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王蒙: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2)

 

春节联欢晚会,其中对联的用意非常好,可是我觉得推敲不够。举一个例子:重庆出“朝天门”(长江的码头),天津对“天津港”。“朝天门”对“天津港”,过去只要私塾上过一年的,就知道对错了,两边都有“天”不行;“朝天”和“天津”这四个字都是平声,也不行。其他的我就不一一讲了。

再譬如说生活方式。一个圣诞节,一个情人节,市场上都有热度,相反呢,对元宵节、中秋节,开掘得就不够。在基本温饱没有解决的时候,春节吃饺子是一件大事,还有就是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现在我们很幸运,温饱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子女根本就不知道饥饿是什么,让他吃饺子,在生活中不算是太好的东西。有人还嘲笑月饼太硬,主要是送礼。要知道这是咱们很美好的节日啊。

比较起来,我们说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这个“食”是中国的强项,大部分人的口味,还是喜欢吃中国饭。可很多小孩子,比如说三岁以下的,爱吃麦当劳,爱吃肯德基,那都是外国的垃圾食品啊!现在“衣”已经不是我们的强项,“行”也不是了,哪里还有坐中式轿子的啊?很少。“住”,也很难盖那种大屋顶式的房子了。我们是否该思考一下,怎样才能有自己的一些生活方式?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个新的忧虑,就是文化越来越大众化、批量化。这种大众化、批量化有很大的好处,是一种文化的民主,有利于实现文化的共享、文化的平等――你看得懂,他也看得懂。比如,电视里赵本山出来了,你学问高的人可以看,文盲也可以看。大众化,批量化,可以大量地生产,CD、VCD、DVD,最近还有什么新的叫做EVD,可以批量地生产。由此便产生一个问题,文化中高精尖的东西,并不是人人都有条件去生产、去创造、去制作的,甚至于不是人人都能看得懂、看得明白的。就是那种有一点小众的,毛主席讲的“小众”、“阳春白雪”,一些高雅的东西,感觉有被冲击的危险。

我有时候也自己跟自己闹别扭。春节联欢晚会,电视小品已经在担纲了,因为它的效果非常好,让人笑,香港叫做“搞笑”。这样的节目,我也喜欢看,但有时候会想,除了这种通俗的娱乐节目之外,我们是否还需要一些能提高文化品位、文化素质,满足智慧要求的作品。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当然中国的国情不一样――比如说维也纳金色大厅,它迎接新年的施特劳斯音乐会,也很大众化,里面也没有用特别深奥、特别难接受的曲调。施特劳斯主要是圆舞曲,是舞曲,是华尔兹,但他的格调显得就高一点。

写作也是一样。中国人过去对写字是非常敬仰的,写起字来,有一种精神贵族的感觉。他要明窗净几,沐浴焚香,书童研墨,红袖添香,然后拿着毛笔,舔过来,舔过去。因为字本身就非常优美,写的时候,吟哦再三:“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写起来,又是对仗又是成语,又有出处。这有它不好的一点:大众读不懂,说你“戆”。本来明白的话,让你一写,人家不太明白了。但是也有好处,它非常优雅,有一种风度,有一种格调,有一种品位。相反,如果都是大白话,都用群众语言,在获得了大量的受众的同时,有没有影响它的智慧含量、文化含量的危险,影响它的深度和格调?

可是没有办法,影响、威胁这种高精尖的东西,不仅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比如说大片,要的就是先声夺人,先把你刺激够再说。你先爱看,看完之后就忘,他认为这最成功。为什么?你看完记住干什么,多累得慌,而且治失眠。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