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的传播人
各位领导、朋友大家好,我是来自九渡河镇的宣讲员彭煜炜。我要讲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九渡河镇庙上村党支部书记王桂良,一名通过倾心传播红色革命故事,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为庙上村打造出一条精神文化活动之旅的共产党员。
提起王桂良,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王桂良,个儿高、身体棒,强硬作风斗志昂,谋发展,苦思量,背着干粮山上闯;招引各界人士来庙上,幽默诙谐人气旺;忆村史,响当当,红色庙上美名扬。”在这方圆几十里的九渡河地区,王桂良这个名字可谓人所共知,因为这个名字曾牵动着九渡河一带的许多老百姓那一颗颗感恩的心。
动人的革命故事、激昂的红歌小调、特色的抗战素食……走进庙上村,浓郁的红色革命氛围扑面而至。如今的庙上村真是“进村公路铺到家,四季有树三季花,环境优美气象新,红色基地人人夸”。
庙上村地处九渡河镇最北端,全村仅有50余户,100多口人。别看这小山村地小人少,可它经历的历史可真不少。早在1938年庙上村就已经有八路军工作人员在此往来。1940年1月成立了昌延联合县,庙上村划归昌延二区。1940年10月庙上村建立了怀柔地区最早的党支部,素有“京郊西柏坡”之称。
2003年王桂良在担任庙上村党支部书记时,曾这样说:“让我当书记,要么不干,干就必须往好里干,革命的精神在我这里可不能打折扣。”
于是他说干就干,2004年6月王桂良东奔西走筹集了120万元资金,完成了庙上村4.5公里的进村柏油路的工程,结束了自清末成村以来,庙上人百年来徒步走山路的历史,实现了庙上村的对外开放,更打通了庙上村与外界沟通的交通命脉。之后又修建了总面积达1000余平米,含活动广场在内的村级办公场所,庙上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打造一条红色文化精神长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修了路、建了党支部,可王桂良还是不甘心,他总觉得不能让先辈的鲜血白流,同时他也希望能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精神追求也充实起来,可是处在高岗上的庙上村,除了村里那“连绵起伏的大青山”还有个啥资源?王桂良既然说出了狠话,就绝不能食言。他把目光迅速集中到了庙上村的老区革命背景上,这样既可以发扬革命文化,又可以满足村民的经济收益,这不是一举两得吗!打那起,王桂良像一架永不停息的机器一样忙规划、跑资金。终于在2006年6月,庙上村“红色基地”正式修建完工,面对着这耗尽了老王无数心血的红色基地,他激动地说道:修建红色基地,不仅是要向世人展现庙上村辉煌的革命历史,更是要让红色的记忆成为教育人的一座座丰碑、成为庙上村永远的精神主旋律,让红色产业成为庙上村发展的金钥匙。
老王还是一如既往的说着、矢志不渝的做着。从2004年开始,王桂良一面主持村里的工作,一面还担任红色基地的讲解员。当好一个讲解员可不简单,既要教育人,又得叫人记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活,他白天在展馆讲,晚上却在自家的炕头上备着课,他把动人的革命故事反复锤炼,变成简短的顺口溜,使感人的革命故事更加生动,他用质朴、幽默、生动的语言,吸引着一批批受教育的学生、战士、党员、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当在他讲解道,普通群众曾为保护党员、人民的安全,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段故事时,最后总是这样说的:“军粮一到位,腾出水缸和板柜。热炕头,让给咱们八路睡,大树下、石洞里面去开会,吃奶的孩子山上喂,男人去当兵,妇女、儿童站岗来放哨,誓死把区委来保卫……几句简短的顺口溜却道出了庙上村广大群众曾艰苦卓绝斗争的历史场景。
老王的努力得了党员群众的拥护,前来听老王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多,老王为了更好的传播红色故事,就利用每年的清明节、七一、八一等重要节日,开展“忆党史、话辉煌,走进红色基地,接受革命洗礼”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他把他的故事讲到了部队、机关、校园,受教育人数达到5万多人。因此他被称为庙上村活着的“历史书”。
如今,老王已近花甲之年,但他还在津津有味、乐此不疲的传播着他的红色故事。这些年来,老王的工作也被群众编成了顺口溜:03年修路建支部、04年发展了民俗户、05年集体个人起建筑,06年修桥梁扩公路,建立怀柔第一党支部,07年路灯亮修公厕有线电视进各户,08年整体开发快致富,09年新一年新思路,红色旅游要抓住,10年扩项目修产业路,基础设施进了步,11年庙上脱贫走上了致富路。
这就是老王的故事,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故事。我相信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用真情传播红色故事的王桂良,将会带领庙上村写下更多、更加美丽动人的故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