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振兴的一个战略问题

经济振兴的一个战略问题


同志们!
  你们做了很好的工作。党和政府感谢你们,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现在,我想就四个同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工作都有密切关系的问题,讲一些意见,和同志们一起研究。
  一九八○年,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是七千一百亿元。到二○○○年,要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翻两番,达到二万八千亿元左右。这是全国经济战线、科技战线和其他各条战线共同的战略目标。我们财力物力的条件如何,能不能保证实现这个目标?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从资金、能源、材料的条件来说,大体上是这么一个概念,叫做又不具备、又具备。因为按照我们现在已经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来计算,资金、能源、材料都严重不足;但是,如果我们国民经济各部门都能够在二十年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地转到新技术的基础上来,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都提高到全新的水平,那末,我们的资金条件、能源条件、材料条件,是可以保证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的。
  一九八○年,我们生产的各种能源,折合成标准煤,相当于六亿三千万吨。七千多亿元的总产值,就是靠这六亿多吨燃料和动力来实现的。到本世纪末,能源供应量大体上可以翻一番。能源翻一番,能不能保证总产值翻两番?又不能、又能。如果继续停留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按照我们现在总产值和能源之间的比例关系,那就只能使总产值翻一番。但是,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把总产值和能源的比例关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情况就不同了。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水平来看,即使在发展中国家里面,我们也是落在后边的,更不用说同发达国家相比了。日本现在每年消耗的能源同我们差不多,大体上也相当于六亿吨标准煤;他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却大体上相当于我们的三、四倍。当然,这里也存在着不可比的因素,如能源结构不同,产品结构不同,但差距如此之大,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技术水平比我们高。到本世纪末,我们还达不到那样的水平,但是,我们应当力争达到能用十二亿吨标准煤来实现二万八千亿元总产值的水平。要达到这种新的水平,光靠少数企业、一个行业或几个行业提高技术水平是不行的;全国各行各业所使用的耗能高的设备,都必须更新换代;这还不够,各行各业还应该进行一系列的重大的技术改造,改变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这样,才能把能耗大幅度地降下来。冶金部的同志作了一些研究,初步设想,通过采用新技术和改革产品结构,使我国的冶金工业在不大量增加能源消耗的前提下,做到产量翻一番,经济效益超过一番。所以,能源不足的部分,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来补足。过去每年开计划会议,大家都向能源部门伸手,向计划部门伸手,要能源,争能源。我看,今后肯定要出现一个新情况:各行各业都来向科学技术伸手,向在座的和全国的科技工作人员伸手,向你们要开发能源和节约能源的先进技术。同志们要有这个精神准备。材料方面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水泥,木材,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各种各样的新材料,代用材料,都得向科学技术要。生产材料的部门会向你们伸手,要你们提供生产更多更好材料的先进技术,使一吨材料能顶几吨用。使用材料的部门也会向你们伸手,要你们提供降低材料消耗的设计、工艺、设备、产品等等。所以,要解决能源和材料不足,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资金问题现在非常紧张。这种紧张情况,还要延续相当一段时间。我们底子薄,就是那么一点钱,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必须统筹兼顾,量力而行。问题是我们现在经济效益太低。拿基本建设来说,一元钱的基建投资,只能形成七八角钱的固定资产;而在国营工业企业中,一元钱的固定资产,只能实现产值九角六分。如果停留在现在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上,产值翻两番,投资就得翻两番。何况二十年后,现有的固定资产将消耗得差不多了。而且,有了固定资产,并不能进入生产过程,还必须投入流动资金。而我们现在国营工业企业占用的流动资金,已相当于固定资产的四分之一以上。这样计算下来,二十年内得筹集多少资金!现在我们的财政收入,一年也不过一千亿元多一点。当然,在二十年过程中,我们国家的财源是会逐步地增长起来的。但是,总有一个限度。如果硬要拚命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势必压缩消费基金,重新引起比例失调,搞得紧张不堪,造成经济活动紊乱。出路在什么地方呢?出路在于改善经营管理和采用先进技术。经营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我们当前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改善经营管理,可以很快见效,把巨大的潜力挖掘出来。今天我主要是讲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技术进步也可以生财。重大的技术进步,往往可以为国家生大财。国务院最近组织专家论证,如何用好一亿吨石油。专家小组的初步结论是:必须提高炼油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的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水平,抓好这一条,每年可以增加上百亿元的收入。首都钢铁公司是办得很好的一个企业,各方面的工作都很出色。他们在发动全体职工深入讨论以后,决定在三年内进行十二项重大的技术改造,改造所需的钱,由内部积累和技术改造所得的效益来解决,不向国家伸手。不仅如此,他们除了上缴税金以外,还准备在三年内向国家上缴利润十亿五千万元,相当于首钢现有的全部固定资产总值。湖北省襄樊市,在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一年的三年内,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工业总产值已经翻了一番,上缴给国家的利税翻了一番多。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技术进步在提高经济效益上可以发挥多么巨大的作用!我们的资金状况,如果按照现有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要保证总产值翻两番,存在着相当大的一个差额,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解决。
  这就是财力物力条件又不具备又具备的情况:躺在老的技术基础上,翻两番的财力物力条件就不具备;力争转上先进的技术基础,就可以更好地运用已有的财力物力,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翻两番就具备条件。为什么不沿用现在的技术经济指标把战略目标定在条件完全具备的水平上呢?如果那样,叫做原地踏步,“好处”是轻松,但是,不能前进,现代化实现不了。
  从上面讲的情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老技术、老设备、老材料、老工艺、老产品的基础上,按照现在已经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翻两番是办不到的。但是,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基础上,翻两番是办得到的。不靠科学技术进步,这个目标就有落空的危险。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这个目标就有实现的把握。十二大的文件说,要“力争”翻两番。我们的“力争”,首先在于力争科学技术进步。
  因此,工业,农业,各行各业,老厂,新厂,都要抓住技术进步这个环节,把生产转到新的先进的技术基础上来。我们常说,今后搞经济建设,不能走老路,要走新路,不能把宝押在外延扩大上,主要应当靠内涵。当然,我们今后仍要有计划地建设新的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工厂,但是,中国这么大,光靠建设少数现代化的新厂是实现不了现代化的。这一点很重要,一定要搞清楚。老厂必须进行技术改造。它们是汪洋大海。如果汪洋大海的面貌不改变,老是处在落后状态,整个技术经济指标就无法达到先进的水平。新厂,不仅在建厂时要用先进的技术武装起来,建成以后,还要继续不断地采用更先进的技术。现在技术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再先进的技术,过不了几年,就落后了。技术不进步,故步自封,是没有前途的,是一定要淘汰的。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我们国民经济各部门,都要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来。办好这件大事,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经济振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这一点,应该作为今后经济建设的一条基本的指导思想肯定下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旦应用于生产实践,就是强大的活跃的社会生产力。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条基本原理。这个道理,小平同志讲过多次。最近在党的十二大上,耀邦同志再一次着重讲了科学技术问题。我们应该把这些思想体现到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去。真要搞现代化,就要真正依靠科学技术进步。部长,省长,市长,县长,厂长,领导经济工作,都要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技术。领导干部如何依靠科学技术?主要是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可不可以暂且概括成四句话:一是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二是给科技战线出题目;三是为科技工作创造条件;四是为科研成果运用到生产中去开辟道路。其中有许多事情,对我们许多同志来说,是比较生疏的。但是,既然要翻两番,既然要搞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要学会如何做好这些生疏的、艰苦的、意义重大的工作,而且一定要学得很认真,做得很扎实。今后,一切财政经济领导部门,包括财政、金融、商业部门,都要吸收有科学技术知识,热心支持科学技术进步的同志参加领导。否则,思路打不开,政策不能很好贯彻。现在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时候了,不能再晚了。
  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经济建设中的一个指导思想问题:搞现代化,振兴经济,翻两番,一定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第二个问题,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问题。
  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怎么办?科学技术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科技工作者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特别是要投身到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来。科研工作领域很广,课题很多,第一位的,是要研究经济建设中有重大经济效益的关键性的科学技术课题。科技工作者应当在各个方面作出贡献,最重要的,是要在推动生产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方面,作出贡献。
  这些本来都是老话。去年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科技发展方针,讲的也是这个意思。那末现在为什么又要旧话重提?一是因为这是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希望,翻两番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大家对科学技术工作者寄以厚望。二是因为我们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发展不平衡,有些难度很大的理论课题和尖端技术,我们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量大面广的生产技术却相当落后。必须围绕着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围绕着消化吸收和应用推广先进的科技成果,把开发研究、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力量组织起来,急起直追。三是因为我们国家科技人员少,科研经费少,浪费不得。必须分别轻重缓急,把十分宝贵的人力财力物力,用到刀刃上去,不能分散力量。四是因为现在强调提出了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因此,必须同时强调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你依靠我,我面向你,水乳交融,通力合作,就可以更好地完成共同的战略目标。尽管是老话,根据上面四条实际的理由,很有必要重新说一说。
  面向经济建设,会不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我看,不仅不会影响,而且会促进科技繁荣。科学技术所以是生产力,就是因为它可以应用到生产中去,发挥实际的作用。科技现代化所以是关键,就是因为它可以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难题。面向经济建设,正是为了使它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我们应当加强应用科学的研究,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课题,本来就是为生产服务的。基础研究的许多课题,也是可以间接地为生产服务的。因此,能够直接或间接应用到生产中去的课题,是绝大多数。面向经济建设,可以使科学技术中这些最急需的领域首先兴旺发达起来。当然,在基础研究方面,也确有一些课题,现在还无法在生产中应用。对于特别擅长于研究这类课题的同志,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劳动,请他们继续安心研究下去,但是,至少在当前一段时间内,恐怕就不可能投入更多的力量去做这方面的工作了。考察一下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凡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也总是比较发达。为什么?因为它们有经济实力,有钱办学校,有钱办科技,科研设备好,搞科研的人也多。经济是基础。经济上不去,科技也不可能上去。我们的国家,在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以后,经济实力比较雄厚了,就好办多了,那个时候,我们投入基础研究的力量也可以比现在多一些。但现在不行,因为受客观条件限制,科技人员太少,必须组织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到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去。这样做,国家可以富得快一些,既可以保证实现翻两番这个最重要的任务,又可以使急需发展的科技领域首先发展起来,也可以为我国未来科技事业的全面繁荣,创造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
  所以,我认为,明确地提出科学技术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这样一个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必要的,有利于发展国民经济,有利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
  如果同志们同意这些意见,我就想进一步讲一讲,怎样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来组织科学技术工作。
  我认为起码要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来确定科研的任务、课题。第二件事,按照这个指导思想,调整科研体制和科研力量。第三件事,按照这个指导思想,完善对科技人员的考核制度和奖励政策。这三件事,都很重要,都要做。我今天主要是出题目。文章谁来做?由科委会同各有关部门来做。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又走群众路线,集思广益,是可以做出三篇好文章来的。今天我也讲一些初步的意见。先谈谈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第一件事放到后面再说。
  现在的科研体制,不能适应于面向经济建设的要求。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科技难题,不能很快地反映到科研单位中来。科研单位的成果,生产单位也不大了解。各个方面的科研力量之间,组织得不够严密,不够协调。有些完全相同的课题,几十个单位都在搞,在低水平上重复劳动;有些很有经济效益的课题,却无人问津。部门之间,壁垒森严,听说还有一些互相拆台互相封锁的事,这就很不好了,除了体制问题以外,恐怕同不健康的思想作风也有关系。科技力量的分布也不合理,有些单位人多事少,而有些单位,特别是第一线的科技力量,又过于薄弱。某些科研单位内部,人员结构不成比例。有些单位,名为科研所,其实并没有多少科技人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但是,长期拖下去不好,对工作不利。我看,科研体制,要通盘规划,分步骤解决。牵动面大的,要慎重从事,务必不要打乱重大课题的研究;调整后大有利于工作的,就要抓紧解决。可以考虑,首先抓这样几条:第一条,抓紧建立一些行业技术开发中心,数量不要多,但要办好,让它们真正起作用。任务要明确,就是要集中力量搞本行业的技术改造、技术进步规划,搞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成为名副其实的为社会服务的生产技术开发中心。不一定都设在北京。人员既要精干,又要配套,可以以各产业部门或大型企业已有的科研机构为基础,调整充实。如果现有力量确实不足,其他方面的科研机构就应当抽调优秀的科技人员大力支援。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具体条件,通过招考、推荐等各种办法,逐个审查,合格的就收。原单位人浮于事的,用非所学的,应当放行,不得留难。这些中心办起来以后,要面向本行业,特别是广大的中小企业,为它们服务。有的中心可以由一个部门组织;有的中心则应该打破部门界线,跨部门组织,但可以以某一个部门为主。第二条,大的专业公司和骨干企业,特别是已经确定要进行重点技术改造的大型骨干企业,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后,也可以仿照上述办法,建立或加强本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心。它们主要为本企业服务,也可以适当地为其他企业担负一些科研任务。这种中心,数量也不要多,先试点,办好一批,再办一批。第三条,不打乱原建制,不改变隶属关系,分别情况,用“科研、设计、生产、服务一条龙”、“科研、设计、生产联合体”、农业现代化综合试验基地、科研合同制、技术咨询服务、兼职等多种形式,鼓励科研单位和生产单位挂钩。科学院、高等学校以及其他科研力量比较雄厚的科研单位,都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科技人员,支援那些科技力量薄弱的企业,帮助他们工作,编制不动。我们许多科技人员,早就有此要求,渴望为经济建设多出点力,苦于渠道不通,“服务无门”。我认为,应当为他们把“门”打开,使有作为有抱负的科技人员,都能够畅通无阻地投身到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贡献才智,施展身手。
  至于奖励制度,发明者应当受奖励,这一条已经用条例的形式肯定下来了。优秀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创造者应当受奖励,这一点也已经用条例的形式肯定下来了。今天受奖的同志,就是根据这两个条例评选出来的。你们的工作非常出色,丰富了知识的宝库,创造了物质的财富。许多同志还创造了很大的物质财富。今天受奖的发明中,年经济效益在一千万元以上的有十三项,其中在一亿元以上的有六项。一项发明,推广以后,一年就能取得这样的效益,这是多么大的贡献!而且,你们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这对正在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全国人民是莫大的鼓舞。我还想指出一点,就是现在对科技人员的奖励政策和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因为在广大的科技工作人员中,以及在工人、农民和管理人员中,有许许多多的同志,他们虽然没有发明、发现,但是,他们在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推广应用已有科技成果的工作中,在栽培、养殖、勘探、设计、施工、制造、技术管理、质量检验、标准化研究、计量、测试、劳动保护、医疗卫生、环境建设、物资储藏、交通运输、科技情报等各种工作岗位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也为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作出了重大的甚至杰出的贡献。今天请了一百多位这样的同志列席大会。我们也要向全国千千万万这样的同志致敬,向他们表示感谢!应该为他们制定技术进步奖励条例,按照他们对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贡献,有的由企业奖励,有的则应由地区或部门奖励,直至由国家给以奖励。奖励,不能搞平均主义,不能讲面子,也不能讲资历;就是一条,要讲贡献,讲对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贡献。贡献越大,越要奖。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做出重大贡献的,更要奖。同样,在对科技人员进行考核时,在处理科技人员的职称问题、待遇问题、工作条件问题时,也必须以他们对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贡献作为重要的依据。还应当制定各种鼓励的政策和办法,支持科技人员到厂矿企业去,到农村去,到边远的地区去,到经济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科技人员本来就少,现在有的单位,对他们重视不够,使用不当,不能人尽其才,对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没有给以应有的关心,这种情况应当迅速改变。我认为,这样做,对贯彻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有利,对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有利,对经济建设有利。
  第三个问题,把科技工作人员组织起来,参加规划,参加攻关。
  我们想在计划工作上作点改进。要改进的地方很多,这里只讲三点:一是想使经济建设、科学技术、社会发展这三个方面协调得更好。二是想看远一点,作些长远打算、总体设想、大的决策。因为好多问题,特别是最重大的问题,不仅年度计划无法解决,五年计划也无法解决。现在,正在搞发展国民经济的十年规划。科技方面则要看远一步,准备规划到本世纪末。三是要把全国规划更好地建立在行业发展规划、经济区域发展规划、重点企业技术改造规划的基础上。因此,需要用很大的力量来搞各方面、各层次的规划。搞规划,实质上就是搞调查研究。为了减少一点盲目性,系统地研究一下各行各业、各个经济区域、以至各个重点企业的发展前景,花点力量是值得的。
  那末,动员科技工作人员参加哪些规划呢?上面说的那些规划,都要有科技人员参加。科技规划,科技工作人员当然要参加研究。全国的规划,也必须有科技工作人员参加,但人数终究有限。因此,我认为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必须组织科技人员,参加行业规划、区域规划和重点企业规划。
  行业发展规划非常重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只是按照某种累进率去作机械的推算,因为那种东西靠不住。在行业发展规划中,不要把注意力单纯集中到产量问题上去;最重要的,是要考虑朝什么方向发展,达到什么技术水平,采取什么技术政策和装备政策,全面地透彻地冷静地调查研究一番,系统地思考一番,有个总体设想,通盘规划。方向问题,要按照宏观经济的要求和各行各业之间在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联系,作些大的决策。到二○○○年在生产技术上达到什么水平的问题,应当按照我国的国情,充分地进行科学论证。全国在技术进步方面的总的目标,作过一些初步酝酿,可不可以这样设想:到本世纪末,把经济发达国家在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已经普遍采用了的、适合我国需要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在我国厂矿企业中基本普及,并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体系。这是个大问题,到底怎么定,要从实际出发,周密研究,慎重论证,不可能也不急于马上定下来。全国如何定,取决于各行各业的需要和可能。只有在各行各业的发展目标明朗化以后,全国性的决策才能比较切合实际,比较有把握。各行各业,情况不同,到底在技术上能达到什么水平,要实事求是,不要“争先恐后”地去“赶超”,切忌“一刀切”。一个行业内部,也要作具体分析。比方说,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应该适当超前;但很多大型农机就不必去瞄准人家了。方向问题、目标问题不明确,技术政策和装备政策就会摇摆不定,攻关也就无所适从。行业规划确定之后,就作为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依据;将来新建工厂,如果不符合技术政策的要求,达不到一定的技术水平,就不允许建设,这对盲目建设也是一种很好的限制。行业规划是一件大事。光经济工作人员参加是解决不好的,必须由经济工作人员和科技工作人员共同研究。
  除了对现有的行业作出规划以外,还要在建立新的行业方面有所考虑。比方说,建立饲料行业的问题,就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再比方说,按照我们的实际情况,是不是应该把计算机软件行业建立起来?如果需要的话,应该采取哪些部署?根据我国的特点,可以建立哪些有资源优势的、技术密集的、劳动密集的行业,这事已说过多次,现在到了应该具体化的时候了。
  区域规划,不是要各省、各县都去搞面面俱到的规划。重要的是要有一些经济区域的规划,比如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发展规划,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和重化工基地的区域发展规划,以及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发展规划等等,从中研究一些大的方向、大的决策。许多科技工作同志,过去在这些方面提过一些重要的意见。有些意见,基本一致。有些意见,不尽一致。需要全面权衡利弊,取长补短,择善而从。
  全国虽有三十八万个厂矿企业,但作为国民经济骨干的,只有千把个,它们的技术状况和经济效益如何,对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起决定性的影响。所谓把发达国家已经普遍采用的生产技术在我国基本普及,首先要在这些骨干企业中普及。国务院已经决定,先对鞍钢等一大批重点骨干企业作出技术改造规划,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刚才说,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现在经济战线正在搞规划,遇到许多问题,必须请科技工作人员来“面向”,共同议论一番,共同研究解决。不仅搞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同志要参加,搞基础研究的同志也不妨参加,看看这些规划同自己的专业有什么关系,自己的专业能为经济建设作出哪些贡献?科技工作人员参加规划,至少能起两个作用:第一,可以贡献自己的知识,起一种参谋作用。第二,可以了解经济建设的实际,了解它们当前的和今后的需要,从而使自己在考虑本学科的方向、重点和课题方面,看得更全面,更准确。
  接下来就是攻关。围绕着规划中提出的科学技术难题,把开发研究、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力量组织起来攻关。这件事,不能等规划全部定下来再落实。看准一批,就要落实一批。有一个问题要专门谈几句:应该扩大视野,不要把攻关的含义理解得很狭窄。第一,重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应当列入攻关任务。这里有许多科学技术问题。大的决策如果失当,对经济效益往往会产生极端严重的、无可挽回的影响。第二,国内攻关和技术引进应当相互衔接,既不要重复,又不能脱节。大部分课题应由国内攻关解决。一部分课题,如在国内研究费时太长,花钱太多,就应通过引进,加以解决。引进以后的消化吸收工作,应当像国内研究一样,列为攻关课题,扎扎实实地组织落实。
  攻关不是目的。取得成果以后,还要很快应用,推广开来。过去我们也有不少成果,但是没有很好地应用推广。必须组织科学技术成果由实验室向生产转移,单纯军用向军民兼用转移,沿海向内地转移,国外向国内转移。从中间试验、工业试验、小批量生产直到大量生产、普遍推广,每一个环节都要打通。在技术转移中,要提倡社会主义协作的优良风格,反对技术封锁的不正之风。同时,应当尊重创造成果的单位和科技人员的劳动,保障他们合理的利益。
  这次搞规划,搞攻关,要真搞,不要假搞。行业规划,尽管是预测性的,但这是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必须实事求是,有根有据。重点工厂的技术改造计划,重大的科研攻关项目,一经批准定案,就要列入国家计划。所有这一切,都是非常严肃的事。许多同志反映,攻关要有条件保证。这个意见是合理的。攻关项目的落实,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必要的经费,必要的科研条件,必须落实。另一方面,科研责任制也必须落实,必须及时地拿出用得上、用得起的科研成果来。因此,在确定攻关课题时,要十分慎重。没有经济效益的课题不要列进去。凡是需要列为重点课题的,必须是在一定期限内能够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要防止出现“重点项目,重点浪费”的现像。科研管理水平,科研工作效率,都必须努力提高。
  组织科技工作人员参加规划,参加攻关,这是领导的责任。这是一项大规模的组织工作,必须有层次、有步骤、有条不紊地落实。必须在一个有权威的、有效率的、精干的机构统一筹划统一指挥下,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和力量。党中央、国务院将就此作出决定。
  我国科技人员少,是弱点。但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好,能够把大家的力量组织起来。这是我们的优势。五十年代,我们有组织半导体、计算机和尖端技术攻关的成功经验。六十年代,又有组织九大机电设备攻关的成功经验。这次攻关,任务更重,意义更大,应该组织得比前两次更好。科学院、高等院校,产业部门,地方,不管哪个方面的科技工作人员,都是国家的科技力量,应当打破部门界限,不分主角配角,根据国家的急需,在实现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下,亲密无间、协调一致地并肩作战。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部门,在保证完成国防建设任务的前提下,也应当组织相当的科技力量,参加这方面的工作。我相信,在参加规划的过程中,在组织攻关的过程中,科技战线和经济战线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第四个问题,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问题。
  农村推行各种形式的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后,大大激发了八亿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相比之下,如何提高工业企业对技术进步的积极性,显得更为迫切,更为突出。
  我想,应当为企业讲句公道话。企业的同志也很苦恼。他们说,搞新技术,缺乏三个力:动力,压力,实力。搞新技术得不到好处,没有动力。不搞也没有关系,没有压力。即使想搞,也困难重重,新产品试制费太少,没有实力。上个月我到辽宁去,听说沈阳水泵厂搞了二十二种新产品,其中有九种高效节能水泵,可以为社会创造很好的效益,但价格问题解决不了,结果工厂赔了三十多万元,少发了奖金,工人受了委屈。现在大庆油田向他们买水泵,订了个合同,把节能所得效益的一定份额归给企业,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但是,象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比方说,铁道部生产道岔的工厂,改进了工艺,把产品的使用寿命从一年提高到三年,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但怕订货减少,影响产值,对工厂无利,这项新工艺就被搁置下来了。
  个别工厂对技术进步不积极,这好办。许多工厂都缺乏积极性,就必须到我们的经济体制、经济政策上找原因。我们现行的经济体制有两个根本弊病。一是不能很好地鼓励企业关心社会的需要,关心市场的需要,其结果是产需脱节。二是不能很好地鼓励企业关心技术进步,其结果就是大家通常说的“几十年一贯制”。这两条是互相联系的。不关心市场,不想搞新的花色品种,对新技术就不会有兴趣。不搞新技术,新产品也出不来。
  最近两三年,开始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改革,但问题盘根错节,只能逐步理顺。应当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个过程中,着力解决上述两大弊病。应当围绕着解决这两大弊病,来考虑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各项具体措施。在计划体制、经济政策、以至行政手段等各个方面,都要梳梳辫子,通盘考虑,逐步解决。
  计划体制方面,要解决计划指标体系的问题。以总产值为主要指标,弊病很大,不利于降低消耗,降低成本,不利于采用新技术。施工企业按基本建设工程量提取管理费,弊病也很大。居然出了这样的问题:重锤强夯的技术和设备都研制出来了,可以加快施工进度,又能节约材料和能源,但是,因为减少了工程量,影响了管理费,施工单位不愿用!治本的办法一时定不下来,就要考虑先采取一些治标的办法。看来,在国家下达的计划中,不仅要有生产新产品、推广新技术的要求,而且要有淘汰陈旧产品、禁用落后技术的要求,并把这些要求明确地列到主要考核指标中去。
  必须解决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问题,为技术进步开路。比方说,财政方面,要解决新产品试制费的经常性来源问题。信贷方面,要更好地扶植新技术新产品。税收方面,要实行鼓励技术进步的税收政策。价格方面,要研究如何切实贯彻按质论价的原则,不仅实行优质优价,而且实行低质低价,对劣质陈旧产品规定惩罚价格。商业、物资、外贸方面都要研究改进包购包销的办法,要使生产新产品的企业有一定的自销权,不能使生产陈旧劣质产品的企业得过且过。现在经济政策方面,很多规定是妨碍技术进步的。我举一个例子:洗煤优质优价等问题没有解决好,结果,煤不洗就外运,运输如此紧张,每年却多运了几千万吨石头。再一个例子是税收:国家的政策是多引进技术,少买成套设备。但在税收政策上,却往往有利于引进设备,不利于引进技术。我们的经济政策应当是鼓励技术进步的政策,决不应当成为技术进步的阻力。
  我是举例式地提出一些问题。这也是出题目。文章由各有关部门来做。不要局限于我所点到的问题。要打开思路,从提高企业对技术进步的积极性着眼,全面地进行检查。各有关部门,都要做两篇文章:长远怎么办?近期怎么办?不要坐在办公室里写。要到企业里作点调查研究。写好以后,还要送到企业里去,征求企业的意见,请他们发表意见。企业认为真能解决问题了,再报国务院审批。
  总之,为了提高企业对技术进步的积极性,就要切切实实地去解决问题。要明确方向,一年解决一批问题。
  九月间,国务院开会,决定实行科技成果有偿转让。十月上旬,国务院决定,重点建设前期工作的科研费用,应当从基建投资中解决。十月中旬,国务院又召集有关部门开会,决定再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一、国家掌握的技术开发费用,在明年原定数额的基础上,追加百分之九十四。
  二、各产业部门掌握的技术开发费用如何调剂增加,由各产业部门研究,提出意见。
  三、企业利润留成,过去分为三部分,即:发展基金,集体福利基金,奖励基金。今后改划为四部分,即:一般发展基金,新产品试制基金,集体福利基金,奖励基金。新产品试制基金,必须用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上,不准挪作他用。一般发展基金,也应该主要用于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不要在老的技术基础上去扩大生产能力。在奖励基金中,应有一定份额,专门用来奖励对技术进步作出贡献的职工。
  四、担负研究新装备任务的某些机械工业企业,经国家批准后,可以按照产值或销售额的一定份额,提取技术开发费用。其他行业的工业企业,试制新产品,凡列入计划的,经批准后,在一定年限内,可以允许把新产品试制费分期分批摊入成本。具体办法另定。
  五、由物价局提出实行按质论价、优质优价、对劣质陈旧产品采取惩罚价格的实施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希望这五条办法,能够解决一点问题。从根本上说,这里有一个生财之道和用财之道的问题。现在搞一般的基本建设,扩大加工能力,谁都有钱,积极性高得很。但是,搞重点建设,搞技术开发,就没有钱了。该用的钱不用,花小钱得大利的事不办,不该花的钱乱花,症结在这里,出路也在这里。在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这一条指导思想明确树立起来以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都应该把它贯彻体现到生财用财之道上去。在开发新技术上用财,又通过新技术生财。这个问题解决了,科技战线和经济战线就都活了。我们常说,要搞良性循环,这也是一种良性循环。
  当然,除了经济体制、经济政策以外,在企业的干部结构、劳动力结构方面,也存在着问题,不利于技术进步。这方面的问题,今天不准备谈了。
  同志们,今天我就讲四点意见:经济振兴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组织科技人员参加规划,参加攻关;提高企业对技术进步的积极性。讲的都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关系问题。照我看,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振兴的一个战略问题。党的十二大已经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各条战线,都在研究如何开创本战线的新局面。我讲的这些意见,如果对开创科技战线、经济战线的新局面都能有所推动,我的目的就算是达到了。
本文关键词: 第一卷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孟庆闯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