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最后十年(10)

核心提示:以前我们对清政府的新政多是简单否定,认为清政府新政所为,无非是在拉拢立宪派对抗革命党,搞假立宪。任何政权都不会坐以待毙,它在危机的情况下一定要谋求应对,这是一种政治本能。就这点讲,政治上的自救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危机时自救所采取的行动是冥顽不化的负隅顽抗,还是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性的应对。

总结清政府新政的失败,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一,它缺乏深思熟虑和周延的改革方案。清政府施行的新政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晚清推行新政的实质在于推进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从根本上改革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此,清朝的群臣,无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张之洞一些人都缺乏足够的应对知识。不仅如此,清政府内部也没有如日本大九保利通、伊藤博文这样富有现代性的能臣相佐。尽管也有一些督抚奏议,也举行过御前会议,甚至也派大臣出国考察,但是各个关键点上提出的方案无非都是急就章,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新政前期的改革内容好多都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的延续或者是扩充,变动不太大,还比较平稳。后期预备立宪涉及到政治制度改革,清政府在应对处理时显然就少了章法。尤其是到了后期,越来越陷入被动,直至失控。

 第二,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缺乏执行力。我们现在的改革是在1978年前后,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开始的,是一个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循序渐进的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过程。那当年的中国要推行改革就更难了,尤其是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作为保障。慈禧太后个人的强势,并不能代表清王朝中央集权的强势。更何况在她风烛残年之际,中央最高层出现分裂,涣散无力,到懦弱的载沣这样一些人来执掌政权的时候,更形成了严重的内轻外重,大权旁落的局面。新政最高领导层这样的软弱无能,一盘散沙,清朝难以为继的局面就不可避免了。

第三,阶级局限无法超越,新政也难以为继。清王朝代表的毕竟是封建统治阶级,这个阶级局限性它超越不了。近代化的变法求存要求统治者必须逐渐放弃阶级特权,而清朝群臣恰恰无法超越阶级局限性,结果是把新政变成了争权夺利的盛宴,最终不仅葬送了新政,而且也使得清王朝彻底崩溃。

回首清朝最后十年的历史转型,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出两点教训:

第一,从清朝的改革可以看出,转型期往往是社会大变革的关键时期。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