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梅敬忠:《红楼梦》与中国文化(3)

 

三、《红楼梦》与红学

《红楼梦》问世以后产生了红学。最早的是红学评点派,一边有人批、评,而且这个评语跟版本一块在世上流传,以脂砚斋为代表的3000多个批在流传,这实际上是最早的红学。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把红学拉入到近代了,认为它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大悲剧。在那之前都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大团圆的,只有《红楼梦》写了一场人生的悲剧,家族的悲剧,“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什么叫悲剧?是人自觉地走向了死亡。《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就是一种悲剧,明知道自己和薛宝钗结婚是天经地义的,挺好的,可他就是自觉地走向婚姻悲剧。跟林黛玉是有爱情无婚姻的悲剧,跟薛宝钗是有婚姻无爱情的悲剧,都是自觉走向悲剧。

你看蔡元培的石头记索引,把《红楼梦》作为一部政治小说,一部反清、反满、排满的著作,反清复明的一部小说。大家看,《红楼梦》里面女的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泥就是土,代表满人,汉人是水。女孩子都是好人,男的基本上都是坏人,汉满之分。这个石头记索引一直影响到今天,包括刘心武先生可以说是这一派的。

后来又有新红学,主要指的是以胡适、周汝昌为代表的。他们首次把《红楼梦》的作者定为曹雪芹。胡适先生的巨大贡献就在这儿,把《红楼梦》重新回归本体。但是他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说《红楼梦》没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构造一个人的传记,一个家族的传记而已,否定了《红楼梦》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解放以后,有马列派红学,以毛泽东、李希凡为代表,用阶级分析的办法解读。毛泽东对《红楼梦》的解读有很多值得吸取。还有新方法派,改革开放以后对《红楼梦》考证、统计。在文化部的艺术研究院里面有《红楼梦》研究所,这是一个大的机构。还有一个曹学,因为研究《红楼梦》就不可能离开对曹雪芹的考证。还有一个曹雪芹学会。还有《红楼梦》学刊,是中国《红楼梦》学会的刊物,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办的,每年6集,到现在出了138集,反映了《红楼梦》最新、最权威的成果。

关于红学方面给大家介绍的一个是毛泽东。毛主席看《红楼梦》的精彩的言论在哪儿呢?大家看一本书,就是三联书店出版的叫《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小册子,里面专门有一大篇,叫“红学一家言”,中央党校原来的副校长龚育之先生写的,就是记录60年代毛主席在北戴河召集哲学工作者谈哲学。本来是谈哲学,结果大谈《红楼梦》。有关毛泽东对《红楼梦》的评价,在里面都有反映。毛泽东对他表侄孙女王海容说,你要知道什么叫中国封建社会,你就去看《红楼梦》,这里边提到这个问题。另外还有一段话谈到,毛泽东对《红楼梦》恰恰是古为今用的,毛主席对中国古典文化、古籍的解读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第一点叫古为今用,看古典的东西一定要古为今用,不然就失去了它的价值。第二点叫古籍新解,对古典的东西一定要有自己新的解读。在三反运动的时候,他用《红楼梦》贾政做官的故事来教育共产党的干部要警惕被坏人包围。大家知道贾政是个好人,很清廉的干部,但是他管不住身边的人。他身边人想要好处,瞒着他干了很多坏事,结果皇帝差点杀了他的头。他出去做官,把自己家里带去的钱花光了还不够。他廉政但不勤政,在为官方面欠缺了。毛主席说我们不要学贾政做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1957年的宣传工作会议上,他说王熙凤说过“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以此鼓励改革。在访苏的时候用林黛玉说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来比喻国际形势。《红楼梦》是他最常用、最爱读的一本书,他一生中读了五遍。

现在比较新的材料说,毛泽东最早对《红楼梦》发表评论是在井冈山时期。但是毛泽东一生看五遍,每一遍都不一样,开始当故事读,当小说读,后来当历史读。他有一句话,《红楼梦》纲在第四回,是从政治家的观点来看《红楼梦》的。

其实政治家以外,有四家文人的书可以参考。一个是王蒙先生。他对《红楼梦》情有独钟,认为不管怎么看都是很好的一本书,属于人生的大书,所以他经常讲《红楼梦》。他能够把《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中每句作一个标题讲一遍。他写了一篇散文叫“我爱《红楼梦》”,对《红楼梦》的评价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了。

再一个就是刘心武先生。他现在对《红楼梦》很投入,而且号称自己是平民红学,得罪了很多正统的红学家。红学家说,红学就是科学,还分什么平民、贵族。《红楼梦》学刊专门有好几期发表批评刘心武先生的文章,当然是很善意的,没像以前搞大批判那样。

第三个是李国维先生,这是中国80岁老作家,是从政治的角度,解读《红楼梦》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和政治的关系。

还有一个是刘再复,文艺批评家,也是散文家。他现在主要代表海外的华人学者。他对《红楼梦》的评价是高度的,最近出了一大套和他女儿合写的书,就是《<红楼梦>的哲学》。他说《红楼梦》与其他四大名著比《红楼梦》是第一,它标志着人类的精神高度。

现在有一种观点挺好的,就是悟证。对《红楼梦》等古典作品,我们经常用考证的办法,论证的办法,但最高的应该是悟证,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感悟它深刻的内涵。所以我们读《红楼梦》也可以用悟证的办法。

《红楼梦》在开篇第一回就说了四句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相信大家读完这四句诗后,就决不会以为它是一部卿卿我我的儿女情长的书,实际上是一部大政治、大悲痛的文化作品。他是以补天的忧患意识写的。他照着“女娲补天”的神话说,女娲补封建社会的苍天,炼了36501块石头,36500块补上了,剩下一块弃之没用,扔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青埂是“情之根”,是个谐音,我们现在应该这么解读。石头自叹说,人家都补天,我没补,是怀才不遇,所以对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说,求你们把我带到人间走一遭,好歹让我见识见识人间,我既然不能补天,也要到人间看一看。大家看《红楼梦》就知道这一段情节。所以这个石头投胎到了贾宝玉,到人间走一遭,最后又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写成了一部自传刻在自己的石头上,就是《石头记》。《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大家要仔细解读第一回,表面上看没什么治国理政的大道理,不是什么理智之书,但是实际上蕴藏着很多东西。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