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七一”讲话精神指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创新

以“七一”讲话精神指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创新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全面回顾了我们党9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精辟概括了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喜庆之时不忘居安思危,在讲话中对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作出科学判断,深刻认识当前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强调了“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种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不仅表明我们党在90年辉煌成就面前不骄不躁,在严峻的形势和挑战面前更加清醒。整个讲话语言朴实,情真意切,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针对性,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

  

  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提出了时代性特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如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如何协调多元价值观念冲突,重建社会共识,如何抵制、消除和批评、辨析“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以及西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影响。这一系列问题要求我们每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但要具备现实关怀和敏锐的问题意识,还要有足够的道德勇气、学术勇气和理论智慧,来回应时代主题,满足实践需要。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给风雨如晦的旧中国带来了光明,给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带来了富强的希望,给涌动改革春潮的当代中国带来发展的奇迹,在我们党90年历程中,每一次理论的与时俱进,都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以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追求科学,勇于创新,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我们所处的世界、所处的时代及国情、省情,使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成果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地区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结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拜人民为师”,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扎扎实实的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既是知识体系,也是价值体系,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和核心要素之一。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着许多挑战,一是在宏观层面,全社会“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许多属于人文社科类的学科被边缘化的趋势明显。二是在微观层面,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研究者,由于受工具理性、实用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趋于应景、应急式研究。三是在理论层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学术界没有强而有力话语权,许多学者只忙于移植西方语境下产生的各学科理论,缺少理论反思与创新。四是在应用层面,重视咨政、评估等作用,弱视怡情、内省、体悟功用。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提出的“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希冀和要求,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对有关问题做出了最正确的答案。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