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若干问题(节选)

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若干问题(节选)


  二  
  (5)繁荣文艺必须注意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尽管随着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交往的增加,文化的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会越来越频繁;但从总体上来说,一个国家的文化,仍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当我们提出繁荣文艺的时候,应该同时提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近几年来,在我国文化战线上,围绕着民族文化问题的论争,实质上包含着重大的思想政治斗争。全盘否定民族文化,宣扬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是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所主张的“全盘西化论”的一部分。在当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弘扬民族文化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化的兴衰,而且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西方垄断资产阶级和平演变的攻势,弘扬民族文化是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顶住一切外来压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弘扬民族文化又是沟通海峡两岸的桥梁,是加深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相互理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力量。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文化艺术离不开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而各民族人民语言不同,历史发展不同,地理环境各异,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态有别,所以,文化艺术总是有一个民族形式、民族风格的问题。相对来说,文化艺术的民族保守性是比较强的,许多古典的东西,甚至可以保持几百年、几千年,后人还是继承它、喜欢它。这是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一个带规律性的共同现象。提起俄罗斯民族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普希金的诗歌和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提起日尔曼民族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歌德、海涅的诗歌、剧作和贝多芬的音乐;提起意大利民族文化,人们就会想到但丁的《神曲》和达·芬奇的绘画。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是民族生活、劳动、斗争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的创造,是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又是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它构成了维系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是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要实现文艺的繁荣,必须注重研究和继承民族文化的特点、风格及其优秀遗产。在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在急剧的现代化过程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必然会有许多新的变化,但是决不能忽视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研究。丢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自身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损失。
  (6)大力弘扬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博大的有机整体,既包括汉民族的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既包括悠久的古代文化,也包括近代和现代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我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很早就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许多重要的农作物都是中华的先民最早从野生植物培育而成的,在公元六世纪就有了完整的农耕理论著述。在春秋时期就炼出了生铁,早于欧洲很多年。我们的祖先有举世闻名的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并且是第一个将指南针用于航海的国家。在观天测地方面,我们的祖先也创造过奇迹。我国至今还保留着世界上最早最丰富的古代天象记录资料,在春秋时期就发现并记录了后来以哈雷命名的彗星,早在战国时期就编制出了恒星表。在公元一三二年我国就发明了地震仪,开始了人类使用仪器观测地震的历史。我们的祖先不仅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而且在文化思想领域也有许多成就居于世界前列。早在周朝,我国便产生了文学巨著《诗经》。中国的戏曲艺术也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歌舞发展起来的戏曲──元杂剧是中国古典戏曲的高峰。著名的剧作家关汉卿活动的时代比世界著名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要早三百年。
  二是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容极其丰富,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史学、教育、哲学、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理论、思想,还包括科技成就、文艺创作、文物古迹和民风民俗等等。在上述许多领域,我们的祖先都曾分别达到过当时世界水平的巅峰。我国的文学艺术,就其作品的丰富、成就的辉煌和名家的众多来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以诗歌为例,继《诗经》、《楚辞》之后,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递相继承又各有创新。就小说而论,《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聊斋志异》等文学巨著更是闻名世界。我国古代的美术,不仅有《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这样的杰作和诸多画派名家留下的大量艺术珍品,还有敦煌、麦积山、云冈、龙门四大石窟和秦陵兵马俑这样堪称世界奇观的地上地下的绘画雕塑宝藏。我国古代的学术,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经过千百年的繁衍和发展,有些已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其中尽管有封建性的糟粕,但也有不少值得吸取的精华。
  三是影响深远。我们的民族文化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起了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有着超越时代的深远影响。而刻苦耐劳,酷爱自由,不畏强暴,英勇奋斗,从不屈服于外来压迫的民族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民族屡经曲折磨难,甚至几临倾覆厄运,却一次再一次地衰而复兴,蹶而复振,转危为安,巍然屹立。在当今世界上,凡是炎黄子孙,不管走到什么地方,只要他良知未泯,都不能不为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而感到骄傲。
  中华民族文化对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自不待言,若干领域的学术思想成就也丰富了世界思想文化宝库。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教育思想、军事理论等,在当今的世界上仍然具有不衰的魅力。
  总之,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极其丰厚、极其珍贵的文化宝藏。我们要为后代留下点什么?这的确是个严肃的问题。我们应该珍惜、保护和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否则,不仅愧对我们的伟大祖先,也愧对我们的后世子孙。
  (7)批判对待民族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在对待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问题上,“五四”以来就存在着不同的态度和主张。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批判地继承,这是唯一正确的主张。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对这种正确主张作了透彻的阐述。他多次强调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明确指出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同时,他又指出,对待历史遗产,要给以批判的总结,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毛泽东同志对我国的民族文化有极深的造诣,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加以灵活地运用。他的讲演和论著对祖国语言、历史典故、诗词语汇的运用自如和赋予新意,是众所周知的。
  对待民族文化的错误态度,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毫无批判地兼收并蓄,食古不化;另一种是全面否定民族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鼓吹“全盘西化”。“五四”之后,就有所谓“充分西化”、“一心一意的西化”的主张。在三十年代的中西文化大讨论中,有人更明确提出中国的出路就是从文化到经济到政治都要“全盘西化”。这种主张是对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的贬低和否定,当时就遭到有力的批驳。毛泽东同志早在一九四○年就明确指出“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宣告了这种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论”的破产。
  最近几年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鼓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方励之、刘晓波和《河殇》的作者等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头面人物,把中华民族的文化说成“已经夭亡了”,“孕育不了新的文化”,是只能走向“自杀”的“黄土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只有“愚昧和落后”,主张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这些诋毁民族文化、歪曲民族历史的所谓“文化主张”,是与他们在经济上要照搬西方的私有制、在政治上要照搬西方的多党制的主张相一致的,是为他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目的服务的。一些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所谓“文化精英”,在去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成了“动乱精英”。在反革命暴乱破产后,他们中的一些人叛国出逃,从民族虚无主义走向了卖国主义。这个事实,最清楚不过地说明,鼓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是个文化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不仅是个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个对待现实的态度问题。这种思潮在政治上、思想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对此不可低估。一个时期以来,在一些人心目中,似乎中国什么都不行,一切都是外国的好,言必称西洋,张口骂祖宗,崇洋媚外、丧失国格人格的丑恶现象时有发生。深入批判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不但关系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而且关系到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我们民族尊严,关系到引导人们坚持什么方向乃至于中国走什么道路的大问题。
  (8)重视和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是指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大国家的锐利武器。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我们共产党人,一切奋斗的目标,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同样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但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而且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
  一定的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我们讨论中国文化问题,不能忘记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即我们的民族形式与社会主义内容相结合的新文化,就其本质和主体上说,它应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表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生活和时代风貌,揭示现实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应该是体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的。这种新文化必然是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为根据的,反转过来又给予政治、经济以伟大的影响和作用。如果不能建成这种新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就不可能真正完成。
  列宁说过:“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认为是这样,那完全是胡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的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现实是历史的发展,是历史长河的一定阶段。现代文明无一不是在已有的物质和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一定要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深入地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自“五四”以来,我们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新文化运动即新民主主义的文化革命运动是卓有成就的。新中国成立四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特别是在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以后,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又有重要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非常艰巨、非常复杂而又非解决不可的任务。究竟怎样实现民族形式与社会主义内容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新文化各门学科和各个领域的内容、构架、体系、发展趋势及其相互关系究竟应当是怎样的,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实践和探索的重大课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团结奋斗,经过一代和几代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就一定能够发扬光大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建立起无愧于先人和当今时代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三
  (9)积极借鉴一切对我有用的外来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绝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尤其是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排斥外来文化,在文化上把自己封闭起来,只会延缓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积极地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中一切对我有用的东西,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我国历史上,汉、唐时代既是吸收外来文化最为积极最有气魄的时代,同时也是民族主体意识高扬、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五四”以来,以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为代表的革命作家和进步作家,都最善于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又都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吸收外来文化的气魄应该更大一点,更要有世界眼光。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不管是第三世界的还是发达国家的,不管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现代的,凡是人类创造的积极的精神财富,凡属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凡属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优秀艺术表现形式,我们都要积极地了解、介绍、学习、借鉴。
  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目的不是用它来取代本民族的文化,而是为了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因此,借鉴外来文化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实践,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要根据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需要加以检验和考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分析、鉴别、选择和改造,做到“洋为中用”。把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弘扬起来,使我们的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基础,才会增强我们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对外开放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我们在研究和吸收外来文化方面有了很大的拓展。中外文化交流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内容之广、信息传递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就使人们特别是文化工作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活跃了思想,使我国文艺的内容、题材、样式、表现技巧和创作方法更加丰富多样,对我国文化设施和艺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几年来,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混乱现象。在翻译、出版、评介外来文化艺术作品和进口音像制品方面,不加选择、粗制滥造、盲目吹捧的作法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存在着,更严重的是有些人利用开放之机,极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政治观,鼓吹腐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助长了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清理和改变。
  伟大的中华民族应该而且可以对世界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要做到这一点,只能靠努力创造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点,已经为无数的事实所证明。
  (10)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并不是要搞复古主义。历史文化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同任何事物一样,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具有两重性。建立在小农生产基础上的封建文化的狭隘性和保守性,诸如鄙视劳动、宗法观念、家长作风、因循守旧、封建迷信、男尊女卑等等,曾经是导致我国社会长期停滞的思想根源之一。因此,对历史文化遗产绝不应不分良莠,兼收并蓄,而应当批判地继承,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是为了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
  对待民族文化遗产,必须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就其所处的历史条件去分析它进步与否,而不能用今天的标准苛求历史和前人。苛求势必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四人帮”把民族文化遗产一概斥之为“四旧”,横加扫荡,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这种沉痛的历史教训是应当永远牢牢记取的。
  还应当看到,文化遗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的许多方面并不是为某一个阶级、某一个时代所独有的,也不只是为某一个阶级、某一个时代所利用的。我们既要看到文化遗产的阶级性、时代性,又要重视它的继承性和借鉴性。我们的先辈在治理国家、修养品德、成就事业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他们提出的许多警句格言,至今仍然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其中有些东西一旦赋予新意,便可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
  对于前人已经创造的民族文化成果,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以新的思想和新的艺术手段,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加工,进行新的研究和阐述,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这是我们应尽的历史责任。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举几个小例子,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从戏剧的改稿,到电影的拍摄,到交响诗的创作,成就是公认的,国际上也有影响。再如《玉堂春》,是一出群众喜爱的戏,如果把前面嫖院一段去掉,只剩下起解和会审,就会好得多。还有的戏文唱词,稍改动几个字,也会更加确切、增色。当然,这种加工、整理要采取很谨慎的态度,不能损害、减弱原有的艺术成就。但是,我们的历史责任还不仅仅在于对前人已经创造的东西进行整理、加工和研究。更重要地是要利用民族传统文化的种种艺术形式和艺术经验,去反映新的生活,表现新的思想,创作有民族形式和社会主义内容的新作品。而作品内容的创新,又必然要求艺术形式的创新。这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的更重要的含义和任务。“五四”以来新文艺创作的主流,就是这样做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更是大大提高了这样做的自觉性。
  总之,只有继承前人的优秀文化成果,又反映新的历史要求,进行新的创造,今人才能放出自己的光彩。超越前人才能无愧于前人,才能增添新的东西遗留给后人。这是历史进步的规律,是文化发展的规律。
  (11)着力讴歌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
  我们提倡弘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并不是不要注意反映现实生活,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我们的文艺必须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满腔热情地歌颂一切社会主义的美好事物,激励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去。不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丝毫不意味着文艺可以偏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对我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对我国人民在建国四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年来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对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总趋势,我们都应当充分发挥文艺的多种功能加以表现和歌颂。而这种社会主义的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只有通过为当代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加以表现,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真正成为人民的文艺。
  在文艺创作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方面,不是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是写得还不够。现实生活中有着无比丰富的题材、主题在等待作家、艺术家们去反映去表现,一切有志气的作家、艺术家在这里都可以充分施展自已的创造才能。我们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到社会实践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劳动和创造,欢乐和苦恼,从火热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用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去真实而深刻地再现社会主义新人的内心世界及其英雄业绩,创作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表现新时期创业者的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我们已经有许多文艺工作者这样做了,希望有更多的文艺工作者也这样做。
  (12)必须面向人民大众。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他们需要通过文艺来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获得美的享受。因此,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既是文艺的方向,也是文艺的目的。对于健康的作品来说,看的人越多,它的社会效益就越大。而要真正做到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就必须具有民族形式、民族风格。很难设想,缺乏民族特色的作品会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会具有长久的魅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当下功夫研究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和欣赏习惯,大力创作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我国有十一亿人口,绝大多数在农村,面向人民大众,要特别注意面向农村。对于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所需要、所喜闻乐见的,包括海峡两岸骨肉同胞和海外侨胞所需要、所喜闻乐见的,我们都有责任积极地加以挖掘、整理、加工、创作、表演和传播。
  民族的文艺,是最易于普及的文艺,因而也是大众的文艺。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文艺的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是不可分割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有着天然的联系。要重视并组织好群众性的自娱自乐文化活动,因为群众既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又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动力。他们自编自演、自拉自唱,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既活跃了文化生活,配合了生产和工作,又能产生出很多好作品,培养出很多艺术人才,既推动了民族文化的普及,又为民族文化的提高提供了土壤。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的需求,也一定会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对民族文化的鉴赏水平提高了,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民族文化向前发展。好比懂戏的人多了,唱戏的就难唱了,非得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不可。我们相信,随着弘扬民族文化活动的普及和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必将为我们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增添新的光彩,必将有许许多多新的创造。
  (13)全面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双百”方针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方针。文艺创作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创造性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工作者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才能。每个文艺工作者的个人认识、修养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局限,其作品也总有一个提高的过程,既不可能丝毫不出差错,也不可能一下子臻于完美。特别是对中青年文艺工作者更应当允许他们有这样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努力为文艺工作者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团结、奋进的环境。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和贯彻了“双百”方针,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就繁荣兴旺,生气勃勃;什么时候放弃或背离了“双百”方针,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就枯萎凋零,冷冷清清。十年动乱中,“十亿人民八个戏”的历史教训,必须引以为戒。
  坚持“双百”方针,既是繁荣文艺的需要,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客观需要。这几年来一些外来文化形式,如芭蕾舞、交响乐和迪斯科等,已被许多人所喜爱,应当继续给予鼓励和扶持,使之更加健康蓬勃地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万紫千红、丰富多彩的,是融众多民族文化于一炉、汇各家精粹于一体的百花园。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优势。我们要重视这个特点,发扬这个优势,放手开展创作竞赛和学术争鸣,使各兄弟民族的文化艺术在社会主义的大花园中奇葩竞放,争辉斗艳,各显风采。
  实践证明,坚持“双百”方针,重要的是把握住以下几条:第一,要开展同志式的讨论和竞赛。在政治上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各种风格、各个流派、各种观点,都允许存在,允许自由竞赛和自由讨论,允许批评也允许反批评,不打棍子,不扣帽子。要勇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这应当成为文艺工作的正常秩序。第二,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一切文艺作品的优劣要经过实践检验,由人民群众来评判是非,裁定高下,不能由少数人凭个人好恶和需要说了算。第三,要把握好“二为”和“双百”的辩证关系。“二为”是我国文艺发展的总目标和方向,“双百”是实现“二为”的必由之路。二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不能离开“双百”谈“二为”,也不能离开“二为”谈“双百”。第四,要尊重文艺的特点和规律。领导者应和文艺工作者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防止简单粗暴地对待文艺家的艺术创造。
  (14)民族文化要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文化的发展历来与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现代科学技术必然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为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以电影、电视为例,这是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起来后新兴的艺术样式,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修复,古籍的珍藏、复制,古代文物的发掘、保存,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今后,我们必须根据需要和可能,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各种现代科技手段运用起来,特别是在舞台设计、剧场建筑和演出设施上,逐步采用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现代音响技术、现代建筑材料等科技成果,以丰富和提高民族艺术的表现能力。
  民族文化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既要积极,又要谨慎。吸收现代科技手段,是为了更好地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特色,而不是削弱它、冲淡它、破坏它。要使二者科学地结合起来,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欢迎。比如京剧就是姓“京”,不管运用什么现代科技手段,都必须以不破坏它的艺术特色为准绳。如果周仓拿着盒子炮、关公拿着报话机,岂不叫人笑掉大牙。
  现代科技运用于民族文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很多方面,既有资金问题,又有技术问题,既有文化部门的问题,也有非文化部门的问题。文化部门和文化工作者要不断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和信息,科技部门和其他有关方面也应根据文化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创造各种条件,帮助文化部门使用最新科技成果,使民族文化放出新的光彩。
    * 这是李瑞环同志在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情况交流座谈会上讲话的第二、三部分。
责任编辑:孟庆闯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