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几个深层次问题(2)

摘要:过去我们对“落后就要挨打”认识比较深刻,但对“崛起必遭遏制”的思想准备不足;对“发展才能安全”认识比较深刻,但对“高速发展带来新的不安全”思想准备不足。过去讲忧患意识,多针对内部各种问题和矛盾,现在对全球化时代的风险和挑战也要有充分估计。

我们讲过发展是为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也讲过是发展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还讲过发展是为了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但社会主义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哪儿?四个现代化是为了什么?本质上都是为了让人民过好日子,显然离开了以人为本的增长,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增长。国际社会也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工业化过程后,逐步产生类似认识的。联合国计划开发署1996年发表了一个人类发展报告,列举了五种有增长没发展的情况:无工作的增长、无声的增长、无情的增长、无根的增长、无未来的增长。一言以蔽之,无发展的增长就是无视人的增长。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积极地吸收当代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同时又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提出来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实践和升华,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以人民的生命权为本,要全力以赴的抓紧时间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百倍努力。温总理在前往灾区的飞机上讲话的时候,他开头并没有用咱们都很熟悉的“同志们、朋友们”这样的称呼,而是用了“同胞们”这三个沉甸甸的字,在那个举国悲痛的时刻,总理这一寻常的称呼,使很多中年人都百感交集,人们都还记得,在改革开放前,农村一个地主、富农的家庭出身的人可能一辈子被歧视。在一个经历过人的生命和尊严被忽视、被践踏的非常年代的国家,一个经历了曲折发展历程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是我们能够建成一个充满活力和爱心的社会的重要原因。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就是从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出发,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不能以牺牲清洁的水源、空气、土壤为代价,不能以牺牲人的健康为代价来追求增长数字,这里强调了生态文明的问题。过去湖北是千湖之乡,有养珍珠的传统,珍珠很有价值,后来湖北就把它作为支柱产业,把湖泊承包给珠农。从生态上讲,河蚌可以吃水里的浮游生物,相当于净化了水质,这是挺好的事。可是一承包给珠农就麻烦了,珠农为了增产,就往水里施肥,水富营养化了。而施了肥以后,珍珠长得虽然快,但拿出来一看,没光泽了,等级下降,卖的也就便宜了。本来应该是一举两得的事,结果不懂科学、急于求成,把它变成了一举两亏。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除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人为因素外,首要的一条是保护环境,实现各种资源的有序利用,不能为了眼前利益“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现在山西的小煤窑不只是造成很多矿难,而且它每挖出一亿吨煤,就要消耗五亿吨煤的储量,他们都是破坏性的开采,把最好、最肥沃那块给挖走后这个矿就没法再开了。如果换成机械化的国有大煤矿,一般还可以挖出2亿—2.25亿吨煤,这就可以使我们的资源多传一代到几代人,咱们很多小铁矿、小铅矿、小锡矿都存在这个问题。这种破坏性的开采,尽管地方暂时得了利,但实际上是毁了我们本来就非常紧缺的资源。

二是处理好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说面对各种发展不平衡现象,不能偏重一方,更不能一屁股坐在利益集团一边,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权益来推动城市改造,发展成果也不能只落在少数人手里。但我们也不能把“公平”简单理解为扩大政府救济,忽视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公平和竞争公平,只有所有公民都平等参与、公平享受发展才能持久。

胡锦涛总书记讲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享是什么意思?共享不是可以无偿地占有他人劳动,也不是可以坐享。我在北京生活了50多年,过去北京扫马路的、卖早点的、收废品的都是北京人,现在几乎全是外地农民了。有很多身强力壮的北京人,宁可待在家里吃低保,或者偶尔出来搞点无照经营,也不干那些苦、脏、累的正经工作。问他们为什么年轻力壮的呆在家里不出来挣钱,他们的回答像商量过一样:咱丢不起那人!对于这种情况,社会保障一方面要对失去劳动能力的给予充分保障,而对有劳动能力的要鼓励他们参与劳动,帮助他们创造劳动机会,而不是单纯地救济。还有些城市郊区的农民靠出租房子生活,这叫什么发展?这能增长本领?也是贻误子孙。所以要强调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要打破“等、靠、要”,让我们的年轻人要一种“学、闯、干”的精神。

第四,进一步解决思想,改革创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很深刻的观念变革,而这种变革是在不断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的。改革开放前我们一直坚持以粮为纲,开荒种地,围海造田,围湖造田、伐林造田,上山下乡,割资本主义尾巴,都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1956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是310公斤,三年困难时期下降到人均215公斤,以后又缓慢恢复,到1978年才恢复到320公斤。从1956年到1978年,我国农业整整徘徊了22年,很多地方难以维持温饱,这就不能不使人们对过去的农业发展道路产生怀疑,所以农村改革一经启动,就在全国迅速推开。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人口多了一倍,耕地少了很多,现在我国人均粮食达到400公斤。这次粮食危机咱们能够安然度过,就是靠观念和体制的改变。最近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不光土地经营权进一步稳定,还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合作经营,让有限的土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而且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土地增值,直接征地补偿也会水涨船高,征用城市土地和征用农村土地将是同地同价,要保证农村和农民随着土地的增值更加富裕,而且使增值的收入成为其二次创业的启动资金。这次中央三中全会不只盘活了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使土地在合理的流转中,产生比较大的价值。所以,坚持科学发展可以让稀缺的资源、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作用,获得更大收益,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打破传统观念的勇气和决心。总之,解放思想就是要从旧的思维方式,转变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思维方式上来,从习惯于老经验、老办法,转变到科学务实创新上来。

这次中央三中全会有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目前的情况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同时也出现了几个问题。一是进城农民的职业和身份分离。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了,可他实际还是农民身份,同工不同酬。二是农民工的劳动和保障分离。有时候给他三险他还不要:我到哪儿养老还不知道呢,你别给我上险了,多给我点儿钱比什么都强!三是劳动就业地和家庭居住地分离。夫妻两地分居,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这也是节前春运潮和节后民工潮交替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看社会公平要看农民是否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看社会是否稳定和谐,也要看农村是否稳定和谐,所以这次三中全会用“三个最需要”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做了精辟的概括: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中央提出,我们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凡是长期做农村工作的同志,生活在农村的同志,特别老同志,都知道这三句话的分量有多重,其背景就是我国国力的迅速增强。

第五,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使党组织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堡垒,把干部队伍建设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保证。发展党内民主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农村需要两种人,一是带头人,二是能人;带头人同时又兼能人是最好的。

第六,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党和政府在民生方面采取的大量措施,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发展不是关系政府形象的空洞口号,而是和自己的生存环境、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这就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也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向心力。国家到底应该怎样科学发展,群众最有发言权,事实证明,我们在发展上急功近利的时候,一般都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哪些办法行得通、哪些行不通,怎么做符合群众的利益,怎么做损害群众的利益,他们最清楚也最敏感。中国的老百姓很善良,也很聪明,他们不仅可以看出你的做法对不对,还可以看出你这样做的真实动机是什么。如果我们确实是心无杂念的为人民谋利益,而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政绩,我们就要紧密的依靠人民群众,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问题听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群众评判,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也是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