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主要从西方政治文化、消费文化和大众传媒文化这三个方面进行调查。西方文化对我国青年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节庆、消费、文学艺术、影视、信息网络和传媒等十个方面。绝大多数国民对中国文化的现在和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认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是有竞争力的。
从中国近30年的发展来看,中国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是一个辩证发展的关系。硬实力是硬道理,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经济的腾飞,就谈不上软实力,所以当中国的GDP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转过头来发展文化。从去年中国形象的改变来看,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起了很大的作用。长期以来,“中国”对于很多美国人来说,就是功夫、熊猫、宫保鸡丁和进口产品上Made in China标签的叠影。我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报告文学,讲的是一个美国家庭拒绝买中国的东西,当然他并不是恶意的拒绝,中国的东西已经遍布美国人的生活,他想试一试,在一年之内不买中国的东西,会不会影响他的生活?《北京青年报》每天都有连载,事实证明,不买中国的东西极大影响了他的生活。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基本上找不到像“中国制造”那么物美价廉的东西。
在今年的美国大选中,中国作为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屡屡成为竞选舆论关注的焦点。新年首期的新闻周刊,以姚明作为封面,并且开篇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2008年对美国是大选年,对世界是中国年,主办奥运会的中国,要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心。这是《新闻周刊》新年首刊的第一句话,这是很值得我们自豪的。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拉动幅度首度超过美国,这也是1930年以来美国第一次被超过。这是美国《新闻周刊》2007年12月31号年终特刊的封面文章。今天我们到美国所有主流网站上面去浏览,除了有战争背景的伊拉克以外,中国作为主题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国家。
从2005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已经做了差不多近三年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文化输出等。当然,文化输出是能够拿到利润的,比如,姚明就是一个很大的文化输出。还有就是从前年开始的中国文化年,比如,俄罗斯文化年、法国文化年,所到之处把中国新的形象带到了每一个国家,改变了当地人们30年以前对中国的印象。现在全世界差不多有1000多所孔子学院。
中国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与美国的持续衰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美国人开始紧张了。我们想强调的是,软实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新概念,在我们所熟悉的文化道德作用、审美作用之外,还应该重新认识文化的政治作用、经济作用、商业作用、整合作用。创意产业,也叫做大审美经济,软实力实际上是新技术整合下的文化的综合国力,它需要有技术作为基本的支持,所以我们谈一下文化软实力与创意产业是一个什么关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