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热点面对面》之二:“又好又快”论发展

《理论热点面对面》之二:“又好又快”论发展

主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朱之鑫

  本期导读: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快字当头到好字优先,新时期,新阶段,党和国家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发生了哪些重大转变?在新一轮发展中,我们还将面临哪些风险和挑战?我们又该如何妥善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呢?敬请收看本期《理论热点面对面》。

  讲坛实录:

  [主持人]:现场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来分析重大的问题,用鲜活的事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欢迎大家来到《理论热点面对面》。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主讲嘉宾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朱之鑫。欢迎您,欢迎您参加我们的节目,在今天的节目开始之前,我想请您和观众先来看一个短片。

  [解说]:我国内蒙古西南部的鄂尔多斯,曾经是“老、少、边、贫”的典型地区,风大沙多,干旱少雨,沟壑纵横。1978年前后的鄂尔多斯,地区生产总值仅有3.46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在内蒙古自治区位于后三位,8个旗县中有5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那时的鄂尔多斯被称为“内蒙古的西部”,人们用“点灯靠油,耕地靠牛,交通靠走,娱乐靠酒”来形容当时的景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 鄂尔多斯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1%,植被覆盖率超过75%,鄂尔多斯一跃成为了塞北高原上的工业大市、绿色大市、畜牧业大市和文化大市。在中国社科院2008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鄂尔多斯市的增长竞争力排名第一、效益竞争力名列第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都进入了全国前列,被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创造了边疆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奇迹。

  [主持人]:刚才我们都看了这个短片,朱主任,我想问一下您去过鄂尔多斯吧?

  [朱主任]:鄂尔多斯我去过三次,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特别是最近的一年就是十七大召开之后,2007年12月的时候,到过鄂尔多斯。

  [主持人]:那您应该是完全见证了它的一个变化过程?

  [朱主任]:我觉得鄂尔多斯的变化还是非常大的,应该来说,对我本身也是有很大的启发的。可以说鄂尔多斯发展巨变的这种奥秘,就在于它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坚持好字优先。我想了两个词,就是它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化,最后是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实现了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和生态良好的这样一种多赢的局面。
 
  [主持人]:朱主任,您提到一个词“科学发展观”,同时还提到一个说法叫“好字优先”。我们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现在是好字优先,大家仔细体味这些字面上的变化,这种细微的变化其实渗透着一种观念的转变,那么我们特别想问朱主任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转变,那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好字优先?

  [朱主任]:我想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快字当头”到“好字优先”,次序上的变化,词句上的变化,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上它体现了我们在发展理念上的一种新的变化和一个新的飞跃。当然,任何理论它不会凭空产生的,任何理论的产生,它必须有深刻的实践基础、理论渊源和文明传承。我想刚才我们讲的“又好又快”,它实际上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我以为它有三个来源。第一个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活动,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着它深厚的实践基础。第二个来源就是我们讲的马列主义,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这种思想,这些思想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个思想源泉。第三个源泉,或者说第三个来源是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也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要借鉴。关于发展从上个世纪二战以后经历了很长的一个阶段,有的讲发展等于增长,有的讲发展的内容在变化,后来又到可持续发展等等。总之我是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利益出发,提出来的重大的战略思想。

  在这里头大家都知道,第一要义是发展,这实际上解决了要不要发展的问题。第二个提出来它重要的内容是以人为本,核心就是以人为本,重点回答的是发展为了谁和依靠谁来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就是讲不是单一的,协调就是讲不是失衡的,可持续讲就不是暂时的和一段时间的,而是能够实现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根本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实际上就是考虑到了我们发展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问题,我想这点对于我们来说,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应该来讲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78年的时候,那时候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到2007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249530亿,按照可比的增长速度,就是每年增长了9.78%,速度应该来说在全球来看都是最快的。但是,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同时又遇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矛盾。

  [解说]: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朱主任]:所以说,我想,要妥善地应对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种挑战,切实解决好我们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那么我们就一定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要想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当然第一个就要处理好“好”和“快”的关系了。实际上“好”和“快”,“好”往往是潜性的,“快”往往是显性的,做到“快”很容易,做到“好”很不容易。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怎么样处理好“好”和“快”的关系,既要做到快更要做到好,就是实现经济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相统一。

  第二个我觉得就是要处理好农业的基础地位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原来也是一个农业的大国,13亿人口要吃饭,13亿人口要生存,13亿人口要发展,没有农业这个稳固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很好地来加强农业这个基础。大家老讲三农问题,讲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什么是农业问题?就是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的问题。什么是农村问题?就是农村的繁荣和富裕的问题。什么农民问题?就是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这不就是我们讲的三农问题吗?问题是现在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总体上粮食生产、农村面貌都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靠天吃饭,农村的基础设施还不强,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大,所以要想做到好字当头,就要统筹城乡发展,真正坚持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能够来促进农业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面貌。

  坚持好字优先还一定要很好地促进我们区域的协调发展。中国很大,东、中、西发展的水平,它不是一样的。改革开放以来,应该来讲我们区域协调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比如江苏的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8554亿元到了25560亿元,扩大了接近三倍,青海省也从2000年的264亿元到了2007年的时候达到了761亿元,也接近三倍的样子。总体上来看,都是在快速发展,但是总量差距大家可以看一看,那差距还是比较大。怎么样缩小地区的差距也是要求我们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坚持好字优先,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大家知道,2005年我们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26万亿美元,基本上占到当时全世界的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但是我们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呢?我们消耗的资源,包括消费的石油、原煤、粗钢、水泥和氧化铝分别是世界总消费量的7.8%、39.6%、31.8%、47.7%和24.4%,说明什么?经济总量在扩大,但是你为此消耗的资源环境也过多,那么如果我们要想走又好又快的道路,就必须显著地来降低我们资源消耗量,综合地利用经济、法律和技术的手段,来解决我们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来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那么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还要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的发展是为了人民,我们的发展要依靠人民,我们最终是为了造福人民,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一定要得到高度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也一定要得到很好的发挥。当前,我们要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真正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主持人]:好,谢谢朱主任,刚才你提到了坚持“好”字优先首先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当中的“好”与“快”的问题。这个“好”与“快”呢其实是一个通俗的讲法,“好”说的是效益和质量,“快”说的是增长和速度。但这两者它相互制约,想发展的好了,很难快起来,你想要快起来呢,好字就得打问号。但是我们的口号提的是又好又快,你能告诉我们怎么做吗?

  [朱主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我想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是在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角度提出来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通过十五计划的时候,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作为两个重要转变之一,强调把经济效益作为我们工作的中心,我也记得在起草“十一五”规划的时候,最早的时候咱们大家知道翻两番是一个概念,最早的提法是在提高效益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后来就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使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那么到了十七大的时候又加了一句话,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使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我们发展过程中,发展观念上在起着这种悄然的变化。那么提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际上是衡量我们经济发展好不好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主要看三条,一个看你整个的要素投入是靠物质投入还是靠科技进步?是靠劳动者人数的增加还是靠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靠你管理方式的单一和固化,还是看你管理方式的不断调整和提高转变。另外就要看你整个经济增长是不是站在整个的结构升级的这么一个基础上。如果经济增长得很快,十几年下来,速度也上去了,但是你结构没有调整,仍然是原有的这种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生产结构、技术结构,那我想这样的经济不能说是好的发展。第三个就是看你经济增长是靠什么拉动?如果靠单一的拉动而不是协调拉动,特别是没有把消费的这种拉动提上去的话,那你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在你经济增长最终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物质需要上,所以这样的经济也不能说是又好又快的发展。

  那么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之间具有的关系是什么呢?那么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它是内在的,前者是后者的目的,后者是前者的基础,离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的升级,经济既发展不起来,也快不起来,因此我们一定要适应国际形势的这种新变化,不断地调整我们的结构,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才能牢牢地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较长时间里,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了由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去我们一直倡导的是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那现在我们讲的是发展方式,这一词之差其实含义是非常深刻的,那么现在我们国家很多地区他们都在积极的转变着经济的发展方式,经济增长也是呈现出了新的气象。那朱主任您能不能给我们总结一下这些地方他们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什么?

  [朱主任]:我个人理解,现在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在要不要发展、要什么样的发展和依靠什么发展方面,我觉得这个问题上大家可能认识比较一致了,关键是怎么样来实现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就是要加快推进三个转变。

  所谓三个转变,一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所谓这个转变实际上是从需求角度来提出要求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从国际的比较来看,我们的消费增长并不慢,但是投资、出口的增长更快,就出现了投资的比重比较高,贸易的顺差比较大,而消费比重偏低这样一种格局。而投资如果增长得过快,大家也会想一想,你需求又没有上去,那么必然会导致部分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内需不足怎么办?只好去靠需拉动,靠外需拉动的同时,实际上是经济增长又主要靠出口,和为出口而增加的这种投资的这种拉动。大家知道外贸顺差的过大,也会引起我们和国际上的贸易纠纷,同时由于顺差的过大,又会造成我们国内的流动性过剩,反过来流动性过剩它又推动了这种投资的增长。所以要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必须从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的消费,促进良性的循环角度来提高人民群众的这种生活水平,这是第一个转变。

  那么说到第二个转变,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来转变。这个转变实际上是从供给的角度来讲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近些年来我们国家的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就是我们所说的,还存在着农村的基础薄弱,工业的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从这几年一二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情况来看,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在逐步的下降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是影响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这种贡献率也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

  第三个转变,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经济增长的要素结构不同,实际上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大家知道要素中有土地、有劳动、有资金、有技术等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了这种低成本的优势,迅速地扩大了生产能力,许多的产品的产量都居到世界的前列,国际市场的份额也在不断地扩大,所以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叫中国制造。但大家一定不能沉溺于这种状况,为什么这么讲呢?要看我们这种要素的投入中,科技含量的比重有多大。我们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也不多,那么,我们在很多方面,还缺乏核心的技术,许多产品制造是中国的,但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国外手里头的。我就讲一个例子,我们实际上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的大概20%,计算机的30%,数控机床的20%到40%,我讲的都是销售价了,支付给了国外的专利的持有者。那么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向更高水平上跃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必须要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特别要促进我们科技成果真正地向生产力的转化,努力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必将会使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在新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新的优势。叫赢得先机,占领制高点。只要我们正确地处理好“好”与“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的这种发展方式,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就能够不断地开创我们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格局。

  [主持人]:听了朱主任给大家做的讲解之后,一定有一些问题想问朱主任,哪位同学有问题举手示意我。

  [同学]:我们中国走的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存在了现在近9亿的农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将这些农民转型,然后最后实现一个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呢?

  [朱主任]:首先感谢你提了一个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先纠正你一句话,就是农民现在不是9亿了,只有7.6亿。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另一个国家是不一样的,就是世界上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以解决所有国家的问题。我们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走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那么大家知道,中国很重要的就是人口多、土地少、缺水,说起来有960万平方公里,但是我们的耕地就是大家老说的18亿亩红线了,18亿亩就是120万平方公里,这120万平方公里是13亿中国人民的生存线,就要保证它种粮食和其他的农副产品,来保证我们13亿人口的需求。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会有一个逐渐地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这么一个过程,大家知道,十七届三中全会,很重要的一条,提了三句话,第一个就是要坚持走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这样一个基本方向,特别是提出来我们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这样一个根本方针,它就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的,而不是完全照搬了国外的这种,比如说圈地运动来最后实现工业化的,因为大家可以想一想,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也需要个过程,中国的工业化的发展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大量的农民进到城市,一旦经济发生了波动,比如当前所说的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那么肯定会要影响到实体经济,如果他没有了工作之后,又没有了土地之后,将会变成一个很现实的社会问题,我想我们讲的社会稳定就很难做到了,而我们实行联产承包的这种经营责任制,还能保持他有最低生活保障这一条,我想这对中国的稳定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农村我也插过队,我也知道农民对我们的未来生活的这种美好向往,我们要逐步地走一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又以城带乡、以工补农这样一条道路,使全体人民都能获得基本的保障。

  [主持人]:再次谢谢您,也感谢现场的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感谢您收看今天的《理论热点面对面》,下期节目我们再见!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总编室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