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日常忙得不可开交,教学、科研、社会调查……追求精益求精,成绩显著;他古道热肠,风趣幽默,工作之余,忙于公益事业,心里装着贫困地区的儿童,牵挂着那里的教育。共产党员平凡中折射出的先进本色、教育者执着追求中散发出的闪光党性描绘出他多彩的人生,他就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一位有着近20年党龄的43岁的“老”党员--李凌。在2010年的“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评选中,学院第一个推荐的就是他,他的事迹最终征服了评审专家。
一、李老师和他的7个孩子
李凌老师家中只有一个女儿,但是在更远的宁夏,李老师却有7个如同自己亲生的孩子。
原来从2007年起,李凌通过宁夏扶贫与环境改造中心开展的“晨曦计划”,资助了7个中小学生,签署协议保证这些孩子不会因家庭经营困难辍学,每年他都从自己并不丰厚的收入中拿出几千元资助他们。他始终不会忘记这些正在受贫困煎熬的孩子们,经常与“晨曦计划”的负责人或者是志愿者们进行通话、通信,了解孩子们的近况,“给他们的钱够用吗?孩子们能吃饱吗?病医好了吗?他们的生活费能解决吗……”每当与那些身在贫困县的志愿者交流后,他的心都异常的沉重。因为在他资助的孩子中,大多是亲人因病因残导致家庭非常贫困,因此即便以自己微薄之力去资助他们,有些孩子也可能面临因家中无人照顾病人而随时辍学的可能。
在几年的资助中,李凌怕打扰孩子们的正常生活,更多的通过当地志愿者与孩子们建立联系,了解孩子们的一些近况,以至于受资助的家庭不知道他是男是女,有的来信叫“李凌老师”,有的叫“李凌阿姨”。每当看到孩子们来信时说“志愿者姐姐来到我家,给我送来了书包、课本、钢笔、字典和课外书……”,他心里都异常开心。2009年,当得知一个叫黄学帅的孩子在爸爸车祸之后,妈妈也因车祸成了残疾人,孩子不得不再一次辍学时,李凌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痛,他立即去电话给“晨曦计划”,加大了对这个孩子的资助金额。
对于李凌持之以恒的资助行为,他是这样认为的:“我的妹妹就是由于家庭困难辍学的,我不愿意再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党的培养教育给了我力量,让我有机会来帮助别人实现梦想,所以我要尽最大努力帮助这些孩子完成学业。”
为了资助更多的儿童,他还积极向朋友、亲人宣传“晨曦计划”,并为“晨曦计划”出谋划策,义务为该组织的志愿者开展培训,提高了该非盈利组织的营销水平和管理能力,让更多的孩子重返课堂。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他捐助了受灾朋友的家里2000元,资助当地两个高中生各2000元。为了解决陕西一个农村小学的吃水问题,他把2009年辛苦了一暑假得到的项目费3万元全部捐出。
二、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
经济的资助可以让更多的孩子返回课堂,但难以保证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每当孩子们在信中向他倾诉学习中的烦恼时,李凌就想利用假期去农村教学生,也给那里的教师做些培训。
2005年,李凌带上妻子、孩子到了一个比较偏僻的农村,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为近50名学生辅导作文,他把孩子分成了“启蒙班”、“初级班”、“中级班”。他自己的女儿那时候还没有上小学,就跟随父母,在“启蒙班”里,和山区的孩子一起学习作文。李凌则连轴转,20天的时间,为孩子辅导了2期作文。当地报纸以《李凌:快乐阶梯》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
回京的路上,李凌一遍遍看着孩子们最后一节课写给他的信,有个叫王志恒的孩子说“李老师,谢谢您!是您让我不再害怕写作文,不用整天对着作文本发愁。以前我在我们班里是错别字大王。现在一篇作文中最多也就两三个错别字。我想,等过完这次暑假再回学校,应该没有人敢说我是错别字大王了吧。”还有一个叫刘玉涵的孩子,他在信中写道“今天,我不想说话,以后再也不能和李老师作游戏了;不能再学更多的知识了;不能再听李老师讲故事了……老天,不要下雨,不要下雨啊!我的心已经开始流泪了。”善良的孩子们都舍不得李老师呀!
三、用心血做学问,用激情写文章
身为一名党员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高尚的品格,更要兼具科学求真、知行合一的治学精神。
2002年,李凌放弃了稳定工作,到中国农业大学读研究生,这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向往的农村建设实验和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开始。
读研究生的时候,李凌有机会深度参与了中国首次“用水户协会”调查,他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了“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进展及成效评估”报告,得到了国家水利部等有关部门重视。从那开始,李凌就坚定了用自己的研究和培训推进农村发展的信念。
2008年夏天,李凌在新疆三屯河水库,为三屯河灌区的乡镇水管干部、村民开展了8天的培训,使大家受益匪浅。三屯河灌溉管理处的处长曾对水利部的官员说“李凌教授的培训深入浅出,很多协会主席都很喜欢他,比我们以往的培训效果显著”。
除了“用水户协会”的培训,李凌更想用自己的研究和实践改变农村的面貌。熟悉李凌的人都说他是“用心血做学问,用激情写文章”,关注农村,深入农村,是李凌职业教育研究的需要,更是他想用自己力量为乡村建设做贡献的愿望。
除了繁重的行政和科研工作,李凌还承担了《农村社会学》等课程的教学和实训任务。课堂上的李凌展示出来的是他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正在感染着一代农职学子的道德情操。
现在的李凌,仍然是忙碌的,快乐的,他正在整理反映学院开展三农服务工作的书稿,西部教师的寒假培训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为了增加农村贫困家庭的收入,他为西部的一些妇女寻求了基金会的项目支持,有几个“绣娘工作室”也要开张了……
作为一名党员,李凌在实现他人生价值的征程上,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起点,他正在用无私奉献的精神彰显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