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陈来: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4)

 

儒家的人生观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政治实践和政治文化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

第一,人生态度。儒家讲要“刚健有为、宽容和谐、中庸之道。”老子不讲刚健,他提倡柔弱,是一种另类思维。而儒家讲的刚健更类似《周易·大象》中说的那样,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泽载物”。乾卦是天,天行是很刚健的,所以君子也应该刚健,刚健自强,自强不息。坤卦是地,厚就是宽厚,厚泽载物就是讲宽容,讲和谐。

儒家讲中庸之道,讲求在平淡中深刻,平淡中持久,片面的深刻,其实比较容易做的,能在平淡中讲出深刻,则是需要真功夫的。比如《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道就是普通的原则。所以“中和”是儒家人生观中很重要的概念,它强调要在平实、正大、宽容中体现人生。

第二,道德理想。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公私义利,志士仁人。儒家认为道德上最重要的问题是公私和义利的问题,即如何处理公和私,如何处理义和利。义代表道义的原则,利体现利益的整体,公是重大的集体利益,私是个体、个人、小家庭的利益。

有人错误地理解认为,儒家是反对有私,反对有利的。其实,儒家并不反对百姓的私利,孔子说“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就是说尧舜是王,也不能让老百姓没有私心、没有利益,既然尧舜也不能去民之欲利,那么就要根据人民的要求,让他能够得到利,即“因民之利而利之”。儒家讨论的公私义利指向的对象是士大夫,是接受教育的知识分子,是一种讨论官德的命题,并不是指向百姓。

而在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上,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仁代表道德理想,是道德领域的一种规则和要求,它不是让人去为了某件事去牺牲生命,而是说要在重大的道德抉择时,敢于把自己的生命奉献出来,去完成道德理想。

因此,在道德理想方面,儒家非常讲究自由独立的人格。孟子讲:“以顺为政者,妾妇之道也。”就是说你作为臣子,对你的主公只是顺服他,把顺服作为根本原则,这是妾妇之道。真正的大丈夫之道,是“居天下之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第三,普世价值。在儒家思想中,最普世的价值是仁。仁在《论语》中往往被表达为忠恕之道。《论语》中有这么一则故事,一天,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我的思想有一条贯穿其中的根本原则。曾子没问是什么,只是回答道:“唯。”然后孔子就出门去了,门下的其他弟子就问曾子老师刚才说的是什么,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后来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让自己终身奉行实践,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者加起来就是仁,这就是孔子所讲的一贯之道。

过去,有人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称为伦理学的银律,把“己所欲而施于人”称为金律。这个论断在近20年来有了很大的改变。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有一个天主教神学家,通过研究世界热点问题,他提出最重要的世界问题是战争与和平问题。他认为所有战争的背后都有宗教问题,无论是巴尔干问题,还是中东问题。因此他认为没有宗教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如何实现宗教之间的和平呢?他认为需要有一个宗教的思路,就是要从不同教派的经典入手,看看有什么东西是大家共同认可的,这个最基本的共识就是最普世的价值。因此,他跟美国伦理学家斯维德合作,想召开一次世界宗教议会。这样到了1994年,在美国召开了继1895年芝加哥召开世界第一次宗教议会后新的一届世界宗教会议。在会上,大家都把各自的经典拿出来,最后发现了这个最基本的共识,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后,这位神学家就在他的神学理论中提倡仁的概念,这就很好地体现出儒家思想对现代思想的重要影响。

今天我们从一个文化间的关系、国家间的关系、民族的关系上看,这种“己所欲而施于人”思想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能在宽容中求和谐,那么世界就能有永久和平的希望。因而,这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银律就变成了世界宗教界的金律。

第四,实践趋向。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完整地表述了儒家的实践观,那就是“知行合一”。他认为现在的人把知和行分成两件事去做,以为要先知后行才是对的,这种做法不行,它会导致终生不行,终生不知,因为知是永远求不尽的,如果严格按照先知后行的思路进行,实践就永远不能实现。因此,要改变这一情况,就要把行放在前面,知行合一,知和行始终在一起。这是中国儒家实践的重要转折。

第五,终极关怀。终极关怀是由在美国教书的罗马尼亚裔神学家提出的概念,它表示的是宗教最根本的信仰。从儒家终极性的思想上看,儒家的终极关怀第一点就是天人合一,它的内容包括自然与人的和谐,宇宙万物和人类有共通的本质、共通的法则等等。到了宋代,万物一体的观念变得更为强烈,北宋哲学家程颢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说要做一个仁者君子,就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他还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这是从一个境界上来讲,而不是一个存在的表达。比如说,别人掐你的时候你会痛,是因为你知道手指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但是另外一个人正在受苦受难,你有没有把他看成是你身体的一部分来感受他的疼痛呢?你没有感受到他的疼痛,这是麻木不仁。只有你看到他的痛苦,并且又对此感同身受,这才是万物一体。所以万物一体已经不是一个存在论、宇宙论的概念,而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另外一点就是永久的和谐。我们过去经历过最崇尚斗争的时代,应该说,这跟儒家的价值理想,跟它的终极关怀是相反的。我们把实存的矛盾看成是合理的,看成是我们应当通过斗争去解决、去发展的行为模式,并造成了很多的惨痛事例。当前,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这是符合儒家传统思想的。儒家讲的和谐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的和谐,它是小到人的身心的和谐,大到家庭、社区、国家的和谐,再扩大就会变成整个宇宙的永久、广大的和谐,这是儒家的理想。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