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希望的使者

放飞希望的使者

 

  大家好,我叫谭天实,来自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今天我为大家宣讲的主人公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但她做的事情可不普通:她三次进入世界上最穷的国家,四次受到总统的接见,她的名字在当地老百姓中广为传颂;她为这个国家解决了60年都没解决的供水问题,让当地水价下降了将近4倍。她就是杨凤兰,一位女水利专家,一位无私奉献的老党员。


  2002年9月,我们设计院承接了尼日尔供水工程的设计工作,52岁的杨凤兰成为项目的设计总工程师,从此她和神秘淳朴的非洲大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杨凤兰带着11人的设计考察组,踏上了尼日尔这片非洲最贫瘠的土地。之前,杨凤兰从资料上看到,这里没有工业,农业也不能自给自足,每年都会因饥荒饿死很多人,由于疾病盛行、缺医少药,每年会有50%的孩子夭亡。尽管她对可能的艰苦做了充分准备,可是到尼日尔之后,所发生的一切还是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


  从首都到工程现场津德尔有1000公里,杨凤兰他们租了一辆面包车匆匆上路。当时正是雨季,车子在经过一座漫水桥时突然遇上了洪水,水没到了座椅,十几个人只好骑在椅背上。车子摇摇欲坠,眼看就要被洪水卷走,恰好来了一些当地人,帮他们把车推了出来。刚脱离险境,车的油管又坏了,情急之下,他们用502胶粘上油管,汽车竟然开动了。但走了一段路,汽车又坏了,车里不断冒出烧焦的味道和浓烟。此时天也黑了,杨凤兰安排大家就地休息。食物被洪水泡坏了,杨凤兰把仅有的水留给了组员喝;天亮后,很多人发现身上被毒虫咬的净是大水泡,火烧火燎得疼。他们好不容易截了一辆从尼日利亚来的大型货车, 到达了工程现场。这1000公里的路程,他们整整走了30个小时,


  在40个工作日里,杨凤兰带领大家顶着烈日,忍着40多度的高温,奔走在各个现场进行设计考察。当他们回到首都顺利签完合同时,尼日尔总统接见了全体考察人员,要知道,这个国家的总统是很少主动接见考察团的。总统见到杨凤兰这个带队的女组长时,感到惊讶极了。


  2003年4月19日杨凤兰以设计总工程师身份第二次进入非洲,总统听说她来汇报和讨论初步设计方案,对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非常满意,第二次接见了她。从此总统记住了给他们设计供水工程的是中国的马达姆杨。(杨女士)


  2003年11月6日工程开工,杨凤兰作为设计代表第三次进入非洲。开工典礼时,总统来到现场剪彩,这也是她与总统第三次见面。当大使告诉总统,她这次来是要坚持到施工完再走,总统拉着她的手不断的说谢谢,还激动得一再问,你真的等着工程竣工再走吗?总统的问话让杨凤兰下定了决心:在这里,我代表的是中国人,我一定要体现中国人的信誉。


  作为工地上唯一的女人,杨凤兰在尼日尔一住就是21个月,在这里过了两个春节,染上了三次疟疾,一直坚持到2005年7月。


  工程所处的津德尔市是严重缺水的城市,到处都能看到妇女、孩子顶着瓦罐找水。农村一般就喝雨季流到水坑里的水,常常是一个坑,牛、羊、人一起用。这里蔬菜很少,米、面不是发霉,就是长虫。饮用水由于加了大量的消毒剂,颜色就像牛奶一样。有时杨凤兰他们一天吃三顿洋葱,真是看见洋葱都觉得晕,最后连洋葱也没有了,每天就是面条拌大蒜末、辣子油。


  到尼日尔的第二年,杨凤兰得了三次疟疾,一次比一次重。最后一次连续高烧5天,口鼻流血,眼里布满血丝,一度神智模糊,连上厕所都找不到地儿。她觉得自己真的过不去了,就对同事说:“我死了,你们把我烧了,把我一根手指骨带回家,就行了。”她生病的那些天,工地上打工的当地人、邻居们、朋友们,在窗边和门口排满了人等着看她,水利公司的官员特地猎来鹿腿送给她,他们说:“给我们送水的马达姆杨病了,我们都祈求真主保佑她。”


  也许是杨凤兰的执着感动了上天,她奇迹般地好转了。病刚好,她就回到工地上。28米高的水塔,她每天都要爬上爬下一次,40多度的温度,一遍下来基本是全身湿透,回到地面手脚都要哆嗦好一会,脸色也变了。朋友说她:“你太认真了,不是还有监理吗?你不要命了?”可是杨凤兰说:“一个工程做完,时间长了,我们个人的名字都会被忘掉,当地人把这个工程叫希洛娃工程,意思就是中国人的工程,这个名字会永远叫下去,它代表着中国。” 


  工程竣工正式通水时,津德尔市沸腾啦!百姓倾城出动,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水塔前,杨凤兰他们走到哪儿,都是一片欢呼声杨凤兰和大家握手,连手都被握肿了。总统亲自到现场剪彩,他感慨地说:“ 60年啦,多少个国家说给我们找水,都没有实现,是中国政府帮助我们,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让津德尔市人民吃上水,感谢中国政府!”总统看见杨凤兰时说:“我要给你发勋章,表彰你为尼日尔人民所作的贡献。”


  当杨凤兰从尼日尔归来时,接机的同志差点没认出她来,她黑瘦黑瘦的,和出国前简直是判若两人。第三天全院召开优秀党员表彰大会,请她上台讲讲体会,她婉言谢绝了。是她不想和大家见面吗,不是。因为她回来的第二天晚上就高烧不退,住进了医院。大夫说她已成为当地病菌携带者,免疫力下降,肝脏异常肿大。只有杨凤兰心里明白,这是长时期服用抗疟疾药造成的。


  后来,应中央电视台邀请,杨凤兰又回了一趟尼日尔。她没想到的是,当地的居民朋友把她住过的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在等着她回来。津德尔省省长告诉她,自从中国的水供上以后,当地水价就由过去相当人民币7块钱一桶,变成1.5元一桶。这个工程已成为景点,到这个城市的人,包括外国人,都要参观一下中国人做的供水工程。“没有中国人的供水,这个城市将会消失,有了这个工程,这个城市又活起来了。”听了省长这句发自肺腑的话,杨凤兰觉得吃再多的苦,都值了。


  今年2月19日,杨凤兰在约旦的工地上度过了自己的60岁生日。一位花甲老人,本该在老伴的陪伴下、在儿孙的簇拥下、在温馨的烛光前享受人生这一重要的时刻,可是,她是一位工程师,她是一名共产党员,她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在异国的土地上,她用别样的方式庆祝着自己的生日。


  这就是杨凤兰,一位传递幸福、传递希望的使者,一位为了祖国的荣誉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一面我们心中永远的旗帜!


 

本文关键词: 赵建军 文化产业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总编室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