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北京市社会建设的工作成效及发展思路(3)

二、近几年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的成效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北京市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从1998年以后,全市召开了五次城管工作会议,对于街道的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研究,这是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的前奏,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是当前取得成效的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到了200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构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文件,2007年市里成立了社会工委、社会办,2008年召开全市社会建设大会,印发加强社会建设的“1+4”文件,2009年召开志愿者工作大会,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志愿者工作的意见》,转化奥运志愿场所,建立长效机制。2010年召开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推进大会,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加强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行动方案》,从六个方面布置了90项任务。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的社会建设规划纲要。这个规划纲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市一级包括中央层面上第一个规划。也就是说“十一五”期间的这五年,市委市政府每年推出一个重大举措,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北京市社会建设。

如果说北京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省市没有像北京市委市政府这样每年都有重大的战略举措,一步一步落实中央的要求,结合北京市实际都有大的进展;第二个因素是机遇意识强。紧紧抓住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管理体制的创新;紧紧抓住举办奥运会的机遇,加快推进社会动员机制的创新;紧紧抓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历史机遇,不断推进实践创新,使全市的社会建设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主要成效表现在八个方面:

第一,基本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实施政府办实事工程,基本实现三个目标:以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等为主要标志,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设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体制等为主要标志,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不断改革创新;以实施养老助残的九养政策,加强社区服务站和商务楼宇社会服务站建设,以及实施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建设15分钟社区便民服务圈等为主要标志,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第二,基本形成全面覆盖的社会管理体制。一是成立专门统筹机构,在市区层面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牵头的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区层面都成立了社会工委和社会办;二是基本健全工作协调机制,主要包括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协调机制,区县社会工作的协调机制,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的协调机制,社会建设信息的协调机制,社会建设决策咨询工作的协调机制,八个高校加上北京社科院,已经贡献了9个社会建设研究基地;三是初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所谓纵向到底,就是从市区接乡镇,直接可以延伸到社区。2010年,在全市141个街道都建立了社会工作党委,102个乡镇建立了社会工作党委,使我们社会领域的党建工作从市社会工委、区县社会工委、街道社会工作党委,一直可以延伸到社区党委。横向到边,我们确定了两批、24家枢纽型组织,可以覆盖80%的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非公经济规模以上都建立了党组织,规模以下,在1249座楼宇中全部建立了社会工作站和党建工作站,基本上可以做到横向到边,把两新组织基本可以覆盖住。这套工作网络已经形成。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