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从浓烟冲天到无烟蓝天

北京日报:从浓烟冲天到无烟蓝天

    50年前,京西八大厂烟囱里冒出来的滚滚烟龙,是大干快上、实现工业化的象征,是首都经济红红火火的标志。
    教我摄影的老师马立昆,当年曾日夜奔走在十里钢城,穿街走巷,找最佳角度,抓最佳时段,拍下了一张又一张“浓烟滚滚”的风景照。有人看了照片后,还满怀深情地写道:黑烟、红烟、黄烟、青烟、白烟直冲云天,汇聚成一道道五色的彩练!
    马师傅给我讲过一个故事:1964年,新中国成立15周年大庆,要在天安门广场组织群众游行。当时,在首钢工人组成的游行方阵里,有个做得非常精致的高炉模型,用大卡车拉着随游行队伍行进。彩排的时候,一位工长提意见说,高炉不冒烟那还是高炉吗?这好办,工人们找了个大铁盆,里面装上沥青,点着火,高炉就冒出了滚滚浓烟。现在听起来这是个笑话,可在当时却体现了工人师傅朴素的阶级感情——让高炉冒烟,真实再现大炼钢铁的壮丽场景。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搞了次摄影展,马师傅送展的仍是一幅冒着五彩浓烟的石景山风光照。审稿的领导中有位刚从国外回来,一看就急了:这是夸石景山还是骂石景山呢?这不是给北京的脸上抹黑吗?可是马师傅压根儿就没有拍过不冒烟的照片。那会儿的石景山八角地区,还真是没有不冒烟的地方。
   1985年,51家大单位打算在石景山买些商品房作职工宿舍,很多人就打听石景山的空气质量。在一次座谈会上,负责接待的有关部门领导被问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半天说不出话来。参与那次会议采访的马师傅这才意识到:浓烟和烟囱不再是石景山的好风光,再拍石景山的风景该变变了!
    环境的根本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展现改革开放后石景山的新形象,用什么样的照片呢?马师傅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藏烟”的主意。再拍风景照的时候,他精心策划,充分运用摄影技巧,把烟“藏”了起来,达到“有烟不见烟”的效果。比如拍摄城市远景,就多选择在秋高气爽的时节;或者就拍夜景,点点灯火划过,光亮处钢水奔流,既能表现工业化大生产的磅礴气势,又能巧妙地把烟尘“藏”在夜幕中。有张名为《石景山之夜》的照片,就是师傅们精心“藏烟”的得意之作。为了避开烟云的天空,他们选定夜景拍摄,用了近6个小时,在一张底片上连续17次曝光拍摄,并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光亮重叠在了一张底片上。
   为了让天空“靓”起来,京西八大厂和石景山区不断治理大气污染,环境治理见到了成效。后来,我在师傅指导下拍摄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蓝天、白云、青山、碧树。有张名叫《群明湖野鸭子》的照片,拍的是首钢厂内的高炉晾水池——群明湖,照片上蓝天白云,碧波荡漾,野鸭成群,风光旖旎。这是真实的拍摄,没有艺术加工,再也不用“藏烟”了。(石景山报社记者 杜雷)
 
  来源:北京日报  09-07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