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这次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部署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发挥科学技术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就开始了有组织的科学技术研究,并建立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专门机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号召“向科学进军”和进行“伟大的技术革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并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一九九五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实现我国技术发展的跨越。这些都是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和重大决策。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智慧结晶。它一旦产生出来,又成为造福人类的巨大财富。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世界历史的发展不断证明,这个论断是完全正确的。自十八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到本世纪中叶又兴起了全球范围的新科技革命。二十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世纪。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在向传统产业广泛渗透的同时,催生了新的重要产业。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各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导致新技术不断涌现。知识和科技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周期大大缩短。可以预料,二十一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新的世纪里,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社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估计和认识。
  无论从世界的发展变化还是从国内改革和建设的要求看,我们都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意加速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一些西方国家所以能够有恃无恐地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所以能够聚敛世界上的大多数财富,所以能够维持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所以能够动辄对一些弱小国家进行武力威胁和发动侵略战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它们在科技上从而在经济上、军事上掌握了很大的优势。我们要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取得主动,要维护我们的国家主权和安全,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大力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从而不断增加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
  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必须全面确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更好地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些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无论是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问题,还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国有企业的新优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无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还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我们都面临着许多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些艰巨任务,都需要加速科技进步与创新。同时,在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要增强我国经济抗御各种风险冲击的能力,也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提高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总之,离开科技进步与创新,我们就难以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难以实现跨世纪的现代化建设目标。
  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牢记,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是事关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大事。大家既要充分估量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的严峻挑战,更要珍惜它带来的难得机遇。尽管我们在科技上同世界的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但是毕竟我们具备了实现科技大发展的基础和能力。新的世纪又一次把机遇呈现在我们面前,能否抓住机遇,正确驾驭新科技革命的趋势,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抓住机遇,努力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赋予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更大的动力,是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条战线上的同志们的一个伟大战略性任务。大家要切实担负起这个历史责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地向新科技革命进军,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二、关于加强技术创新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我曾经说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这个问题,不仅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而且要使全社会都树立这样的意识。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物质技术实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总的来说我国仍然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不足,生产力相对不发达,仍是我们基本的国情。在这样的基础上,再用五十年的时间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任务仍然很艰巨。我们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这要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
  这次中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握的问题很多。大家一定要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加紧工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科技创新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主要是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增强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技术创新,不仅对我们搞好国有企业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我们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次中央突出地提出加强技术创新的问题,就是基于这样的基本考虑。加强技术创新,最根本的是要在全社会真正形成推动技术创新工作的有效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路子。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五六十年代,在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经济困难、帝国主义封锁的艰难条件下,我们依靠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依靠广大科技人员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创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大庆油田的勘探与开发等为代表的辉煌科技成就,为捍卫我们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我国的大国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这个政治优势,应该继续坚持并充分加以运用和发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条件下,我们运用和发挥这一优势的方式方法需要进行一些调整,但坚持运用和发挥这一优势的原则不能动摇。我们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选准一些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领域,集中力量,大力协同,重点攻关,力求突破。特别要加强基础性、关键性的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加速高技术产业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不断提升传统产业。要高度重视加强国防高技术的创新,注重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尽快掌握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所需要的新的“杀手锏”。要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竞争机制实现资金、人力、技术和经营管理等要素的最佳组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一切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积极力量。
  第二,坚持面向经济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社会生产所决定的。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曾经深刻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只有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我国农业、工业、国防、环境保护、服务业以及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大量的科技课题亟待研究和解决。我国十二亿多人口拥有的创造活力和巨大市场潜力,不仅对技术创新提出了广泛的要求,而且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舞台。去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实施了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试点,在创新目标、组织机构、人员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改革,在应用科技领域推动创新技术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三天前,我在大连看了中科院的化学物理研究所,这个所就是其中的一个试点单位。对实施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取得的新鲜经验,要把握规律,总结提高,并结合各地的实际加以推广。加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工作,必须把市场和社会需求作为科技工作的主要导向,注重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有机衔接。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引导和激励大多数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这个主战场,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的创新探索,是科技进步的先导与源泉。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中取得的新突破,往往会带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兴起。我们要继续注重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逐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既要支持广大科学家围绕国家确定的目标开展定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开发,也要热情鼓励一些科学家进行自由探索式的研究。基础研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方向,突出重点,鼓励大胆创新。在一些重要领域与前沿,要集中投入力量,组织科学家们勇攀科学高峰,努力占领世界科学前沿的一席之地,为增强我国的持续创新能力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努力继承我们先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和积极吸收人类全部文明的各种优秀成果,认真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成果。真正做到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先进科技力量结合起来。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资本家拿来为资本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国家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帝国主义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剥削和侵略第三世界国家。我们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和平,实现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要使我们的国家既具有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又具有当代科学技术的优势,这样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就会以无比强大的动力向前发展。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时,当然不能跟着别人亦步亦趋,或者一味依赖外国的现成技术,而必须进行我们自己的探索和创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必须依靠自己,必须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不能靠别人,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如果在这些方面我们不能尽快取得突破,一味依赖别人,一旦发生什么情况,我们就很难维护国家的安全。世界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通过技术创新后来居上的成功范例,我国在一些领域也有这样的范例。现在,我们已具备在一些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关键是要在学习、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强自主创新,加强人才培育,加强创新基地建设,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第四,加强全社会的大力协同,尽快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配套体系。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怎样加强技术创新,怎样按照经济规律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一个需要继续认真解决的大课题。必须看到,在过去的科技体制上,比较普遍地存在科技与经济脱节,存在各地区、各部门自成体系、分工过细、机构重复、力量分散的状况,这是一个严重的弊端。这不仅造成了科研课题重复和资源浪费,而且致使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较低。经过这些年来的改革,这种状况已有了很大改变,但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需要进一步改革,彻底革除上述弊端。要按照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标,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等手段,打破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之间以及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界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搞大协作,形成合力。不能再搞“躲进小楼成一统”,“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躲进小楼成一统”,自成体系,各立“门户”、“山头”,互相分割封闭,造成科技资源配置的很大浪费,这是同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违背的,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相违背的,也是同科技创新自身的规律相违背的。这种做法,是我国历史上几千年小农经济、小生产的落后生产方式的残余影响在经济和科技领域中的折射与反映。从思想意识来讲,也是历史上小生产者的“平均主义”思想的残余表现。我们必须从思想上、政治上、经济上认清它的落后性和危害性,必须来个彻底改革,推陈出新。现在,国际上出现了一种称作“虚拟制造”(VirtualManufacturing)的方式。所谓“虚拟制造”,就是公司按市场需求运用计算机进行产品的开发研制和经营管理,掌握产品的核心软件技术和行销管理,而产品的硬件则通过向社会上的有关企业提出技术、成本和生产进度要求,由它们加以制造,然后由虚拟制造公司加以合成,嵌入核心软件。这样的虚拟制造公司本身基本上没有生产设备和生产线。最近我在沈阳参观了一个高科技软件开发公司的虚拟制造中心,他们就是这样做的。这种做法,不但可以发挥社会上各种制造企业的技术优势,而且可以使产品为适应市场需求而快速更新换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进步很快,各行各业都形成了新的生产和技术优势。新的科技成果出来后,要注意充分运用有关企业和行业已经形成的制造能力,或者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加强,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不要每一项科技成果的投产,都再从头铺新的摊子。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设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加速形成产业化的进程,而且一旦需要生产新的产品时,也可以由现有企业通过改造迅速转产,不致造成资源的浪费。技术创新和实现产业化,重点要解决两头。一头要加强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一头要加强系统集成、总装、检测和行销服务。原材料、零部件以及中间的加工制造,应尽可能与现有的企业择优协作,不能再搞重复建设,再搞自成体系的“小而全”、“大而全”。也就是说,要搞“哑铃型”而不要搞“橄榄型”的结构。大家在这方面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进行探索,以形成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规律、效益高、反应灵活、充满活力、有利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合理体系。
  第五,积极推进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有效的保障与激励机制。首先要确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建设,努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要优化科技力量的布局和科技资源的配置,加强政府、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分工合作,使技术创新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积极鼓励和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改制成科技企业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大学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要加强军民科研体系之间的联系、结合与合作,既要加强军用先进技术向民用的转移,又要注重发挥民用科研在科技强军中的重要作用。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和扶持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办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使其真正成为培养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根据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经验,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是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的重要条件。要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投融资体制。认真贯彻落实绩效优先、按劳分配和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使广大科技人员的收入符合其劳动创造的价值和贡献。
  第六,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关键是人才。要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大批青年人才的迅速成长,是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希望所在。青年时代,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黄金时代。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些重大突破,往往是由年轻人搞出来的。要努力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勇于创新,大展宏图。培养人才的基础在教育。要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科研机构也要成为人才培养的基地,纳入国家高级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科研机构和大学要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学术氛围,鼓励探索和创新。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和发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风尚。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留学人员特别是留居海外的科技人才回来创办科技产业。要造就一大批精通科技的经营管理人才。积极鼓励群众性的技术发明与革新、技术推广活动。崇高的理想抱负、炽热的爱国热情、坚忍不拔的毅力,是创新成功的必备条件。在广大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中,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精神,使大批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科技人才茁壮成长。大力宣传科技人员勇于创新和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重奖在科技方面卓有成效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其目的就是要鼓励科技创新。
  三、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政治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把这次会议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制定“十五”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从指导思想、战略重点到政策措施,都要把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来充分考虑。各级党委和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时,需要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多方面情况进行准确把握,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做好科学论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学会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法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要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政策环境。切实加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认真做好广大科技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科技战线上的共产党员要带头勇于创新,乐于奉献。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推动科教兴国中的积极作用。各民主党派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都要发挥自身优势,在科教兴国、技术创新中多作贡献。
  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站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列,认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坚持运用科学技术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都非常关注科学技术,他们善于运用自然科学的发现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对促进社会变革的伟大意义。一九四○年,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讲话时曾经指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他要求广大干部都要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否则“就不算一个最好的革命者”。各级领导干部要胜任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职责,不仅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而且要坚持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及时掌握新科技革命以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努力成为新形势下领导经济和科技工作的内行。
  各级领导干部还要学会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观察分析问题,指导和开展工作。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实创新。我们不但要加强科技创新,而且要加强体制创新、政策创新、观念创新。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打破思想禁锢,打破习惯势力和传统偏见的束缚,勇于探索,勇于开拓。
  我们要坚持用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武装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一个社会如果愚昧迷信盛行,科技创新不仅难以产生,就是产生了也可能被忽视、被扼杀,难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作用。事实告诉我们,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科学与迷信、知识与愚昧的斗争并未停止。这些年来,确有一些地方愚昧迷信活动死灰复燃,一些人从事反科学、伪科学的活动,传播歪理邪说,蛊惑人心。而我们有些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竟然是非不分,也参与其中,甚至为之推波助澜。这个现象还不发人深省吗?这充分说明,我们的科技普及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必须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高举科学的旗帜,坚决反对迷信,反对反科学、伪科学的活动。凡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都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尚未被认识的客观事物,要鼓励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和探索。但是,未被科学证实的假说,不应在社会上推行,更不能成为决策的依据。要把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起来。
  中华民族历来是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精神,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继续发扬这个光荣的传统,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奋起直追,锐意创新,把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责任编辑:孟庆闯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