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梅敬忠:《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百花园里,《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名著。在《红楼梦》之前,明代末年还有一种说法叫四大奇书,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红楼梦》问世以后,人们就用《红楼梦》取代了《金瓶梅》,与此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于世,影响深远。

在四大名著里,我认为只有《红楼梦》才真正够得上是中国文化的精品,其他三个名著的地位应该次一些。越来越多的红学家意识到,把《红楼梦》作为一部值得欣赏的文学作品,认为文字写得好,诗写得好,人物形象写得好,这是浅层次的;高层次的应该是从《红楼梦》里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缺点。

一、新旧版《红楼梦》影视

《红楼梦》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清朝乾隆初年的一部长篇小说。从它产生至今,人们对它的评价、对它的品读很多。大家知道四大名著的拍摄是从《红楼梦》开始的,拍摄87版《红楼梦》的时候国家很重视,调动了所有的红学专家,1983年12月份完成初稿。用两年的时间从全国海选演员,1984年春夏在北京圆明园办了两期《红楼梦》演员的学习班,让他们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同时学习琴棋书画。然后请著名红学家郑云香、冯奇忠、周汝昌等老先生为这些演员讲《红楼梦》。大家参观大观园应该去北京原宣武区的大观园,在那儿才能真正品味到《红楼梦》的意境,其他的像上海等地方,虽然风光挺美,环境比北京强,但北京的大观园最符合曹雪芹的原著。很可惜北京只建了一个大观园,本应在东边、西边建的荣国府、宁国府移到了河北正定。从80年代至今,荣国府、宁国府给正定带来巨大的旅游收入。

大家看到87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片头的那块石头就在黄山,大家到黄山去参观的时候,导游一定会告诉大家这一块石头是当年《红楼梦》拍的那块石头。编剧有三个人,周雷、刘耕路、周岭,其中前10集就是周雷、刘耕路老师一手编写的,刘老师原名叫刘景路,是我的老领导,中央党校文史部的老主任,著名的红学家、剧作家,《红楼梦》是他带着我讲出来的。可以说中央党校课堂上对《红楼梦》的讲解一直是长期不衰的,把它作为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文化认同的一种标志。

对于新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争论特别多,大家对它的评价负面挺多的。每次讲课的时候,常有学员问我怎么看。要我看这是好事,又把《红楼梦》掀起一个热潮。新拍名著,古今中外在影视方面是传统,包括莎士比亚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反复重拍。要容许重拍的导演、演员进行新的解读。《红楼梦》从选秀开始引起全国那么大的一场文化效应。有的人评价说李少红导演自己也有一些委屈,但她最终还是把它拍摄出来了。为什么重拍?原先87版《红楼梦》用的是曹雪芹的前80回,把后40回抛弃了。新版的《红楼梦》是根据120回的版本,所以大家看了87版的《红楼梦》后还应该看看这一部。《红楼梦》流传到今天,如果少了后40回就不称其为《红楼梦》,尤其对我们普通的读者来说拍摄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是好事。

如果大家以前没有潜下心来读一遍《红楼梦》,那么我建议大家静下心来一天看几集,把新版《红楼梦》完整看下来。因为它几乎是亦步亦趋地根据《红楼梦》120回本来拍的,包括里面的画外音,几乎是一字不差。所以你看新版电视剧,相当于重新看了一遍《红楼梦》。

另外,新版《红楼梦》画面精美、华丽,一种梦幻般的感觉。这是李少红导演公开宣称的,跟87版不一样,里面的实景和虚幻电脑做的结合在一块,后面天空、后面大的场面都是电脑模拟出来的,把《红楼梦》梦幻般的感觉传达出来了。但不好的地方也是太梦幻了,有点受不了。人突然一大堆,突然跳起来,我开始以为是电视机出问题了。我开玩笑说有点像聊斋一样,就是诡异世界的感觉,从美学上讲是把《红楼梦》那么梦幻、虚构的情节表现出来了,87版在这方面反而不如它。

此外,音乐我也不太欣赏,不如87版的音乐表现人物的完整内心。再一个就是编剧几乎是亦步亦趋,我不太同意这个。

有人评价新版《红楼梦》的演员也不如87版的,年龄太小,87版的看着年龄普遍大多了。这就是一个矛盾。按照我的观点这其实没什么矛盾,大家看《红楼梦》原著就知道了。曹雪芹写《红楼梦》就是要写得模模糊糊的,包括朝代、地点、年龄,他故意要避嫌,这是艺术创作。我们今天如果把它做实了,那就不符合曹雪芹本来的想法。所以大家看《红楼梦》不要完全苛求年龄。87版其实我认为做得挺好的,那些演员年龄大点,但完全不影响人物的表现。

拍摄《红楼梦》还带来一个有意思的文化现象,《红楼梦》的音乐。现在,《红楼梦》的套曲成了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同梁祝和黄河大合唱、二泉映月,可以说是媲美的。当时的作曲家王立平先生,带着一个音乐团,到全国各地和海外开专场音乐会,轰动一时。王立平先生前两年曾经带一个乐团到中央党校礼堂做了一次演出,跟学员解读怎么创作曲子的。我记得他当时说了一段话:《红楼梦》是我音乐创作的最高峰,再不可能达到,因为倾注了我全部的心血。那几年他成天没干别的,就琢磨《红楼梦》,他感到很苦恼。编剧可以找《红楼梦》文字,只有音乐没有留下任何素材,完全靠他自己琢磨。当时对歌词怎么改也有争论,后来达成一致意见,说一个字不能改,只能删。王立平根据这个原则创作,一边写一边流泪。他觉得《葬花词》就是屈原的《天问》。刘景路老师也说,其实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天问》。可见,不管编剧还是作曲家都在挖掘《红楼梦》的内涵。他写出来后谁唱呢?当时多少明星在等着,一个都不用。最后是陈力,东北的一个歌舞团的演员,王立平先生是东北的,就找到她,专门花一年手把手地教她,一个字一个字地抠,有的时候陈力急得都哭了。没办法,就是挖掘原诗的韵味,音乐的美。后来陈力出国了,就像陈晓旭再不能演别的,她唱完《红楼梦》以后也唱不了别的了。

所以,大家要记《红楼梦》的曲子就要记87版的《红楼梦》里面陈力演唱的,原汁原味,到今天听起来仍是经典,这就是音乐。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