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牢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人民群众爱国热情持续高涨,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极大增强。巩固、深化、拓展、延伸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进一步唱响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主旋律,有力地服务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关键性进展,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加快,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展顺利,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迅速。2004年至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达22%,高于同期GDP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2009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比2008年现价增长10%,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为2.5%;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广东、云南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新创作并首演的剧目每年达上千种,图书出版连续六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7.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9%,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4.1万亿元增加到26万亿元,增长84.4%。普遍提高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实施标准更高的扶贫开发政策,2008年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标准提高52.4%,按调整后的标准,2009年农村贫困人口比2005年减少44.1%。彻底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五”是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最快的时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在23%的县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现省级统筹。覆盖城乡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5亿人。出台了重点针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果。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教育投入加大,教育结构逐步调整,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5年增加到9年以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