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111〕开始后财经工作的方针*

抗美援朝〔111〕开始后财经工作的方针*

(一九五○年十一月十五日、二十七日)

  现在放在财经会议面前的有三个问题:第一,明年的财经工作方针。第二,明年度的财政概算。第三,财经工作中的若干具体问题,如纱布〔5〕的供销,农产品及土产的收购,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调整,财政制度和财经纪律的建立,以及贸易工作计划的制定,等等。
  今天只讲第一个问题,即明年财经工作的方针。这个问题的性质,是属于财经工作中的政治,需要首先弄清楚。现在分下面几点来说明。

  明年财经工作的方针应该放在什么基础上

  现在美帝侵朝战争扩大,估计时局的发展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一)邻境战争,国内平安;(二)邻境战争,国内被炸;(三)邻境战争,敌人在我海口登陆,全国卷入战争。我们的对策,暂以第二种局势为基点。虽然炸有先后,有大小,其基本情况是一样的。如果时局只变到第一种情况,则我可应付裕如;如果时局变到第三种情况,则财经对策需要另行讨论。但目前先把基点放在第二种局势上,对将来另制第三种局势的对策,也不矛盾。简单地说,就是把明年的财经工作方针放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基础之上,与今年放在和平的恢复经济的基础上完全不同,表现在财政上就是要增加军费及与军事有关的支出,同时各种收入也必然要减少。这就是应付第二种局势对策的主要点。

  财政工作的部署应该分别先后

  战争第一,这是无疑问的。一切服从战争,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没有战争的胜利,其他就无从说起。现在争执之点,在于何者是第二,何者是第三。这种争执,在过去各个时期未曾发生过,也不会发生。我以为第二应该是维持市场,求得金融物价不要大乱;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的支出。
  为什么要把市场列在第二,而且宁可削减经济和文化的支出以就市场呢?从政治上、经济上来说,我们现在已非过去的时代,既非延安、太行山、阜平时代,也非哈尔滨、张家口时代〔112〕。延安时代我们绝大部分是在农村中,只占有一部分小城市,财政来源主要是依靠公粮〔25〕,支出主要是军队及供给制〔113〕干部的生活。当时的经济,主要是分散的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经济,大部分系自给自足,所以市场物价问题对生产和人民生活影响不大。即使城市物价波动,对农村也无大关系。在哈尔滨时代,虽占有大城市了,但当时还谈不上恢复经济,全部财政收入,支持战争还不足,也就无力支持市场,稳定物价。而且,城市工资劳动者数目不多,市场物价不稳,关系并不很大。在财政支出中最多能保证铁路通车,维持交通,还无法做其他的事。现在不同了,我们已占有全国大、中、小城市,全国交通已经恢复,财经已经基本上统一,而且城市经济已有了一些基础。半年来物价稳定,在政治上、经济上都起了好的作用。因此,凡是对于市场物价稳定有影响的,我们应该慎重地来考虑。
  其次,我们的经济还无巩固的基础,还很脆弱,物资储存也很少。如果敌机来轰炸,可以随时引起物价风潮。我们手中无物资,平抑不了涨风,政治上很不利,而且会影响军事。这个弱点,如果被敌人看到、抓住,就会用此法欺侮我们。物价波动以后,税收便要减少,公营企业〔12〕收入也要降低,逼着财政增加发行。发行一千亿元〔2〕。抵不上一亿斤小米〔58〕,结果还要不断追加。去年的物价波动〔74〕,使城市居民受到损失,城乡交流受到阻碍,财政、金融、贸易的周转失去正常,为害很大。今年三月,统一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金融稳定,工商业得到调整,加以秋后农业丰收,农民购买力提高,到今年九十月,各城市都热闹起来,工商业开始活跃,税收增加,一个钱顶一个钱用,市场物价稳定,工人不需要救济了,工商业家又喊"毛主席万岁"了。这说明,广大人民,大多数的工商业者,愿意市场物价稳定下来。从今年初财经统一〔106〕到调整工商业〔94〕,由调整到现在的初步好转,证明了在一个统一的国家之内,力争市场物价稳定,非常重要。这是财政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我们所用的方法是求得收支平衡,削减以至消灭赤字,而不是用多发钞票弥补赤字。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市场物价的稳定。
  在战争中是否能够保持市场物价平稳呢?我们还没有把握。因为即使财政上求得平衡,金融稳定了,而物资的供应发生问题,运输发生问题,市场物价还要波动。这是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时间迟早之间的矛盾,在战争时期是很容易发生的。但是,财政金融平稳了,市场物价的平稳便有了基础。如果金融与物资都发生问题,物价波动程度将更大,更难以控制。所以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物价波动中的金融因素,也就是力求在财政概算上,尽量多收,尽量少用,使其没有赤字。如果赤字削减不了,也只能是因为军事上的紧急需要。除了万不得已的情况,不应该允许有赤字。没有钱可以不办,可以缓办。在财政收支不平衡时,虽然可以向外借款,但数量少而且困难。发行公债,根据上半年经验,也搞不了多少,而且工商业家意见很大。因此,只有靠发行钞票。在战争中大量发钞票是很危险的事,其后果在物价上立刻可见。因此,我们这种对支出用"削萝卜"的办法,对收入用"挤牛奶"的办法,在财政和经济上都会有利。
  带投资性的支出列在第三,就是说,要在照顾第一、第二之后,剩有多少钱,便办多少事。总之,以没有赤字为原则。如果为了战争,为了军事,维持不了市场物价稳定怎么办?那也无办法,因为战争是第一。做了第一才可以做第二,做了第一和第二才可以做第三,而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财政上的各项支出,必须分清主次,不能面面俱到。如果面面俱到,便会一事无成。我们要集中力量,把财力使用在主要方面,解决主要问题,这和作战是一样的道理。今年二月财政会议〔64〕时提出的财政预算,赤字很大,以后决心缩减,困难克服了,也没有饿死人。最近决定冻结国营企业存款,大家决心去做,困难虽多,结果也做到了。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还很困难,干了二十多年革命,还要苦一段时间。农民的负担,不但不能减少,还要增加一点。这都是不得已的办法。
  在这里还要重复说明一下,什么叫战争第一。过去在地方系统中做党的工作,做政府工作,主要是在做战争后勤工作。党委书记实际上是后勤部长。说高级干部没有战争第一的观点,这不合事实。现在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有些同志可能注意得还不够。战争第一的观点表现在财政上,即是在预算上要尽可能满足战争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从军事系统做后勤工作的同志来说,战争第一,不能采取有多少用多少的"包用"办法。如何用,用多用少,用迟用早,要详加审核,而不是"报销"完事。因此,一方面要做到战争第一,另一方面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使用,才能满足军事上的要求。
  在财政上,经常存在着要多和要少、要早和要迟的矛盾,这是正常的现象。这是局部与全局的矛盾。最后的决定,要求局部必须服从全体。

  削减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投资

  经济建设的投资,要规定这样一条原则: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入直接有帮助的投资,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这三者应该予以满足。除此以外,应加以削减和收缩。
  来日方长,经济建设推迟一下是可以的,也是不得已的。因为战争不由我们决定,美帝国主义不许我们建设,不是我们自己愿意如此。在任何一个国家的财政方针上,都不可能又战争又建设,不可能两者并列,两头兼顾。有些建设可以发展,应该发展,如军工,那是直接为了战争。等战争结束以后,才能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我们现在可以做各种准备工作,如资源调查、干部训练等等。是否有人不乐意呢?有的,但不能搞"情绪投资",即以国家投资去照顾某些人的情绪,这是完全违背我们经济建设的目的的。
  文教卫生、公用事业以及军政经常费用,也应大大减缩。在建设投资中,对投资数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所谓投资一亿斤小米是表示什么呢?一亿斤小米即是七万两黄金,或五百万块光洋〔18〕。所谓一亿元人民币是表示什么呢?一亿元人民币折合抗战前五千块光洋,或七十两黄金。过去农民过年,梦想"黄金万两",也不过是一千四百万斤小米。

  增加财政收入

  平衡收支要从各方面想办法。要向地方上打点主意。明年要求地方收入上解一部分,如地方公粮附加〔71〕及地方企业收入,要缴中央一部分。另外,这次扩大地方武装的开支,也要由各地自行解决。还要向农民求援。我们现在的统一战线有四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现在还穷,文化人现在也不能再紧裤带,民族资产阶级今年上半年买了二十亿斤小米的公债,油水也不大了。农民人数最多,在土改〔85〕后或减租后,已得了好处,虽然他们的生活水平还低于工人,但只要国家收买其农产品和土产品,他们的购买力便可以提高。而且,东北农民在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上所受的损失,现在较过去已大为减少。过去一吨粮食只换零点八匹布,以后提高到二匹布,今年初加到二点八匹布,现在调整到二点五匹布。而在关内,以天津为例,一吨粮可以换到六匹布,比关外好多了。这说明,向农民求援是可能的。
  各级政府及税收机关要加紧收税。地方漏税百分之十五到三十,这个估计不算多。汉口市检查了一下,各月一般漏税在百分之三十。应该想办法堵塞这个漏洞。做好了,也是一笔很大的收入。因此要加强税收机关工作,提高税务人员的质量。
  某些民用必需品,如纱布〔5〕,可以实行统购统销。只要保证资本家的一定利润,按照供销情况实行合理的统购与配售,增加统销税〔114〕,国家又可以增加一大笔收入。

  这次会议讨论确定的明年财经工作的方针,中央已经基本上同意。为了贯彻这一方针,应该反复考虑这样两个问题:在农民那里多取几十亿斤粮食行不行,农民是否负担得起?国防第一,又要维持市场,使金融不大乱,能否做得到?
  关于第一个问题。这次会议所确定的增收措施,如增加公粮附加〔115〕,征收契税〔116〕,酌增若干种货物税、进口出口税等等,共有几十亿斤小米。这些大部都落在农民头上,农民会不会不满意?这是必须考虑的。要农民拿得起,我们要做一件工作,就是实行近地交流、全国交流、内外交流,让农民销出农副土产品。只要能够把农副土产品销出去,农民就可以负担得起。比如,一户农民养一只母鸡,一年下二百个蛋,把它销出去,每个二百五十元(城市价五百元),就可以收入五万元,合五十斤小米。从五十斤中拿出十几斤,这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帮助农民销出农副土产品,是国家取得税收的前提。
  扩大农副土产品的购销,不仅是农村问题,而且也是目前活跃中国经济的关键。半年来的财经工作完全证明,城市的繁荣是农村经济转动的结果。农副土产品卖出去了,就增加了农民的购买力,促进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减少或消灭城市的失业现象,城市购买力也跟着提高。工商业繁荣,又增加了国家的税收,减少了财政上的困难,物价更趋稳定。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正当工商业的发展,打击投机,使城乡交流更趋活跃。这是一连串的收获。因此我们说,扩大农副土产品的购销,是中国目前经济中的头等大事。
  我们的弱点是资金不足和业务知识不足。过去我们进行这一工作,是依靠国家银行吸收的存款,这一来源到十月份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因此我们不得不在十一月采取暂时缓收、少收农副土产品的办法(这对农民是有损失的),并冻结大公和小公的存款(各地行动一致,执行得很好)。为了更好地活跃农村经济,我们提议,各地区要加强对贸易部门和合作社的领导,并且发展农村信贷,向农民赊购,用农民的钱来给农民办事。只有这样,农民增加一些负担才会不出问题。在业务知识方面,我们要及时地总结经验,培养干部和提高干部。
  关于第二个问题。现在我们不能讲物价绝对不涨,因为物价涨落的因素是很复杂的,有生产的多少,需求的状况,运输的条件,以及时局的、心理的因素等等。但是这些都不能最后决定金融能否稳定,起决定作用的是财政概算的平衡与否。我们今天就是要力争财政概算接近平衡,也就是说力争金融不乱。只要有了这一条,就可以不发或少发票子,物价虽可能因种种原因而发生波动,但可以波而后定,基本上维持市场。
  人心乱不乱,在城市,中心是粮食;在农村,主要是纱布。这次会议,大家认为纱布有问题,因而在这方面提的意见、出的主意比较多。对于粮食,大家却认为没有问题,我认为这是必须提醒注意的。我们很多错误,往往是由于疏忽。为了把市场维持得好,必须密切注意粮食的供应。今天城市中的粮、盐、煤的供应,实质上是运输问题。现在运输很紧张,应该更有计划。今年夏天,在运输淡季中没有抓紧,是个教训。运输在军事上、经济上都很重要,要建立强有力的指挥机构。
  纱布明年勉强够,采取统购的办法把它集中起来,再适当分配,是很需要的。在保证资本家适当利润的条件下也是可能做到的。这件事做得好,对保证纱布供应以及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将是很大的。
  在目前财政收入的情况下,既要充分地满足国防的需要,又要使市场金融不乱,这就要求我们在增收减支方面做更多的努力。从今年十月到明年一月这四个月,是税收的黄金时节,应该抓紧,并且要努力把百分之三十的偷漏收回来。只有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努力,市场才可以维持,金融才不致大乱。
  在这几天的会议上,大家认为暂时缩减经济和文化的投资是必要的。如果今天不主动削减,到明天金融乱了,势必被动削减。金融波动不仅影响收支,影响存款,而且在政治上会造成损失。被迫削减,不如主动削减。目前中国的财政经济要满足各个方面的需要还不可能。主动地把一些经济文化投资推迟一年半载,将来则可集中力量搞这方面的建设,三五年后算起总帐来,效果是不会小的。今年的经验证明,物价稳定,金融巩固,是促进工商业繁荣、活跃商品交流的重要条件。明年国家投资虽有减少,而购买力没有降低,工商业是不会萧条的。
  *本文第一部分是陈云同志在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上的报告;第二部分是他在这次会议结束时的讲话。
  注释:见《陈云文选》第二卷注释。

责任编辑:总编室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