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王蒙: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5)

 

汉字本身代表了一种思维的方法。如果汉字废除了,我们都讲英语了,不讲中文了,那真是灾难啊。

汉字的问题我还要讲一点:汉字本身代表了一种思维的方法,它与西方的实际是以欧洲为中心、以欧美为代表的文化之间,有相当多的区别。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稍微讲一点。我有一篇短篇小说叫做《夜的眼》,1979年发表在《光明日报》上,后来翻译成多国文字,俄文、法文、英文、德文都发表了。在翻译这些文字的时候,这些译者给我打越洋电话,差不多都问一个问题:“你的这个夜的‘眼’,是单数还是复数?eye还是eyes?”我糊涂了!因为这个“眼”在小说里有三个意思,一个是把夜拟人化,这个眼根本不存在单数、复数的问题,因为它没有形状也没有数量;第二是主人公,那个主人公叫陈杲,他的眼,这个陈杲我没有交代他是独眼龙,或者在战争中英勇牺牲,当然是“eyes”,不是独眼;第三呢,我里面描写到,在夜间的工地上有一个昏黄的电灯泡,那是“single”。所以夜的眼不能够分成“eye”或者“eyes”。但是我说的这一套他不明白,他说的那一套我也不明白。他认为眼本身必须说清楚,是一只眼,还是两只眼。我认为汉字“眼”比一只眼、两只眼更本质,我们的汉字有一种本质主义。

我还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牛”,这是本质,然后牛奶、牛油、小牛、乳牛、公牛、母牛、水牛、黄牛,等等,我们拿牛当本质。但是英语它没有这么一个统一的字,牛用cattle,cattle就是大牲畜的意思,也有牛的意思。母牛cow,牛油butter,小牛vealer,牛肉beef,它们之间是互不隶属的。

可是,我们中国人非常注意这个本质,甚至一、二、三在中文里都看得特别重。中国非常重视一,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应该有一个集中的、不可变易也不可重复的本源,所以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我不知道英语怎么翻译这个一,如果翻译成“one”就麻烦了,对中国来说,这不是一个数量的概念,而是物的最后的本质,说一句不恰当的话,这里的“一”指的就是上帝,中国人的上帝。这些太复杂了,我的能力也说不清楚。

所以,汉字废除了就麻烦了,如果汉字废除了,我们都讲英语了,不讲中文了,那真是灾难啊!对中国文化面临的考验,有了感觉而没有信心的,王国维就自杀了。陈寅恪对王国维这样分析:他为什么自杀,因为中国文化是他赖以生存的根本,你推翻了满清没有关系,但是看到中国文化处境不妙,要完蛋,他自杀了。我们能活到今天,看到中国文化另一个昌明、发达的可能,确实是非常幸运的。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