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凯:说说的哥遇三“难”

于 凯:说说的哥遇三“难”

  我是1985年1月从部队复员后到首汽的,算起来,已经开了20多年出租车了。咱们国家建国60年大庆前,我参加了一位老师傅退休的聚餐,来的人全都是开了二三十年车的老的哥。聊天中,说起了现在的哥运营中遇到的三“难”,让我感受很深。
  第一个就是记路难。都说认路、记路是出租司机的看家本领、基本功。记得我刚上路的时候,我师傅对我说:“小于子,一年的时间,踏踏实实地把路认清、记住了,这辈子开出租你就不愁了。”我牢记师傅的话,开始认真地记路。可直到今天,也没把北京的路都记熟了。这次吃饭我跟他说:“师傅,徒弟没出息,20多年也没把北京的路认清、记熟了。”师傅特没面儿地说:“小子,我也算栽了!甭说你,我这开了一辈子车的主儿,也是越来越迷糊,咱记得快,跟不上路变得快,你说是不是呀。”所有的人都笑了,因为大家都有着相同的感受。
  就说原先城区的概念,那和今天就没法比。上世纪80年代,出租车计价器上有两个按键,城区和郊区收费标准不同,规定出三环使用郊区键。其实,当时百姓的城区概念就是二环以内。现在,您就是到了五环,也和城里没什么两样。早先我们开车,最自豪的就是能穿胡同、抄近路,乘客们都特佩服。现在不行了,原来的小胡同都变成了大马路。比如丰盛胡同、辟才胡同,原先一辆车过着都费劲,现如今,上下行四五条车道。难怪有的外地客人说:“这也叫胡同?”原来最怕去城南,街道窄、管理乱。现在,以南中轴线前门大街为中心,东西两侧打通了好几条连接长安街的宽阔大路。
  再说说咱北京的立交桥,就没人能说得全。郭德纲的相声特点是老段儿新说,可他至今也没敢把北京的立交桥编成段子说给大家听。因为一是多,二是还在变的更多。路是变得越来越好了,可要记起来就麻烦了。北京地面儿大,司机认路一是记地名,二是记参照物。可新修的路多、面广、变化大,你记都来不及;路修到哪儿,就把变化带到哪儿。好多认路的标志都随着改造没了,您说我们记路能不难吗?
  第二个是找小区难。北京的居民区早先都是以胡同的形式,一片一片的分布在城区内外,就是有楼房,也基本沿用老地名,不难找!自打上世纪90年代往后,随着道路的延伸发展,老城区的改建,各式各样的小区噌噌地建了起来,而且名字都和地名儿不挨边儿。乘客们打车不说地名,直接就说小区名儿,这可难坏了我们。有的名字挺好听,可有的真奇怪的。一次,一位客户上车对我说,先去“澳洲雪梨”、再去“柏林爱乐”,听得我一头雾水。我笑着和他开玩笑说,您等我先办护照,咱再一起到外国找去。后来一打听,都离五环不远。为了方便乘客,也解决同行们的运营难题,在一位老师的点拨下,我向车队建议,做一本北京新建小区指南。这个建议得到的哥们的积极响应,电台也报道了我们的想法,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很多市民给车队和我寄来了购房指南、楼盘介绍,还有的打电话说,赶紧把我们家的小区写上,好多人都不知道。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一本写有699个小区的手册终于印出来了。可用了没多久,又不够用了。正在这时,北京交通台要出一本行车指南,其中有小区查询,我们就把这本手册的资料送给他们。等电台的行车指南出版我一看,好家伙,一共有1596个小区记录在册;一年多的工夫,就新增900多个,我们找小区能不难吗?
  第三个是分辨人的身份难。我们出租司机在工作中,如果能准确地分辨乘客的身份,可以使工作方便一些,还能减少服务纠纷。我刚开车的时候,最佩服老师傅的就是他们那双火眼金睛。乘客一过他们的眼,几句话、三五分钟,就能把身份猜个八九不离十。我狠练了两年,慢慢儿的,眼神儿也“毒”了起来。一次,一位穿一身藏蓝色西服、手拿公文包的先生从一个楼盘工地出来打我的车,闲聊时,他说特佩服的哥们的眼力,还让我猜猜他的职业。我张口就说,您不是律师就是施工监理。他一听愣住了,问我根据是什么,怎么就不能是工头、老板?我说:“工头不穿西服,一般自己也开车;老板不一定穿得这么正规,更不会一个人下工地,怎么着也得有个女秘书陪着来。而工地的事儿与律师和监理的工作挨边儿,律师帮人打官司,监理负责检查质量。他们又都是小白领儿,最好穿西服、打领带。”那人一听哈哈大笑说:“我真服了!您猜得没错,我是律师,委托人买房让我来看看。哎,您是怎么分辨人的?”我告诉他:“咱别的不说,就说男同志穿西服。他们一般都是坐办公室的,而经常打车的不是外企的就是个体户、小老板,机关的一般不打车;外企的人读书多,酸,时不时的加几句洋文什么的。个体户、小老板读书不多会挣钱,就怕别人误会他没钱;说话粗门大嗓儿,还老爱哇哇的。”听得那位乘客哈哈大笑。
  按说这么多年练下来,我也应该有一双火眼金睛了,可恰恰相反,我好像越来越不济了。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提升了人们的内在修养,影响着穿衣戴帽、举止言行。名牌不再是某些人的专利;汽车、手机也不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大街上再难见到随地吐痰、乱扔烟头的人,笑脸越来越多,争吵越来越少,“您好、谢谢、再见、对不起”,是听到最多的词汇。记得1996年我刚换夏利,头一天出车,在西四北六条,一个小伙子打车,我说了句:“您好!”把他吓一跳。他愣了一会儿说:“您没事儿吧,干嘛这么客气呀!”现在,出租司机要是不说这句话,可能引起乘客投诉。所以,原来我们凭着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分辨客人身份,现在都不太管用了。得,咱也不费心思去猜了,规规矩矩地为您服务,有事您说话。
  不过有一样如今不太难了,就是语言沟通。早先我开车愿意拉外宾,可又怕拉外宾,因为咱会的那点儿英语,没法深入交流。人家叽哩哇啦地说半天,咱听不明白,惹得老外不高兴,自己还丢活儿。现在好了,外国人都爱学咱中国话,不少人说的还特棒。记得有一次,一位外宾坐我的车,快到地方了,他指着前面一个地方停车,可那儿正赶上有个禁止停车的标志,我赶紧说:“No stop here!”这是我们出租司机习惯的一个说法。没想到外宾用流利的中文问了一句“为什么?”,显得很不高兴。我解释说:“这里有标志,不允许停车。前面不远有出租车停靠站,我给您停在那儿好吗?” 外宾笑了,说:“没问题!”转眼间到了停车站,结账的时候我夸他说:“您的中文真棒!”他耸了耸肩说:“谢谢!你们在学英语,更多的外国人在学习中文;你的英语也不错,就是用得不太准确。”我赶紧问他哪儿不准,他说:“刚才你应该说‘Can not stop here’。这才是这里不能停车的意思。‘No stop here’是不停车,太生硬了,会让人理解为‘就不停车’。”我愣了一会儿,马上向他表示感谢。他笑着说:“不客气!在北京工作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在学习中文,而且特别愿意向出租司机学,你们说话特有意思,倍儿棒!”就是碰见不会说中国话的外宾也不要紧,因为会说英语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很容易就能找到人帮忙。
  20多年的出租司机工作中,我亲眼目睹了北京的巨大变化;更感受到这种变化的巨大和深刻不仅体现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交通纵横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大的变化是人的观念、素质、精神面貌的提升;这个提升,必定会促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建设!
  (首汽第三运营分公司出租车司机)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