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陈来: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5)

 

儒学与当代中国

从现代社会的视角去认识儒家,了解儒学,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十句通俗的概括,来强化儒学、儒学价值跟当代社会的关系的认识。

第一,道德比法律更重要。第二,社群比个人更重要。个人指个体,社群小到家庭、家族、宗族,大到社区、国家、民族。第三,精神比物质更重要。第四,责任比权力更重要。儒家所认为的责任是宽泛的,可以是对家庭的责任、团体的责任,也可以是对社会、对民族的责任。第五,民生比民主更重要。孟子就认为老百姓有了温饱生活才能做好其他的事情。第六,秩序比自由更重要。第七,今生比来世有价值。儒家奉行积极的现世主义,它非常看重今生现世的事物。第八,和谐比斗争有价值。第九,文明比贫穷有价值。儒家始终对文明有很高的认知度,早期儒家提倡礼,礼就是一个文明的体系、文明的标志,一切人类文明的建构都属于礼,所以儒家是最保守礼、发展礼,并传承礼,它的文明意识非常突出。第十,家庭比阶级有价值。

有了这些认识,我们再回过头看看整个当代中国变化的过程及儒学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更容易理解儒家文化同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的关系。

第一个阶段,政治建构时期。我把1949—1965这段时期称为政治建构的过程,民族复兴的第一个阶段。因为政治革命是当时国家的主基调,是作为国内革命战争的继续,所以它本质上是政治革命的继续。所以在革命的语境里头,它是反对儒家的,是以革命的意识形态来批评各种非革命的日常生活。在1949年以后,我们用革命的文化来批判不革命、非革命的日常生活,毛主席讲的很清楚,革命不是绣花,不能温良恭俭让。儒家思想不是政治革命的意识形态,但是儒学不是原则上否定革命,而是不把革命看成常态,它认为日常生活才是常态。

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的文化大革命是第二个阶段。这段时期盛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用斗争的意识形态来批判守成的文化,就是要不断革新,批判儒家、推行法家,认为法家是革新的,儒家是保守的。儒家不是崇尚斗争的文化,不是政治革命的意识形态,所以它不适应于上述两个阶段的社会要求,因而不被重视,甚至被打压。

第三阶段,经济改革起步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一阶段,因为我们把主要的工作注意力和重心都放在经济建设上,这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履行的历史使命,所以对文化建设比较忽略,特别是传统文化,包括儒学。因为儒学不是经济改革的动力,它是道德秩序的流动。令人欣慰的是,虽然重视不够,但是在文化界已经有人提出要重视传统文化,这使得大家逐渐开始重视儒学,为下一阶段儒学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第四阶段,协调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文化基础开始重建,我们更加重视治国安邦的、安定团结的思想,并且像民族的复兴、民族文化的复兴这些口号也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和接受。民族的复兴、民族文化的复兴,必然带来儒学的复兴。在最近七、八年时间里,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对儒家文化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可以说这一阶段是儒学复兴的阶段。

在最近的一百年时间里,儒学经受住了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经过一系列的转化之后,在现代中国焕发生机,迎来新的发现。而儒学之所以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变化,主要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成就所带来的全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强。在这一时期,国民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同80年代、90年代初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不再像原来那样把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归咎于历史。虽然我们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现代化国家,但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现代化的初步成功,是使我们的国民文化心理得以改变的最重要原因。二是政治文化的变革,特别是以执政党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变革。过去我们不怎么关注文化,但在1997年以后,逐渐提出了以德治国、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和为贵等等思想,没有一条不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我们党这十多年来,开始重新吸取儒家的治国理念和价值观念,来对应当前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学术上来解释这一现象,就是执政党政治文化的再中国化。再中国化,不是说我们过去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是对应中国问题,没有体现中国特性,而是说,我们更自觉地站在传承中华文明的角度,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加强我们执政的合法性。

当然,当代中国的发展,还必须解决好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儒家传统思想的关系。在这一点上,郭沫若老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的态度,我觉得值得我们今天深思。1926年他写了一篇文章《马克思进孔庙》,那时候他已经看到,中国的儒家文化跟马克思主义文化是有很多一致性的,是可以结合,可以融合的,不是对立的。今天,我觉得怎样处理这个关系,仍然是我们时代的课题。我们的前辈已经做了很有意义的工作,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学习他们具有代表性和有价值的思想,来充实当代关于马克思主义同儒家关系的思考。

我就讲到这儿。

(陈来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