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郭万超:中国经济起飞之道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我今天与大家一起探讨的话题就是中国经济成长之道,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怎样判断或评估中国30年的经济发展;二是如何认识中国经济起飞之道。

一、把脉中国经济

(一)中国奇迹的是是非非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现在是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大家都是学新闻传媒的,肯定也了解不少。

先解释一下中国奇迹,这是对中国发展成就的一种称呼。上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出了一个关于东亚国家发展的报告提出了这个说法。奇迹在西方人看来,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超越常人的智慧与能力才能创造;二是神秘,不容易解释。这种称谓说明,西方人无法理解中国,中国的发展道路根本不同于它们,对他们来说是很陌生和奇怪的。因为中国有着特殊的国情、政治和文化,这个后面还要讲。尽管他们不理解,但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中国30经济发展的成就算得上一个奇迹。现在国内外学者也接受了这个概念,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教授有一本书就是《中国奇迹》。

可以说,现在国际国内对中国经济的评价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归纳起来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有八种论调:1、威胁论,认为中国崛起带给世界的是挑战而不是机遇。2、崩溃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是以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官员腐败为代价的,因而是不可持续的。3、神话论,认为所谓中国奇迹不过是媒体渲染出来的一个神话。4、责任论,认为中国作为西方大国的利益攸关方,必须承担和发挥相应的责任。5、替代论,认为随着以“华盛顿共识”为主导的西方自由民主模式的式微,注重独立、创新和渐进改革的中国发展道路——“北京共识”将成为新的普世话语。6、阶段论,认为中国模式具有‘转轨国家’的普遍特点,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主流世界,所谓的中国模式也就消亡了。7、失衡论,认为中国的发展表现为出口导向与内部需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的失衡关系,中国模式的可持续性值得怀疑。8、领导论,认为国力日盛的中国应确立新的国际观,勇敢肩负起领导世界的责任。

这些观点反映了不同政治立场、利益诉求,归结起来主要是乐观的、悲观的或者善意的、恶意的。悲观论是想唱衰中国,最典型的是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中国崩溃论”,说“中国经济就像一座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很不牢固,”还有美国人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也对中国是否能养活10多亿人口提出疑问。这些论调都已经被证明是很荒谬的。2009年1月12日,美国《时代》周刊刊登出这样一篇文章《中国经济的最后支柱不再坚挺》。文章写到,“那种认为中国GDP还将继续增长,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的想法,还是太天真了。”“中国已经开始经济衰退,而且也许将比美国经济还要恶化。”而文章的结尾,更是给出了一个“中国崩溃论”式的结论:“中国难以有经济核心以继续其‘奇迹'。中国只是一个身陷囹圄的大国。”大家知道,今年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2009年经济增长率达到8.7%,打破了这种悲观论调。

悲观论还有一直都很盛行的“中国威胁论”,这是要围堵中国。其实100多年前,西方就炮制出“黄祸论”,并成为日后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借口。现代版的“中国威胁论”于上世纪90年代末由美国、日本等国舆论带头热炒,一直炒到本世纪。例如,美国国防部每年公布《中国军事力量年度报告》,别有用心地夸大中国军力和军费开支。

乐观善意的代表就是中国机遇论、中国贡献论等,这是客观对待中国。这种态度最有影响的是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乔舒亚·雷默在伦敦《金融时报》发表的文章提出的“北京共识”,这是一篇很长的文章,美国加州大学和清华大学崔之元教授翻译,后来新华社内参转载了,这里不具体介绍了。与“北京共识”相对应的是“华盛顿共识”,它最早是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约翰·威廉姆森概括出来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国财政部官员和美国大学一些专家教授关于经济发展的标准理论。“华盛顿共识”是典型的新自由主义共识,后来,俄罗斯东欧转轨国家也采用这个理论,结果都失败了。虽然“北京共识”对中国的认识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但我们要保持清醒冷静,中国经验或中国道路还没有完善到能与欧美模式抗衡或并肩的程度。

(二)正确评估中国经济

那么究竟如何解读当代中国经济?如果用通俗的话概括,成就巨大不可否认,困难不少不容忽视。也可以说,中国经济初步成功实现了起飞,初步开辟了良性发展道路,但说已形成定型的所谓“中国模式”为时尚早。

“起飞”是发展经济学一个非常著名的概念,他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在其代表作《经济成长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他借喻于飞机突破停止状态腾空起飞,表示一国经济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大家知道飞机一旦起飞就会平稳快速前进。罗斯托把经济发展分为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农业经济、等级社会;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过渡性社会、投资增长、社会行为方式转变;3、起飞阶段:投资率大于10%、生产进步;4、向成熟推进阶段:投资率大于20%、资源配置优化;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福利国家,大规模消费。后来在《政治与增长阶段》一书中又加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我建议大家看看这本书,不过现在这本书不好找,我一个北大朋友给我在北大图书馆复印了一本。

现在认为中国经济成功的人很多。其实国家经济成功是很难定义的,它是个相对的概念,要有参照对象,它还是个可变的概念,今天成功,不一定将来不会出现衰退,国家地位也是风水轮流转。从这样的理解看,相对前苏联东欧转型国家(包括中国共29个),我们顺利实现了市场化转型,相对其他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我们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至少在现阶段,我们可以说成功了。但从长远看,这种成功还是初步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指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按照邓小平同志的判断,至少到2020年,我们才会形成更加定型化的制度。所以,中国只是初步探索出了成功的经济发展道路。但还要前进,还要探索,还要开辟。我现在主持的一项国家课题,是“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支撑点与内生性”,就是研究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基本问题。

所以,对中国经济的判断既要看到,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值得自豪,要有信心,但还要谦虚冷静,不能过分夸大。认为我们非常的了不起,也是不对的。的确,现在中国发展道路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甚至有很多赞誉,很多发展中国家也都在学中国经验,比如,俄罗斯、古巴、越南。朝鲜对中国发展道路有看法,认为我们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在悄悄的学。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在一篇《普京要建“中国式”俄罗斯》的报道中说,普京和他的助手一直在研究中国,莫斯科对中国领导人取得的政治和经济成就充满了羡慕和敬意。但是我们要看到,中国发展道路还没有完全定型,还在成长过程之中。

(三)数字解读中国奇迹

我们说中国经济初步成功实现了起飞,为什么这样说?可以用下面的一些代表性数字来说明中国的经济成就。

1、经济增长速度——世界第一。经济增长是一个现代故事。在工业革命以前(前现代时期),世界经济事实上处于近乎停滞不前的状态,其经济增长率不超过1%。这个时期,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和经济总体规模的增大,但人均收入却基本保持不变。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世纪经济千年史》对世界经济增长进行过测算。按照他的计算,在第一个千年,世界人口仅增长六分之一,人均收入没有提高。在工业革命之后,经济增长成为一个激动人心的事。

1978年中国GDP为3645.2亿元,1986年(我国大约是从1986年开始GDP统计)首次突破1万亿,1991年达到2万亿,2008年中国GDP为30.067万亿,超过30亿大关。

1978年人均GDP为226美元,2008年人均2460美元。2007年比78增长了13.9倍,30年来平均增长率高达9.8%,人均收入平均增长率为8.4%。

历史上,一国经济能够连续五年保持在10%以上的经济增长只有4次。一是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第二个是上世纪70年代的新加坡。50年代,世界上还没有新加坡这个国家,它是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的。第三、四个例子都在中国。1992——1996年我国连续5年经济增长速度在10%以上,第四个是从2003年到2006年。

按照麦迪森计算,人均GDP翻一番英国花了58年,美国47年,日本33年,印度尼西亚17年,韩国11年,中国10年。

2、我国GDP世界排位和比重。

1990年中国GDP世界排第10位,2008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3。按照权威统计数据——美国中情局网站《世界概览》提供的年平均汇率换算,2008年美国GDP为14.2003万亿美元,日本GDP为4.8068万亿美元,中国为4.333万亿美元。1978年,中国经济占世界比重为2.32%,2008年占4%。

二战前,日本的工业实力排名世界第六,大体与意大利相当,战后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相继超过英、法、德,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后又经过十余年的时间超过苏联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但其速度与现在的中国相比并不算快,相比之下,中国在2000、2001年的时候GDP大体与意大利相当,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相继超过英、法、德,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国)。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是令人惊奇的,凡是战后人口和面积达到中国十分之一哪怕二十分之一的国家没有一个挤身发达国家行列,也没有一个比中国发展的更快的。

当1958年日本丰田汽车成功打入美国市场的时候,中国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才刚刚下线(1956年);1956年北京举办了日本商品博览会,在那次博览会上,毛主席才第一次在国内看见了电视机,两年后,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才开播。

3、进出口额。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2008年增加到2.6万亿美元,排世界第3,年均增长17.4%。2009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中国2009年外储约2.399万亿美元,相当于G7的1.93倍。作为G7成员国的日本,储备约有一万亿美元,是第二丰厚储备的国家。

我想,中国的巨大变化在坐年龄大一些的感受更深刻。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有很多人用过粮票、油票、布票。为什么?那时候是短缺经济。现在到商场看看,琳琅满目。过去万元户是富有的称谓,现在的大学生一台笔记本电脑也有1万多。万元户不算富,十万元刚起步,百万元还马虎,千万元才算富。

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还可以从历史角度做一分析。中国的今天的崛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是中国重新崛起的过程,也是几代志士仁人的梦想,周恩来总理早年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写过一本书名字就是《中国崛起——一个东方大国的崛起之道》。今天这个梦已经露出了希望的曙光。

为什么是重新崛起?在人类历史大部分时间里,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根据麦笛逊的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1000年为22.7%,1500年为25%,1600年为29.2%,1700年为22.3%,嘉庆年1820年为32.9%,接近1/3。美国2008年才占世界的28%。从那时开始,近一二百中国才落后于西方。21世纪,中华民族一定会重新复兴,中国必将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伟大贡献。许多专家和机构预测,比较公认的看法,2025年左右中国经济总量赶上美国。当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会差很多。2007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104位。

上面说中国成就巨大,但中国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贫富差距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基尼系数小于0.2,到21世纪初已经攀升到0.45左右,甚至与俄罗斯情况接近,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2003年世界银行对中国基尼系数上升提出最严重的警告。

腐败,这个大家都了解的比较多了,但有一种很有意思的观点,腐败有助于经济发展。一位叫秋风的学者指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腐败确实可以弱化两种不同产权制度之间转换过程的摩擦,或者说降低其交易成本。中国私人经济空间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经济学家们所说的‘赎买策略’。”在西方也有这种观点。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与腐败相关的一个大的问题是垄断,它不仅是贫富差距的一个原因,还是影响我国经济竞争力提升的重大问题。还有政资不分、政企不分提了多少年了,还是大量存在。政府机关拥有大量企业,这些企业完全靠政府资源生存,根本没有效率可言,不仅是滋生腐败的地方,还占有了大量资源。我在政府机关工作多年,据我所知,几乎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二亩三分地,比如培训中心、宾馆等。控制国家经济命脉、保证经济安全的国有企业的存在是必要的,但现在很多企业不是这种性质的。2009年12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2010年中央企业数量将减少到80到100家。现在是131家。据《人民日报》报道国资委主任李荣融2010年7月23日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表示,国资委将以组建国新资产管理公司为契机,加快央企重组,在年内把央企调整到100家以内。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还有生态环境破坏等等问题。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