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进程。

  1.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宣传文化战线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对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特点,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述,作出了新的部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按照中央精神,二OO三年六月开始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经过两年多的探索,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面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奠定了工作基础。

  2.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改革的前提,必须冲破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增强改革的自觉性,这样才能有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体制机制创新是改革的重点,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统一起来,把健全宏观管理和搞活微观主体结合起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必须着眼于发展制定改革的政策措施,以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通过改革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重点突破是推进改革的基本方法,必须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健全政策法规、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解决主要矛盾,破解难点问题,推动改革全面展开。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开是改革的有效途径,必须充分考虑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复杂性,制定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4.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不相适应,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与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环境不相适应,与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趋势不相适应。实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5.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必须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强大动力。

  -

  三、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

  6.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保护民族瑰宝,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扩大对外交流,吸收和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弘扬时代精神,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8.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积极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主导权,不断扩大优秀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对外开放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观念上决不照抄照搬,发展模式上决不简单模仿,既要学习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又要抵御西方不良思想文化渗透,努力维护和保证国家文化安全。

  9。坚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鼓励多种形式的探索和试验。

  10.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充分考虑文化的产业属性,把两者统一到文化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努力为全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

  11.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根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制定不同政策。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12.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根据文化领域不同行业、单位的性质和特点,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坚持试点先行,从点到面,有组织有领导、分阶段分步骤地将改革逐步推开,引向深入。要确保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国家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相互配套、相互衔接。

  13.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政府文化管理和服务职能,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增强文化事业单位的活力,提高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文化领域的主导作用,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应用先进科技手段,推进内容创新,使原创性文化产品在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14.根据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的改革要求。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科技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重点新闻网站和时政类报刊,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重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实行事业体制,由国家重点扶持。其他艺术院团,一般出版单位和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等报刊社,以及新华书店、电影制片厂、影剧院、电视剧制作单位和文化经营中介机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行业组织所属事业编制的影视制作和销售单位,逐步转制为企业。

  15.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等各项政策,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继续开展文化对口支援活动,完善文化援助机制,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多方投入,合理布局,整合文化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加强文物保护,扶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必须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16.改进和完善国家扶持方式。坚持和完善有关文化领域的重点扶持政策和措施。要以项目投入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国家扶持的重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要保证完成国家确定的重大科研任务,面向社会,加强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提供对策建议。国家重点扶持的艺术院团,在确保基本投入的基础上,面向群众,开拓市场,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17.新闻媒体要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要坚持党管媒体,坚持党管干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确保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新闻媒体中的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网络部分,以及影视剧等节目制作与销售部门,可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进行市场运作,为主业服务。

  18.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推进人事、收人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不得相互混岗。事业单位要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收人分配管理办法,加强监管,合理调节收入分配。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促进各类人才有序流动。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经济核算。

  五、深化文化企业改革。

  19.规范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转制企业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合理界定产权归属,做好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等工作。确认出资人身份,明确出资人权利,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具备条件的,可实行资产授权经营。要确保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转制企业自工商登记之日起,实行企业财政、税收、社会保障、劳动人事制度,重视职工权益保障,在一定期限内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切实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妥善安排富余人员。

  20.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股份制改造,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符合上市条件的,经批准可申请上市。要完善文化企业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动国有文化资本向市场前景好、综合实力强、社会效益高的领域集中,充分发挥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转制为企业的出版社、报刊社、文化产品进口公司等,要坚持国有独资或国有绝对控股,实行特许经营或许可证管理。建立健全文化产品生产创新机制,鼓励和支持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原创性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在文化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快资本有效扩张,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1.加强对文化事业单位剥离企业的监管。主管单位和出资人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切实加强对剥离企业的经营方向、资产配置、重大决策、重要干部配备的管理和监督。剥离出来的企业作为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国有股份收益为出资人宣传主业和企业扩大再生产服务。

  22.着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文化交流体制和机制。实行政府推动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改革和重组现有对外文化交流机构,培育大型文化中介机构,形成一批经营文化产品的跨国公司。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事业单位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的方式,在境外兴办文化实体,合办报刊、频道、栏目和节目,合作演出和展览。

  六、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

  23.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解决国有文化资产结构失衡、效益不高、闲置浪费问题。科学规划和配置公益性文化事业资源、报刊及广播电视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对艺术院团、影视制作、电子音像制品生产、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等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通过合并、并购、重组、委托等方式处理各类不良资产。制定政策,促进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

  24.大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和建设一批出版、电子音像、影视和动漫制作、演艺、会展、文化产品分销等产业基地。运用市场机制,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联合、重组,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有条件的可组建多媒体文化企业集团。鼓励同一地区的媒体下属经营性公司之间互相参股。支持中小型文化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

  25.大力推进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保证国有文化资本在总量上占明显优势,质量上有显著提高,控制力上显著增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为非公有资本的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明确外资进入范围,完善管理办法,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26.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升级。用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积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延伸文化产业链。发展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数字出版、动漫和网络游戏等,建设大容量数字化文化资源库。加大对印刷业、电影制作放映业和演出业的技术改造。加快技术设备更新,统一技术标准,建设先进安全的现代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促进网络整合,更好地利用和发挥广电传输网络的功能。

  七、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27.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培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发挥大中城市中心市场和区域专业市场的主导和辐射作用。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经营活动,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

  28.完善现代流通体制。深化国有发行企业改革。打破按行政级次、行政区划分配文化产品的旧体制,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加快文化产品物流基地建设,实行新型代理配送制度。积极扶持农村连锁网点。建立书报刊、影视产品、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艺术品、演出剧目的现代市场营销系统。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图书发行网络。发展跨区域、数字及特色电影院线。

  29.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发展和完善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中介机构,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推行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制定行业规范,加强对文化中介机构的管理。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和改造,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和章程,履行市场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职责。

  30.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健全市场规则,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准人条件,严格市场主体资质审查,把好资质、产品、资金、人员、技术等准人关。构建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建立文化企业信用档案和文化市场信用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盗版、侵权等非法行为。整合现有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有关行政执法队伍,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在公安、工商等部门配合下,实行统一执法。

  八、健全宏观管理体制。

  31.加强和改进文化领域宏观管理。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预报、引导、奖惩、调节、责任、监督、保障、应对等机制。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要求,抓紧制定《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法》,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督管理。制定和实施对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估、监测、考核办法,提高监督约束能力。加强属地管理,明确职能,各负其责。

  32.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推进依法行政,改进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实现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管理转变。完善行政许可,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减少和规范文化行政审批事项。推行政务公开,规范程序,减少环节,增强透明度,提高公信力。按照已确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和指标体系,做好统计发布工作。

  33.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文化立法,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文化政策逐步上升为法律法规。加快制定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继续执行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激励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的有关政策规定,适用于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的地区和单位。各地可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相关政策。

  九、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

  34.切实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既要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看到文化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把文化体制改革纳人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调查研究、统筹协调、具体指导,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顺利实施。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党委领导下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文化体制改革。党委宣传部门负责协调指导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工作。

  35.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着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培养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36.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政治性、政策性很强。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细致稳妥、有序推进。要把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结合起来,把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结合起来,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支持和参与改革。要完善配套政策,使文化体制改革与劳动、人事、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相衔接。认真总结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及时加以推广。重大问题及时请示报告,重大改革措施和政策调整按规定报批。

  * 此件收入本书时略有删节。

  来源:中央文献研究室
责任编辑:孟庆闯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