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功不必自我成(4)
对于孙中山要他两年不问政的请求,黄兴认为,革命是为了改良政治,是一种“天职”,“非为一公司之权利可相让渡、可能包办者比”。但是,他答应,对孙中山的事业“决无妨碍”。
两人反复讨论,没有什么结果。6月3日,孙中山在一封亲笔复信中,又一次希望黄兴“能静养两年,俾弟一试吾法”。
虽然对孙中山的“试验”极为不满,黄兴也没有接受其他党员劝其另组党派的建议,信守着对其事业“决无妨碍”的承诺。他在给孙中山的信中说:“自闻先生组织会时,即日希望先生日加改良,不愿先生反对自己所提倡之平等自由主义。弟并未私有标帜以与先生异。”
1914年7月8日中华革命党成立时,黄兴已经离开日本,飘然远走美国了。
至此,有“中国的拿破仑”之称的黄兴,彻底告别了一生奋战的沙场,转而从事宣传与筹款的工作。他的“兴趣似乎以教育、市政规划和发展工商业为主”。
“大目标是一致的”
1916年6月22日,黄兴由日本返抵上海。直到4个月后病逝,他都住在法租界福开森路393号。
7月,“护国运动”结束后,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宣告停止一切党务。
在这段最后的时日里,黄兴与孙中山时相过从。薛君度认为,他们意识到,“前此的分歧,多起因于气质性格和处事方法的不同,大目标则是一致的。”
遥想当年,1905年,孙中山和黄兴在日本东京的凤乐园初会,共商建立中国同盟会之事。此前,素不相识的二人一个在广东建立了兴中会,一个在湖南建立了华兴会,两会在名称和政纲上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既不是因袭,也不是巧合,它只能说明孙、黄两位资产阶级革命家在未谋面之前,对于三民主义所包含的某些思想都有了相同或相当的认识。”学者文风说。
1905年8月13日,同盟会成立前夕,黄兴与宋教仁、张继、程家柽等发起留日学生欢迎孙中山大会。孙中山在大会上作了近两个小时的长篇演说,博得了一阵阵经久不息的掌声。
作为策划者的黄兴没有在大会上讲话。但此时,他“拉下了一点帽子,满脸笑容,为大会的成功感到高兴”。
本文关键词:
组图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