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雷:三张照片两番景儿

杜 雷:三张照片两番景儿

  教我摄影的老师叫马立昆,是从工人成长起来的摄影家。
  今天,我就用师傅拍摄的《冲天浓烟》、《精心藏烟》、《无烟蓝天》三组风景照片,讲一讲石景山在不同时期发生的故事。
  50年前,京西八大厂烟囱里冒出来的滚滚烟龙,是大干快上,实现工业化的象征,是首都经济红红火火的标志。
  当年马立昆师傅曾日夜奔走在十里钢城,穿街走巷,找最佳角度,抓最佳时段,拍下了一张又一张 “浓烟滚滚”风景照。有人看了照片后,还满怀深情地写了这么两句话:
  黑烟、红烟、黄烟、青烟、白烟直冲云天,
  汇聚成一道道七色的彩链!
  马立昆师傅曾经给我讲过这么一个故事:1964年,新中国成立15周年大庆,要在天安门广场组织群众游行。当时,在首钢工人组成的游行方阵里,有一个做得非常精致的高炉模型,用解放牌大卡车拉着随游行队伍行进。在彩排的时候,一位工长提意见说,高炉不冒烟那还是高炉吗?这好办,工人们找了个大铁盆,里面装上沥青,点着火,高炉就冒出了滚滚浓烟。
  现在听起来这是个笑话,可在当时却体现了工人师傅朴素的阶级感情,想让高炉冒烟,真实再现大炼钢铁的壮丽场景。
  马师傅还讲过另外一个故事。
  1971年,广交会上要办一个工业学大庆展览,首钢作为钢铁行业的先进代表参展。展览需要一张企业的全景照片,马师傅承担了拍照的光荣任务。在上个世纪70年代,北京几乎看不见十几层的高楼。可马师傅却拍出了全景照片。怎么拍的?除了利用首钢厂区边上那座100多米高的“燕都第一仙山石景山”外,再就是从北京市消防总队借到了一辆能够升到30米高的消防车,这消防车是德国产的,是当时北京市最高的消防车。
  我问马师傅:“头一次坐升降车到那么高,您怕不怕?”马师傅笑了:“那有什么可怕的?任务光荣,领导信任,再加上我那会儿也年轻,身体灵便。”不过马师傅说,那时候相机太差,没有广角,照片也是黑白照片。”
  马师傅当年就是用没有广角镜头的相机拍了一张全景照片。怎么回事?原来他是依次拍摄三张照片,再把这三张照片接成一张全景照片;没有彩色胶片,就请当时北京最好的国泰照相馆的师傅,在黑白照片上上色。可以说,在这张现在看来普普通通的照片背后,马师傅付出了太多的体力和精力!付出了相当大的心血!那时候,在马师傅心里,只有拍出冲天浓烟才最能体现石景山“风景这边独好”的特点,那些冒烟的烟囱才是最壮观的。
  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马师傅遇到了一个窝心的事。当时北京市搞了一次摄影展,马立昆师傅送展的仍是一幅冒着五彩浓烟的石景山风光照。审稿的领导中有一位刚从国外回来,一看就急了:这是夸石景山还是骂石景山呐?这不是给北京的脸上抹黑吗?可是我师父压根儿就没有拍过不冒烟的照片。
  说起那会儿的石景山八角地区,真是没有不冒烟的地方。八家大型冶金、电力、建材工业企业集中在这儿,煤耗量约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大气污染很严重。而且还是北京的上风向和上水源,对整个市区的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985年,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说唱团、华北电力设计院等51家单位打算在石景山买些商品房作职工宿舍。于是,很多人就打听石景山的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在一次区里组织的座谈会上,有人就直接问石景山区有关部门的领导:“听说石景山区的肺癌发病率在全市最高,是真的吗?”参与那次会议采访的马师傅回忆说,当时负责接待的领导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半天说不出说来。马师傅也就是在那次意识到:浓烟和烟囱不再是石景山的好风光,再拍石景山的风景该变变了,咱北京的形象也该变变了。
  改革开放后,市政府、区政府和各单位都开始重视环境建设了,采取了一些治理污染的措施,但环境的根本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展现改革开放后石景山的新形象,用什么样的照片呢?马师傅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藏烟”的主意。
  再拍风景照的时侯,马师傅开始精心策划,充分运用摄影技巧,把烟“藏”了起来,达到“有烟不见烟”的效果。比如拍摄城市远景,就多选择在10月份,秋高气爽的时节,风吹散了空气中的粉尘,从西山向东望去,视野辽阔清晰,令人心旷神怡;或者,就拍夜景,点点灯火划过,光亮处钢水奔流,既能充分表现工业化大生产的磅礴气势,又能巧妙地把烟尘“藏”在夜幕中。
  有一张名为《石景山之夜》的照片,就是马师傅等人精心“藏”烟的得意之作。为了避开烟云的天空,马师傅他们精心构思,首先选定夜景拍摄。拍摄当晚6点上石景山,用了近6个小时,在一张底片上连续17次曝光拍摄,午夜12点才下山。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照片,画面上灯火璀璨辉煌,非常漂亮,近处弯曲的是铁轨,中间是炼铁炉出铁时的红色光芒,远处是石景山居民区的万家灯火。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的环境治理远没有现在这样好,石景山的夜景更没有今天这么漂亮,为了追求完美的艺术效果,马立昆他们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光亮,重叠在了一张底片上。
  到了2001年,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绿色奥运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了让石景山的天空“靓”起来,为了给北京创造良好生态环境,首钢等京西八大厂和石景山区不断加大环保投入,治理大气污染,力争还北京一片无烟的蓝天,让高耸的烟囱只放蒸汽不冒烟。
  上世纪90年代,石景山区的环境治理已经见到了成效。我在师傅指导下拍摄的照片,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蓝天、白云、青山、碧树,在漫山红叶的映衬下,京西的秋色分外妖娆。这是真实的拍摄,没有艺术加工,再也不用“藏烟”了。
  有张名叫《群明湖野鸭子》的照片,拍的是临首钢厂内的高炉晾水池——群明湖。这是石景山区环境变化的一个写照。
  现在的群明湖,碧波荡漾,每年从10月下旬开始,两千多只候鸟就会如期而至,陆续回到石景山“娘家”过冬,成为北京一道新的亮丽风景,也成为游人观光、赏景的好去处。石景山的大气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变得更加宜人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来石景山区射击和自行车两个场馆群、七个比赛训练馆的中外数千名运动员与数万名观众纷纷赞叹:石景山的环境,美!石景山的空气,爽!
  石景山人并没有就此满足,按照建设绿色北京的要求,目前正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和植树播绿力度,力争把石景山打造成一个花园般的现代化首都新城区。
  我作为新一代摄影记者,已经接过马立昆师傅手中的相机,同时理解了马师傅为拍摄“无烟蓝天”的风景照片所付出的一片苦心和诚心。我要用手中的照相机,不断地拍下我师父想要的“无烟蓝天”的真景实情。
  再过一年,首钢涉钢产业将全部搬出北京;再过10年,当我们庆祝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石景山区将全面实现从传统重工业区向文化娱乐休闲区的历史性转变,那时的石景山树会更绿、水更会清、天会更蓝!
  (石景山报社记者)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