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晓兵,来自北京启喑实验学校。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里就读的都是聋人孩子。别看他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可是他们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健全人一样强烈。这些年,我们这儿出了4名高考美术专业的状元,孩子们参加了2008年奥运冠军画传中16位冠军肖像的绘制,作品全部被选入画传中。说到这儿,就不能不提起他们的师傅,同样生活在无声世界中的孙联群老师。
孙联群先天失聪,伴随着一家人的痛苦与无奈,他长到了7岁。在街道办事处和民政部门的帮助下,他来到了北京第四聋哑学校,开始了比常人不知艰辛多少倍的求学之路。
9年后,孙联群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从聋哑学校毕业了,但也仅仅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毕业在家的日子里,他依旧天天早起,趴在窗台上默默看着那些背着书包上学的同龄人。
1973年,20岁的孙联群在街道办事处的帮助下,踏进了工厂的大门。他仍没有放弃求学的梦想,在业余时间拼命学习,靠盯着老师的口型和黑板的文字,看了一堂堂课;靠把老师讲的内容录下来,回家让家人整理成文字,完成了一本本笔记。就这样,他终于等来了人生的春天。
1987年4月,母校的王校长急匆匆地敲开孙联群的家门,一进门就喊道:“好消息啊!联群这回可有盼头了!国家建立了聋人大学,快让联群去报考吧!”当王校长打着手语把这个消息告诉联群后,这个一米八的汉子竟然一下蹦了起来。
34岁、已为人父的孙联群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长春聋人工学院美术系,成为了新中国首批聋人大学生,圆了他20多年的求学之梦。一想到自己年过而立还能迈进大学的校门,孙老师真是做梦都能笑醒了。“党把我一个聋人培养成大学生,我只有用行动来报答党的关怀。”孙老师心里暗暗地立下了志向。大学一毕业,他就回到了母校——当时的北京第四聋哑学校,现在的北京启喑实验学校。他决心做个辛勤的园丁,在这片无声的世界里培育出同样鲜艳的花朵。
孙老师连续16年担任高三美术老师,他的学生考入高等院校的达到了96.6%。他利用业余时间为《中国手语》一书亲手绘制了两万幅图片,填补了我国手语工具书的空白。在历年“学生最喜欢的课堂”调查中,学生们总会将珍贵的一票投给孙老师的美术课堂。
记得那是2007年夏天,我陪孙老师去看病。回校的路上,孙老师收到一条短信,表情一下子凝重了起来。我忙问怎么了,他沉默许久才把手机递给了我。短信是他家人发来的,说他母亲已经病危,医生让这几天抓紧时间安排后事……我急了,说:“那还回什么学校,直接去医院!”他拦住了我,说:“不行,高三有几个学生的画还没改好,还等着我呢,还是先回学校吧。”我没有坚持,因为我知道,他就是这样的人,认准的事,不论说什么都不能改变。两天后,母亲走了,孙老师再回到学校,仿佛老了10岁。
2008年4月份,我和另一位老师带着学生要去河南参加高考。第一次带毕业班出去,我俩心里没底,这时孙老师提出要陪我们一起去。我俩高兴的同时不免有些顾虑,一是孙老师年纪大了,要陪我们坐一夜的硬座怕他身体吃不消;二是我们出发那天正是他母亲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我们心里着实过意不去。但他说:“没事,一切都安排好了,为了学生,我得去。”在人如潮涌的火车站,他一手拿着自己的行李,一手提着四五个学生的水粉箱子,后面还背着好几个画板,时不时还要像老母鸡照顾孩子那样张开双臂,把要走到队伍外面的学生揽回来;在拥挤的火车上,他确定每个同学的行李都已经放在行李架上,确定每个同学都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才最后一个坐下来,连一口气都不喘,就拿出画册开始指导学生。返京的时候,我们实在不忍心让他再和我们一起挤硬座,就自作主张地给他买了硬卧。那一夜孙老师肯定没睡好,每隔半个小时就发来一条关心的短信。回来后他拿出100多块钱,非要把卧铺的钱补给学校。
2008年8月20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来到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残疾人温馨家园。他走进绘画室时,我校两名聋生王文悦和刘小源正在绘制奥运冠军的画像。胡总书记在看完学生们绘制的冠军画像后,称赞学生们画得“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孙老师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去年,我们学校迁入了新址。政府为新校舍投资1.2亿元,光是专业教室就有24间。孙老师走进新教室,激动得像个孩子一样。他对同学们说:“孩子们,你们可真是赶上好时候了。别人说,我们聋人是上帝的败笔,可是在如今的中国,我们用这支‘败笔’,照样能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是啊,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我们启喑实验学校的每个老师都将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在这个无声的世界里描绘出多姿多彩的美景,为聋人孩子播种下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