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政策富农民 吃水别忘挖井人

富民政策富农民 吃水别忘挖井人

 


    大家好,我叫常俊英,来自雁栖镇莲花池村,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改革开放后,依靠党的富民政策,由原来的温饱家庭发展到现在拥有近千万元固定资产的虹鳟鱼养殖户、民俗旅游接待户,而且在祖国60岁生日的时候,有幸成为一名登上国庆游行彩车的农民代表。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与骄傲,也是30万怀柔农民的骄傲,更是全国亿万农民的骄傲。


这些年,我们每个人都亲眼目睹了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我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成为一名党的富民政策的受益者。


记得那是1992年,怀柔刚刚兴起虹鳟鱼养殖,对于这个新鲜事儿,许多人都在观望,不敢去尝试。当时,正值年盛的我心想:眼下党中央给咱创造了发家致富的机会,自己要是不抓住,将来后悔可怨不得别人。于是萌生了也来试试养殖虹鳟鱼的念头。我把自己的想法和丈夫说了,谁知丈夫不但不反对还非常支持我,说:“你干吧!有什么困难我帮你”。


万事开头难。养殖虹鳟鱼,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难了。首先遇到的就是资金问题。要在3亩地上建起5个鱼池,修建一个大面积的停车场,再建一个120平米的中式房,起码需要40万元,当时我每个月的工资才()元,40万元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么多的钱,到哪里去找呀。这时我们夫妇俩犯难了。只好找来家人一起商议,大家都觉得党中央鼓励农民致富,有这么好的机遇如果不抓住太可惜了。再难我也要做。于是,我就厚着脸皮一家一户地到亲戚朋友家去借。一听说是要建鱼池,而且是要养殖新生事物——虹鳟鱼,大家都不愿意借钱给我,因为怕有去无回。“一个农村妇女,不好好在家干活,开什么养殖场!”“你看她,乱出什么风头?”随着开养殖场意念的坚定,闲言碎语也接踵而来。但是,这些都丝毫没有动摇我的决心,别人越是这样说,我越要把事情干好。就这样,在亲戚、朋友家的门槛儿都被我踢破了、好话也说尽了的时候,终于筹齐了40万元的启动资金。


1992年下半年,3亩鱼塘建成了。为了早见效益,我迫不及待地购进了5万尾活蹦乱跳的小鱼苗投入鱼池,这些小鱼苗被我当成眼珠子一样没白天没黑夜地呵护着、培育着。可是万万没想到,就在鱼长到七、八两重的时候,突然有很多鱼漂浮在水面上。“鱼死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我的心也慌了、人也傻了,顿时手足无措。这5万尾鱼苗可是我用几十万元外债换来的啊,我就是卖了全部家当也赔不起呀!看着每天多少不一漂浮起来的鱼苗,我彻底失望了,甚至有了放弃的念头。就在我踌躇不定时、灰心丧气时,上级领导得知此事,立即从区畜牧水产服务中心派来了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对死鱼进行解剖,帮我查原因、找对策。


经过技术员的解剖、分析、诊断、治疗……,死鱼现象被有效控制了,我的损失也被降到了最低点,这对于我来说无疑就是雪中送炭,我记得当时我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谢谢”!


为了帮助我迅速掌握饲养过程中的科学技术,区畜牧水产服务中心的领导不仅让我定期参加冷水鱼养殖培训班,学习科学养殖技术,还专门派技术人员到养殖场对我进行技术指导。他们耐心向我传授一些常见病的观察、诊断和治疗知识,并提出让我从莲花池泉水的源头接水的建议,说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鱼缺氧的问题。于是我们采纳了合理建议,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又投资9万元,铺设了2公里长的地下管道,开始从莲花池源头接水,真正使养殖环境获得了巨大的改善。1995年底,鱼塘收回了成本,我也最终获得了虹鳟鱼养殖的成功。


现如今,党和政府不仅支持我们养殖虹鳟鱼,还把游客引进大山,把市场引到我们家门口,为我们农民发展民俗旅游接待创造条件。可以说没有党的富民政策,就不会有“虹鳟鱼一条沟”的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


1996年,我从养殖虹鳟鱼逐步向经营虹鳟鱼餐饮过渡,使我的虹鳟鱼从鱼池“游”上了餐桌。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虹鳟鱼一条沟”升级为“不夜谷”,我经营的虹鳟鱼垂钓园也越来越红火。近年来,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我又进行了固定资产再投入,建起了一栋480多平米的两层小楼、5座农家四合院、40多座山中休闲小木屋,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产、销、吃、住、娱一条龙服务。   


都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依靠党的好政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的虹鳟鱼养殖、餐饮事业走上了正轨、形成了规模,同时我也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担子更重了。我常想,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感谢党和政府关怀的最好方法,就是也要当一名“挖井人”,让更多口渴的人喝上水。因此,近年来在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我又把精力投入到帮助村民致富上。   


几年来,我先后拿出70余万元扶持14户村民走上了养殖虹鳟鱼共同致富的道路。在向他们提供资金扶持的同时,还无偿向他们提供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帮他们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难题。同时,还主动把村民的一些农副产品以高出市场零售价的价格收购过来,有时甚至是赔本收购。1997年,市场上的杏仁才18元一斤,而我都是以每斤25元的价格,收了村里4千多斤杏仁,仅这一项就给村民补贴了近3万元。为了帮助村里的姐妹就业,我还把村里60多名无业在家的妇女招集到山庄上班,每月1200元—1500元的工资,仅人员工资一项,每年就要支付70多万元。每年的九九重阳节,我都把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请到山庄,请来戏班子、做上可口的饭菜,备好丰盛的礼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在我的劳模山庄已经成为一个传统。我的一位朋友曾经问过我,你这样做到底图个啥?“因为这里是生我养我的一片沃土,在这片沃土上生活的人都是我的亲人,我要让他们和我一样过上好日子”。


付出总有回报。现如今,我的生意越来越火,收益也越来越多,但这都离不开党的富民政策。在今后的经营中,我将再接再厉,以更好的业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本文关键词: 赵建军 文化产业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齑羸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