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最后十年(11)

核心提示:以前我们对清政府的新政多是简单否定,认为清政府新政所为,无非是在拉拢立宪派对抗革命党,搞假立宪。任何政权都不会坐以待毙,它在危机的情况下一定要谋求应对,这是一种政治本能。就这点讲,政治上的自救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危机时自救所采取的行动是冥顽不化的负隅顽抗,还是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性的应对。

对清王朝来说改革是把双刃剑,它要求组织者必须有大魄力,大智慧,始终把握着改革进程的主动权。老子曾经有一名言,治大国如烹小鲜。是说治理一个大的国家,不能瞎折腾,要跟煎小鱼一样,慢慢地翻,如若老翻,鱼就会烂掉。我以为老子这句话中强调做事的周密与稳妥,这是必要的,但是同时还需要强调高瞻远瞩,洞察先机,把握主动权这样的雄才大略。清王朝缺乏有远见卓识的人才,无法从长远考虑,对待新政改革中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做到未雨绸缪。

第二,转型期的大变革,涉及到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这时统治阶级的腐败就成为了改革的致命毒药。

转型期的大变革涉及到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主持者要具有崇高的使命感,能够超越一己私利,维护大局公利,以人格魅力来彰显改革的公信力。我们常常讲“时势造英雄”,反过来,也可以讲“英雄造时势,时势造民众”,这是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先生提出的。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熊十力先生感觉到国民党统治实在太腐败,所以就提出了“英雄造时势,时势造民众”,就是说:国民党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如果很有人格魅力,就可以像英雄一样造时势,来影响民众,带领整个国家社会改善风气。这与毛主席的名言“政策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由此我们反观清末争权夺利的腐败政治,便可以窥见清政府新政的致命点所在。

所以,我觉得在近代170年中国社会大转型的过程当中,近三十年的改革是最有成效的,由此而使中华民族的历史进入了辉煌的崭新时期。但既然是历史的转型期、改革期,那么风险就会客观存在。前面我讲了清王朝的最后十年,是要以史为鉴知兴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