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业基础脆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改变,农民生活还不富裕,农村社会事业还很落后,城乡差距还在继续拉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真个现代化进程中最为艰巨的任务。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要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放到重要位置,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促进农村加快发展。这要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历史过程。农村落后是历史形成的,彻底改变农村面貌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全国有六十多万个行政村,三百多万个自然村,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状况差别很大,改变农村面貌决不是朝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设新农村的过程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过程,需要经过几十年、有些地方甚至需要上百年的艰苦努力。必须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积极推动,又不能急于求成。各级干部要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建设新农村五句话二十个字的要求,经济是基础。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特别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近两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长,但粮食稳定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尚未建立。要切实保护好耕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要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推动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使农村整体面貌有一个大的改变。

  改变农村面貌需要进行村庄建设和环境治理,但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就是村庄建设。如果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村庄建设就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就不可能持久地搞下去。如果农村改革不深化,农民缺乏积极性,村庄建设就不可能有内在的动力。如果社会事业不发展,农民享受不到基本的公共服务,村庄建设就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需要。村庄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村庄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上。要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小区建设模式,防止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防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也要防止违背群众意愿随意并村。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

  党的政策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石,是农民利益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有如巨大的变化,近年来农村有这样好的形势,根本原因在于政策对头,在于各地贯彻中央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以落实党的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一是要长期稳定和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二是要在巩固税费改革成果的基上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搞好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同时,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体系,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三是要把中央近年来出台的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包括对种粮食农民的补贴政策、对粮食主产区和财政困难县的扶持政策、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支持政策,以及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政策等。这些政策措施都是建设新农村最直接、最管用的,也是农民最关心、最欢迎的,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务必要落实好并不断完善,充分发挥政策的效力。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行城乡统筹,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现在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加强农业、加快农村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这就要实行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功夫。为此,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首先,政府投入要向农村倾斜。“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都要有明显增加。今年,要做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高于上年。今后,要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同时要加强资金整合,提高投资效益。还要增加信贷资金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建立县域内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机制。其次,城市要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村发展。各大中城市要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推进城市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第三,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产业经营,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兴办农村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努力营造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要全面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的关系。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化的两个重要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的大趋势。推进城镇化,可以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村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一定水平,仍然会有大量人口继续在农村生活。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必须把农村建设好,使在农村的几亿人口也能过上富裕、文明的生活。我们推进的城镇化,是能够带动农村发展的城镇化;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城镇化过程中的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地建设的过程,应当是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过程,是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过程,是农民更多地参与经济建设、分享发展成果的过程,是城乡文化相互融合、共同繁荣的过程,最终形成城镇和农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这两个尊重是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也是我们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基本原则,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仍要遵循。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出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必须符合当地实际,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强求一律搞“样板工程”。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承受能力,不能盲目攀比,不能不切实际地下指标、赶进度,搞层层验收和达标升级,更不能通过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要注重实效,把好事办好,给农民带来看得见的实惠,不能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要注意帮助落后村、贫困村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二是要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要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但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事业,单靠政府投资是不够的,还必须激发广大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我国农民是有首创精神的。土地承包、乡镇企业、小城镇、农业产业化、村民自治等,这些重大改革都是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必须依靠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引导广大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自己的家园。要组织和引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建设投工投劳,项目决策要经农民民主讨论,实施过程和结果要接受农民监督。要教育干部群众学会运用“一事一议”这种民主决策机制,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按民主决策程序办事。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要完善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使农民成为建设新农村、管理新农村的主人。只要把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益真正落到实处,新农村建设就能得到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

  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

  要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通盘考虑城镇建设和农村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制定农村发展规划,要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衔接。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真抓实干。要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搞好全国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开局。当前,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把解决农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着力点,特别要突出抓好两个方面。

  一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村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重视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逐步改善村容村貌。中央和地方要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支持。

  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农村教育事关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长远发展。从今年开始,我们要用两年的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进一步实施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取消农业税以后,要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农民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从今年起,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提高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要组织城市医生到农村开展医疗服务,建立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农村的机制。启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加强乡镇卫生院改造和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十一五”期间,要使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改善。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要通过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明确思想,抓好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来,统一到这次研讨班的精神上来。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和作风,真正重视农村,支持农业,关心农民。要经常深入农村,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具体措施,帮助基层和农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迈出重要步伐。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

  * 这是温家宝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会上讲话的主要部分。

  来源:中央文献研究室
责任编辑:孟庆闯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