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京西八大厂烟囱里冒出来的滚滚烟龙,是大干快上、实现工业化的象征,是首都经济红红火火的标志。
教我摄影的老师马立昆,当年曾日夜奔走在十里钢城,穿街走巷,找最佳角度,抓最佳时段,拍下了一张又一张“浓烟滚滚”的风景照。有人看了照片后,还满怀深情地写道:黑烟、红烟、黄烟、青烟、白烟直冲云天,汇聚成一道道五色的彩练!
马师傅给我讲过一个故事:1964年,新中国成立15周年大庆,要在天安门广场组织群众游行。当时,在首钢工人组成的游行方阵里,有个做得非常精致的高炉模型,用大卡车拉着随游行队伍行进。彩排的时候,一位工长提意见说,高炉不冒烟那还是高炉吗?这好办,工人们找了个大铁盆,里面装上沥青,点着火,高炉就冒出了滚滚浓烟。现在听起来这是个笑话,可在当时却体现了工人师傅朴素的阶级感情——让高炉冒烟,真实再现大炼钢铁的壮丽场景。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搞了次摄影展,马师傅送展的仍是一幅冒着五彩浓烟的石景山风光照。审稿的领导中有位刚从国外回来,一看就急了:这是夸石景山还是骂石景山呢?这不是给北京的脸上抹黑吗?可是马师傅压根儿就没有拍过不冒烟的照片。那会儿的石景山八角地区,还真是没有不冒烟的地方。
1985年,51家大单位打算在石景山买些商品房作职工宿舍,很多人就打听石景山的空气质量。在一次座谈会上,负责接待的有关部门领导被问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半天说不出话来。参与那次会议采访的马师傅这才意识到:浓烟和烟囱不再是石景山的好风光,再拍石景山的风景该变变了!
环境的根本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展现改革开放后石景山的新形象,用什么样的照片呢?马师傅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藏烟”的主意。再拍风景照的时候,他精心策划,充分运用摄影技巧,把烟“藏”了起来,达到“有烟不见烟”的效果。比如拍摄城市远景,就多选择在秋高气爽的时节;或者就拍夜景,点点灯火划过,光亮处钢水奔流,既能表现工业化大生产的磅礴气势,又能巧妙地把烟尘“藏”在夜幕中。有张名为《石景山之夜》的照片,就是师傅们精心“藏烟”的得意之作。为了避开烟云的天空,他们选定夜景拍摄,用了近6个小时,在一张底片上连续17次曝光拍摄,并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光亮重叠在了一张底片上。
为了让天空“靓”起来,京西八大厂和石景山区不断治理大气污染,环境治理见到了成效。后来,我在师傅指导下拍摄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蓝天、白云、青山、碧树。有张名叫《群明湖野鸭子》的照片,拍的是首钢厂内的高炉晾水池——群明湖,照片上蓝天白云,碧波荡漾,野鸭成群,风光旖旎。这是真实的拍摄,没有艺术加工,再也不用“藏烟”了。(石景山报社记者 杜雷)
来源:北京日报 09-07
北京日报:从浓烟冲天到无烟蓝天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以文风会风话风之变推动作风建设
- 织密农资保障网,筑牢秋粮丰收安全线
- 中国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
- “职业版图”又更新了!新职业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打开广阔空间
- 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不断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 工业家底更厚实,高质量发展有底气
- 3.5%!外贸稳增长彰显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
- 黄琳:数字赋能文化传承与创新
- “人工智能+”为我们的美好生活赋能
- 数智领航,全球服务贸易开启新篇章
精选视频
交通强国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核心内容
北京打造交通强国首都样板的成效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首都样板的新形势新思考
加快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打造交通强国首都样板
抗日英雄连队——刘老庄连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基础、文化承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