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校正维权成本高和违法成本低的扭曲

三、校正维权成本高和违法成本低的扭曲

    每年的“3·15“活动俨然只是走秀场或具娱乐性质,其实无良企业和商家会害怕的少之又少,罚款又能怎样,风头一过又可挣大把昧良心的钱,反正违法违规成本极其低廉,吃定了消费者只是砧板上的“肉”。

 

    老实本分的百姓出于人性的本能,日子本就过得不易,没有谁愿意掏不该掏的钱,被假冒伪劣产品坑骗,掉进潜规则陷阱,自然指望能挽回损失。不是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而是云谲波诡的现实太骨感,头脑冷静下来一掂量高昂的成本不得不忍辱负重而放弃。消费维权热线难打,消协身份不尴不尬,职能部门把搪塞、推诿等武功练得炉火纯青,首先难找说理的地方。王海是稀缺的公民,但不是每个王海都能如愿以偿。

 

    总是缺席的监管往往对无良商家万分仁慈,无动于衷地放任坑骗欺诈等现象蔓延,而涉及到法律层面,存在“谁主张、谁举证”等规则缺陷,获得高额赔偿等法规迟迟无法出台,但正如温总理在两会所言,制度的关键在于落实,如果法官轻易夺去了公民的消费者资格,再优良的法律也将沦为稻草人。一条条底线失守,一个个是非混淆,张扬什么、反对什么似乎一目了然,消费者维权和守法经营成本高昂仿佛是种嘲弄,无良商家的违法成本低仿佛是种“鼓励”或“呵护”,非法所得远远超过被罚款,底气十足,叫人守法经营或“回头是岸”岂不是侮辱人格?

 

    如果说顾客是“上帝”,那无良商家更是“大爷”,身份、伦理的错位导致了社会责任和道德血液流失,颠覆公众对公平、道义、规则的认同和遵守。他们要么忍气吞声,要么争当“黑乌鸦”向假丑恶靠拢,无异于“逼良为娼”。但受到伤害的不只是公民,更冲击、重创城市文明、地区形象以及科技创新和创意、装备进步、产业升级等链条。观念影响行为,如果还意识不到无良企业的危害,靠什么动机来校正失衡的市场秩序、清除病毒呢?

本文关键词: 单学刚 网络 舆情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杨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