跟国家生产的商品量、GDP有关系。后来,美国人发现,尽管美元成了纸币,由于大家跟美元太熟悉了,还是相信美元,把美元作为国家的储备货币,外国人都想买美元、换美元,来财最快的不是技术交易、贸易竞争而是印钞票。
这样一来,用美元标价的物品价格开始上涨,使用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国家就出问题了。我国外汇结构里有欧元、日元,但主要是美元,据专家估计,我国1.83万亿的外汇储备里由于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可能损失2000亿到3000亿美元,几万亿人民币就蒸发了。像越南那样的小国就更惨了,由于拿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现在越南的通货膨胀达25.6%。
由于滞胀局面的出现,全球经济暗淡的前景是确定无疑了。联合国有一个估计,说今年的全球增长率顶多是1.8。中国跟世界经济联系很密切,是世界第二贸易大国,是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我国的进出口占GDP的比重超过60%,世界经济一出问题,世界货币一贬值,必然会波及到中国。
我们可以通过三大类商品看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1999年大豆的进口量占消费量的18%,到2007年就达到了68%。1999年铁矿石的进口量占消费量的22%,现在达到35%。由于中国的胃口很大,我们想买什么东西,人家就会合伙把价格抬高,原来只有OPEC石油组织跟我们讨价还价,现在钢铁联盟、铁矿石价格联盟对中国出口时都在提高价格。1999年石油的进口量占消费量的16%,现在达到48%。
前一段军事科学院的战略学家讲,在这样高的依赖程度下,中国发展的风险是巨大的。以石油为例,在世界油价高涨时期,我们能不能买得起?即使我们买得起,人家肯不肯卖给我们?很多国家都担心中国威胁到其自身利益。即使肯卖给我们,我们怎么运进来?我国进口的石油70%—80%要通过马六甲海峡,那里全是美军军事基地。因此,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想办法规避这些风险。
世界经济影响下的中国宏观经济走势
判断中国宏观经济走势,首先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就像一个人,最近有点发烧,是不是这人就不行了?不一定,基本面好就没有问题,过些日子就能恢复健康。我认为,在世界经济出现衰退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还是好的。
第一, 经济增长速度快仍然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何在?随着中国的发展,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现在来看,支撑这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条件、新动力仍然是强劲的。
其一,从1978年到现在,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是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30年来中国消费结构经过了四轮升级:第一轮是1978年到1983年,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是中国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中国人“吃”的问题。第二轮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是轻纺工业。第三轮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解决了“吃、穿”问题,就该解决“用”的问题。从过去老的四大件“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到新的四大件:冰箱、彩电、洗衣机、摩托车。现在第四轮要解决的是“住与行”问题。再小的汽车,也要用一吨钢材,一吨钢材带来的产业拉动作用与洗衣机、电冰箱带来的拉动作用显然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居民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为中国发展奠定了强大的需求基础。
其二,产业支撑是这一轮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第二个原因。在新一轮消费结构拉动下,直接拉动了几大产业:一是房地产业,消费者收入越高,改善自己居住条件的要求越高,房地产的需求加大;二是机器制造业,比如汽车工业、各种各样的现代运输工业;三是信息产业,这一点大家都深有体会。
其三,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期,这也是支撑这一轮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由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财富集聚、财富产出效应,还会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城市,原来一个农村小姑娘到城市后,她的消费需求是在农村时的六倍。
其四,中国具备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现在讲经济发展,无非是资本、劳动、技术这三样东西。说到资本,大家最近可能经常听到一个词,叫流动性过剩,说白了就是钱太多了,所以中国不缺资金。中国现在也不缺劳动力,前段时间有学者说,中国劳动力已经到了拐点,我不同意这个观点,现在仍然有很多人没活儿干。中国也不缺技术,一方面世界上技术转让已经日益标准化,今天安装好的生产线,明天就能出产品,另一方面我们也越来越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以及自主创新。
第二, 从总体上看,产业利润高,企业效益好。
从总体上看,去年企业效益增加了30%,今年上半年经济有点儿困难,但是总体上也在20% 左右。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产业利润有10%就不错了,中国企业能够达到20%左右的利润,这说明中国的投资空间、发展空间、利润空间是很大的。企业效益好可不单是企业的事,企业效益好意味着宏观财政效益好,79年全国全年财政收入是6400亿,而2007年比2006年财政增收就达1.2万亿。
第三, 居民实惠多。
讲中国居民的实惠,不能只看收入,因为中国人的实惠是全方位的。尽管我们收入不多,但中国人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前段时间,我带两个日本老教授到京郊的大兴去,他们看到路边的人们买西瓜一买好几个的时候很惊讶地问,这是卖西瓜的还是买西瓜的?我说,是买西瓜的,自己吃。他们说,在日本,这么几个西瓜没有几百块人民币是买不来的,能拎四分之一个西瓜回家解解馋,日子就算过得不错了。中国农副产品价格普遍偏低,虽然中国人收入水平并不高,但老百姓能够摄取的营养成分是足够的,久而久之,中国人的期望寿命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偏上的水平,去年我国人均寿命是73岁,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均寿命是60多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