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百姓身边事 话说新中国

北京日报:百姓身边事 话说新中国

  “瑶亭庄、好地方,前有米粮川、后有花果山。”密云县的尉红英,在讲台上讲述着家乡的美景,鲜艳的碎花套裙,靓不过她洋溢骄傲的笑脸。
  昨天的西城区文化中心里,北京市百姓宣讲团举行了首场报告会,普通的工人、农民、来京务工人员等12名百姓宣讲员,讲述自己亲历的故事,话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北京的巨大变化。
  今年国庆节就整50岁的首钢工人程国庆,站在台上,敞开的蓝色工作服里一件大红的背心,胸口两个黄色大字——“首钢”,印证着他家父子两辈的钢铁生涯。
  “我的父亲程德贵,参与建设的老一号高炉曾夺得两个世界第一。”拿着安全帽的右手,已禁不住颤抖,“老人一直到去世,最挂念的还是我们的首钢高炉。”这个全国劳模的儿子,钢铁般的脸颊,被泪水刻画出两条光亮。
  台下,500多名听众,注视着这上万首钢职工中的普通一员,很多人擦拭着湿润的眼角。“现在,中国是第一钢铁大国,我们有了世界最先进的高炉!”全场掌声雷动,程国庆脸上,已经满是自豪。“首钢炼铁高炉几十年的历史,是新中国工业化的缩影,明天,会更美好!”
  激动的泪水还挂在脸上,怀柔区雁栖镇官地村的单淑芝又把大家说得开怀大笑。一身大红的唐装透着那么喜兴,“我是全市郊区挂牌的6500多民俗接待户中的第一家,也就是游客经常说的NO.1。”您别说,这京郊乡村口音的英语,听起来还挺悦耳。单大姐家每年光接待外国游客就好几百人,“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咱农民和外国人成了好朋友。”当年借钱6000元,如今已经拥有一个主店,两个分店,22家连锁店,每年接待游客5万人,“都是赶上了党的好政策!”爱捯饬的单淑芝,现在可着劲儿打扮,扮靓的,是京郊富起来的新农村。
  从昨天到9月中旬,50名宣讲员组成的百姓宣讲团将分为6个分团,到机关、企业、街道、乡镇、军营和外来务工人员驻地等,进行一个多月的巡回演讲,总场次将超过200场。
  听众们听着身边的百姓故事,时而激动,时而开怀,新中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哪个人的心里,没有要说的话,没有要表的情?50岁的闫霖,来自市园林绿化局,“原先北京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老园林工作者,现在说话底气足,“如今不用逛公园,走到哪儿都是绿地花园。”
  随着音乐响起,舞台的大屏幕上,一面巨大的国旗升起,宣讲员和听众们庄重敬礼,映在每一个人眼里的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宣兴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