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功不必自我成(3)
对孙中山的事业“绝无妨碍”
武昌起义火种燎原,很快,清帝逊位,民国成立。但不久,宋教仁遇刺案就震醒了本想功成身退的革命党人。反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共和频遭挫折。
在这种形势下,孙中山开始思考革新党务,组建新党。
1914年1月,孙中山创建新党的构想已经十分明确。在他看来,“二次革命”的失败,在于纪律涣散,党员不服从党魁。因此,新党拟定名为“中华革命党”。党的总章规定,党员入党必须立誓效忠于孙中山,并于誓约署名下面加盖指模。即使是以前加入过同盟会或国民党的人,现在加入新党也要重立誓约。
作为革命党内的二号人物,黄兴极力反对该条款。他认为,这违反了民主革命的精神。他说,党员是为革命事业而奋斗,而不是为了某一个人。此外,在誓约上按捺指模,对党员更是一种侮辱。
黄兴的女婿、美籍华裔学者薛君度认为:“对于以建立现代民主政体为宗旨而刚刚推翻一个君主专制王朝的革命党人来说,要他们宣誓效忠于某一个人,其难以接受是可以理解的。”
黄兴拒绝加入新党,对于党的团结自然是极严重的打击。此后,在整个中华革命党的历史上,协理一席始终阙如(中国同盟会成立之时,孙任总理,黄即为协理)。
为此,孙中山到黄兴寓所访问,对此规定加以解释,但未能把黄说服。
两人也一再通信讨论。孙中山在1914年5月29日的亲笔信中说:
弟有所求于兄者,则望兄让我干此第三次之事,限以二年为期,过此犹不成,兄可继续出而任事,弟当让兄独办。如弟幸而成功,则请兄出而任政治之事。此时弟决意一到战场,以遂平生之志,以试平生之学。今在筹备之中,有一极要之事求兄解决者,则望禁止兄之亲信部下,对于外人,自后绝勿再言“中国军界俱是听黄先生之令,无人听孙文之令者。孙文所率者,不过一班之无知少年学生及无饭食之亡命耳”。
黄兴则认为,“二次革命”的失败,是一时的,不是真正的失败。最后之胜利,一定会来。所以,应该从根本处着手,“所抱之主义发挥而光大之,不为小暴动以求急功,不作不近情言以骇流俗,披心剖腹”。他建议孙中山,“宜宽宏其量”,以更开放而非更封闭的心态来面对局势,“使异党之有爱国心者有所归向”。
本文关键词:
组图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携手她时代:为全球妇女事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 以农业科技创新之笔,绘就全球食物供应新图景
- 创新发展工业旅游,推动首都文旅高质量发展
- 数字人才需求旺 折射数字经济活力足
- 从“ChinaTravel”到“空箱赴华”:开放新名片背后的政策、服务与文化三重奏
- 1500亿!小包裹连千城,物流脉动彰显经济活力
- 矢志治水兴邦,奏响“安澜有我”的青春交响
- 以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政务服务效能提升
- 周维富:新时代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
- 刘东超:以文化为重要支点推动高质量发展
精选视频
【新质生产力】100%还原布料色彩的背后:技术经理人让发明专利告别“高阁”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