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内涵十分丰富,是新形势下指导我们党继往开来的纲领性文献。当前,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是一次把握规律、提升理论素养的重要学习,更是一次坚定信仰、坚定方向的党性教育。从“七一”讲话当天的认真聆听到全文发表后的阅读学习,我以为,学习总书记的讲话是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统一思想的过程,也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更是知与行高度统一的过程。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就如何把握“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关系,我做了一点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全党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重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总书记还语重心长地特别强调,这个道理,不仅全党同志要牢记在心,还要引导全体人民牢记在心。总书记的这些要求,在建党九十周年的特殊节点,在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变化的特殊背景下,无疑更具深意、也更具新意。
稳定的核心就是民生。国际上的政权动荡,根源都是民生问题;国内的分裂势力捣乱破坏,借口也大多与民生有关。只要牵住了改善民生的牛鼻子,稳定就不成问题,至少不会成为大问题。尤其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来说,抓稳定必须与抓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关键是要把握好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如何处理这个关系,结合安徽实际,我有三点认识:
一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把加快发展、加速崛起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从安徽的情况看,2009年我省迈入GDP万亿元省份行列,去年全省经济继续保持了14.5%的高增长,增速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同时也是1995年以来发展最快的年份。安徽的老百姓在快速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过去五年,全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3%,去年达到15788元,比2005年净增71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9%,去年达到5285元,比2005年净增2644元。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壮大了安徽的实力,也增添了安徽人的自信。
虽然安徽近些年发展得不错,但总体水平在全国仍处于中间偏下的位置。去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国的66%左右,我们的城市化率、工业化率都还不足全国平均水平。总的来看,安徽发展的欠账还很多,加快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在科学的前提下,安徽必须铆足干劲,能上多快就上多快,坚决防止精神懈怠的危险。全省“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实现“六个翻番”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把握较大,如果机遇抓得好,完全可以发展得更快。重中之重,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按照总书记讲话的要求,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高度警惕总书记讲到的“四个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继续保持昂扬奋斗的进取精神,坚决摒弃一切杂念、心无旁骛地始终把发展抓在手上。
二是要毫不松懈地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兴皖富民的根本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一定意义上讲,安徽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我们始终重视改善民生,通过改善民生赢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实践证明,发展最快的“十一五”,同样也是安徽民生投入最多、民生改善最快的一个时期。五年间,安徽财政在民生方面投入达3169.2亿元,年均增长33.8%,占同期财政支出约40%。 2010年民生投入109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42.4%,地方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改善。随着用于民生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多,民生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涵盖包括教育、卫生、文化、交通、水利、就业、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惠及6000多万城乡群众,人均受益1400多元。安徽的老百姓不仅看到了发展彩头,更尝到了发展甜头,自然就由内而外地萌发了期待发展、拥护发展的热情,这是一切发展的根基所在,更体现了兴皖与富民内在统一和有机联系,兴皖之本,在于富民。
民生工程要满足人民新期待,就要求我们既要看到人民群众对加快发展的要求,又要看到人民群众对更多分享发展成果的需求,尤其要注重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安全感和稳定感,真正确立和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下一步,安徽要加速崛起,必须始终坚持靠优化民生来优化环境,靠发展民生来促进发展。我以为今后一个时期有三个重点环节、两个重点群体尤其需要关注。三个重点环节是:第一,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收入增加才有消费增长,民生才能得到切实改善。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应该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是普遍增收,就是在“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同步翻番;其次是相对增收,就是要缩小城乡之间、省际之间、高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相对来说,后者尤为重要。历史经验一再证明,不合理、过大的收入差距必将导致社会阶层的失衡,引发社会局势的动荡。第二,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安徽是人力资源大省,过去一直是劳动力外流,就业的压力也随之转移。但2008年金融危机给了我们一个警示,那就是,当宏观经济形势趋紧,在外务工人员大批回流,就业问题就会上升为稳定问题。安徽也是科教大省,高校的持续扩招,必将在未来几年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推向高潮。解决好就业问题,安徽的发展才有后劲,民生才会扎实。第三,大力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十一五”时期,安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迈出了从城镇向农村全覆盖的重要步伐,保障种类增多,覆盖面扩大,保障标准提高,还妥善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安徽在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将在教育、医疗、住房、户籍制度等方面面临空前的压力,必须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实惠。
两个重点群体是:第一,农民和农民工群体。安徽的农民和农民工群体人数多、诉求多,总体保障水平相对较低,这是今后民生建设的重点所在。第二,高校毕业生和青年创业群体。总书记在讲话中就青年工作专门作了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就安徽来讲,支撑发展最新鲜、最强劲的活力来自青年,来自每年走出高校的毕业生,以及刚刚踏入社会、开始自主创业的年轻人。解决好青年群体的民生问题,为青年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的基本社会保障,这就是在为发展造血。从另一个侧面来讲,这两个群体也是容易引发稳定问题的重点所在,抓好这两大群体的民生既是发展的需要,更是稳定的需要。
三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推进科学发展。综合来看,安徽“十二五”期间发展的压力很大,改善民生的欠账更多。基层往往在抓发展方面积极性高、办法多、舍得投入,一门心思做大蛋糕,相比之下改善民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针对性、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无处不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线。第一,损害或制约民生改善的发展方式要坚决摒弃。简单讲,就是我们谋发展的思路、抓发展的举措、促发展的项目,都必须得到群众的广泛拥护,决不能再走牺牲环境和牺牲小部分人利益换取发展的老路,这在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中尤为重要,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安徽今后的快速发展,必不可少地会受到土地、环境等发展要素制约,不可避免地要应对失地农民、产业工人的诉求。这是发展与民生联系最直接、关系最密切的重点环节,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正确处理。第二,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准确定位经济建设。改善民生和经济建设是目标与路径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早在“十三”大报告中就曾讲过,我们改革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只有经济持续增长,民生改善才有坚实的基础;只有民生持续改善,转型发展才有持久动力。衡量经济建设的可行性,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首要标准。具体来讲,就是定政策、做决策、上项目,首先要考虑是不是对民生有利,是不是可以取得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以万村千乡和家电下乡工作为例,正是因为这两项政策呼应了广大农民群众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层次的切实需求,所以才有了后来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首超城市、家电下乡销售额位居全国前列的好成绩。而且这两项举措还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安徽家电产业发展,带动了安徽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为全省促消费、扩内需,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出了积极贡献。第三,新增财力要优先投入民生建设。近年来,中央连续部署了一系列事关民生的重大决策,医疗、水利、教育、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都是花大钱、打基础、管长远的大项目,也是安徽今后必须不折不扣、确保完成的重点民生工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基础性、保障性的重点民生工程躲不过、绕不开,早干早受益,越拖成本越大,群众不会答应,发展也必然受阻。各级政府在安排财政支出时,不仅要保证投入,确保按时、足额投入,更要确保工程质量,这样才能好事做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