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很不寻常的会议。大家都记得,在粉碎“四人帮”、结束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百业待举。广大干部和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方针和政策,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中国从危难中重新奋起。但是,这种要求和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的局面。中国面临一个重大历史关头。
  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支持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明确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在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为全会确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认识和新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已经和正在随着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并将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部进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我们党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正本清源,有步骤地解决建国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地阐述许多从实践中提出的有关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策问题。为了正确地贯彻解放思想的方针,旗帜鲜明地重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强调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现代化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大力推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农村改革率先展开。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开始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标志着我们党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一九八二年,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新时期的前进方向。一九八七年,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内国际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国家的独立、安全和稳定,毫不动摇地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继续大力推进改革开放,胜利地经受住了一场政治领域风险的严峻考验。
  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同年召开的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四大后,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全面深化经济改革,并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在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新的重要进展。一九九七年,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进一步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作出全面部署,确定了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回答了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邓小平同志逝世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一九九八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我们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保持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局面,经受住了一场经济领域风险的严峻考验。同时,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军民协同作战,夺取了抗洪抢险的伟大胜利,又经受住了一场来自自然界的风险的严峻考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活动的二十年。二十年来,在建国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又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我们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我们发展经济和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增强。十二亿人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正在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重要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农村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以宪法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完备。
  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果。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科学、文化、新闻、出版、卫生、体育和其他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我们顺利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历史性的胜利。严格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保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澳门将于一九九九年回到祖国怀抱。祖国大陆同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发展,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我们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注重质量建设,依靠科技强军,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展开,国防总体实力和防卫作战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解放军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日益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我们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我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我们党提高了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积累了驾驭各种复杂局势的重要经验。党的自身建设得到改善和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得到巩固和发展,新老干部的交替与合作进展顺利。我们党锻炼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二十年的伟大成就,为今后的继续前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以更大的信心和热情去夺取改革和建设的新胜利。
  二十年的伟大成就,是我们党在妥善处理国内和对外关系中一系列重大而复杂的问题,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取得的,是来之不易的。实践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确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二十年的伟大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在各条战线上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广大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干部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为祖国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积极努力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与澳门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表示亲切的问候!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外国朋友和世界各国人民,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回顾二十年辉煌历程的时刻,我们深切怀念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中,在重大历史关头和对一系列关键问题的决策中,在改革和建设新局面的开拓中,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求实精神、丰富经验和远见卓识,并集中全党包括他的战友们的集体智慧,作出了创造性的伟大贡献。没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建立;没有邓小平同志的领导,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二十年来,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真总结并结合实践的发展充分运用这些经验,对于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十年来的主要历史经验,可以概括为十一个方面。
  (一)必须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贯穿于二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每一步前进,改革和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
  当今中国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经过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比较,才开始认识了这个当今中国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实际。从而也为我们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奠定了重要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取得胜利。建国以后的前三十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上和实践中发生的一些严重失误,归根到底都是由于脱离了这个实际;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二十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上和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功,归根到底都是由于符合了这个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把过去那些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方针政策,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原则的教条式的理解和认识,坚决纠正过来,并从这些不正确的政策和思想束缚中彻底摆脱出来,使我们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这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之所在。
  实践是永无止境的,认识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要一以贯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勇于开拓前进;必须尊重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坚持用实践来检验、丰富、完善我们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必须不断认识和统一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特点,既要防止和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做法,又要防止和反对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必须坚持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使理论随着实践的进展和时代的前进而发展。这些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坚持贯彻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上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
  (二)必须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二十年来,我们党所以能够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经受住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坚决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实践表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我们的经济建设,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的;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又从新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的。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包括坚持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都不能动摇。全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的全部内容,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我们就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三)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们是在旧中国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地上,经过新民主主义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和始终坚持发展生产力。如果生产力不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社会主义优越性就会丧失最根本的经济源泉。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动摇和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并随着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自觉调整生产关系。要善于抓住一切机遇,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来发展生产力。我们讲发展,必须是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必须是与资源、环境、人口相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之本,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生产力,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既要重视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又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判断我们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准。这些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已充分说明的在发展生产力中应该掌握的重要原则。
  (四)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完全可以这样说,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种改革是史无前例的全新的事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必须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同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避免发生大的社会震荡。坚持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改革相结合,坚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结合,使之相互推动,相得益彰。正因为这样,我国的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
  历史的事实已充分说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实行对外开放,是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要求的、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必须把立足国内、扩大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同时又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必须大胆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一切进步的东西,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把坚持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积极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把利用国内资源、开拓国内市场同利用国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结合起来,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这样就能不断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经济社会安全,注意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防范和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袭。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继续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丰富对外开放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五)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通过改革,实行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我们努力消除过去由于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上存在的不合理而造成的对生产力的羁绊,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不能只强调前者而不讲后者,也不能只强调后者而不讲前者,否则都会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都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公有制为主体,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努力增强公有制经济的实力,又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我们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要把按劳分配、劳动所得,同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和其他群众,最终达到全国各地区的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大政策。它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在经济上的重要体现。
  实践已经证明,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不再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二者是统一的,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变化,体现竞争原则,又要努力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经过艰辛探索而取得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改革成果,多年来争论不清的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从此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个崭新的创造性发展。
  (六)必须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国情,鲜明地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削弱和丢掉这些制度,决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只有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才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由本国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并且都是随着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全国各族人民享有的最广大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和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护人权。民主总是同法制结合在一起的,什么样的民主就由什么样的法制来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是同社会主义法制相结合的。我们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党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法律,并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以实现党对国家的领导同依法治国的统一,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作出的重要决策。我们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国家法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要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有步骤有秩序地向前推进。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和摸索,我们确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必将愈来愈充分地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七)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就没有动力,经济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我们党明确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就是为了既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完整地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目标,要求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突出的地位。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坚持在全社会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和勇于奉献的精神,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不仅具有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而且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丰富的创造力。
  (八)必须维护和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因此,要始终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实践证明,我们党确定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要始终遵循这个方针,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统观全局,精心谋划,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们要善于审视新情况新变化,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民内部矛盾会明显增多,有的还会日益突出起来,这是新时期的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正确解决的重要政治课题。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大力加强和改进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积极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及时妥善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防止矛盾激化而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团结。必须严厉打击破坏社会秩序、市场秩序和危害社会安定的各种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要始终警惕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任何破坏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行为,都是违背中国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不论这些破坏社会安定的因素来自哪里,我们都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并坚决把它们消除在萌芽状态。
  (九)必须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对外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争取和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实事求是地判断国际形势,恰当处理对外关系,以利抓住机遇,集中力量加快国内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坚持睦邻友好政策,积极发展同邻国之间的关系,争取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始终把发展和加强同第三世界即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作为我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进一步改善和发展同大国的关系,彼此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平等相待,互利合作。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分歧和争端。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立场,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我们一贯认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的并存和互补,是促进世界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条件。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制度的差异,不应成为相互疏远和对抗的理由,而应成为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动力。要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坚持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外国政党的关系。坚持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付、有所作为、决不当头的方针处理国际事务,以利抓住时机发展自己,把国内的事情办好,争取对人类进步与和平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些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外工作坚持的重要方针政策,也是我们对外工作的重要经验。实践已经证明都是正确的。
  (十)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这是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则。二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和建设的各项工作,都是努力按照这个根本原则去做的,并且创造了新鲜的经验。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发展我们的各项事业。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十一)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我们的事业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二十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必须认真研究自身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学习和提高,善于改进和加强领导。要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用改革的精神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始终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并体现时代要求。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和领导水平,不断增强党的战斗力和拒腐防变的能力。
  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使广大干部经得起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党的建设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二十年来改革和建设的历程说明,面对新时期的艰巨任务和可能遇到的风险,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使广大干部在新的形势下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必须努力造就一支包括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干部、科学技术干部、教育文化干部和其他战线干部组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特别要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好,从组织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必须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充满活力、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各级领导干部德才兼备,各类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优秀人才层出不穷,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蔚然成风,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航船就能不断乘风破浪地驶向前方。
  二十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十年的历史经验,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全党同志一定要十分珍惜。
  二十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全党同志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观察世界、发展自己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运用这一理论、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一理论。这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经受住一切风险考验的最可靠的保证。
  二十年来我们取得了伟大胜利,但同我们的远大目标相比,没有任何理由自满。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经济文化还不发达,综合国力和竞争能力还不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也还存在缺点和不足,人民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在今后的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全党同志一定要更加兢兢业业地工作,永远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同志们:
  一百五十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光辉的著作《共产党宣言》,为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指明了赢得自身解放的伟大道路。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主义确定的崇高理想依然激励着亿万人民去改造世界、争取自己的美好生活。这一百五十多年间,中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同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领导中国人民走上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我们建立和建设了伟大的人民共和国,我们党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今天,尽管国际风云变幻,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生严重挫折,但社会主义在中国依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中华民族雄姿勃勃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人民在二十世纪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巨大成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了不起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了不起的胜利。
  当今世界形势发展很快、很深刻,许多变化还没有最后定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经济处在深刻的调整之中。这种形势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我们在新世纪的发展创造了可观的物质技术基础,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乘胜前进,不断进取,直至到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彼岸,是我们党崇高的历史责任。
  全党同志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而艰巨,我们没有未来的全部答案。无论是深化改革还是加快发展,都面临着一些从未遇到的新课题。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一步把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发展结合起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开拓我们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全党同志要继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生学习的时代。不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就必定要落后。我们应该用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和自己的实践,坚持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学习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学习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学习做好工作所必需的一切知识。要在全党养成勤奋学习的风气,并把这种风气大力推广到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去。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改革和建设的伟大任务。
  全党同志要继续坚韧不拔,奋发有为,全心全意为祖国和人民服务。我们应该谦虚谨慎,居安思危,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应该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始终保持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大无畏精神;应该志趣高尚,正气凛然,敢于同一切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带领广大群众为祖国富强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团结就是力量。在跨世纪发展的征途上,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全党的团结,加强党同各民主党派的亲密合作,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让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孟庆闯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