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做到内心和社会真正的和谐
你了解了内心的愿望,就意味着一定能够实现吗?就意味着这一生能够真正做到完美吗?有人可能会说,我会陷入两难的选择。首先就是我看清了内心的愿望,但是社会不允许,我必须要放弃或者压抑心里真正的方向,而顺从社会外在的标准选择。这是痛苦的。另外一种人说,我看见了心灵,我愿意听从心底的声音,所以我勇敢地按照我的想法,特立独行地生活着,但是我跟社会的准则发生了冲突,为他人所不容,大家总是在指责我,所以我内心仍然不快乐。
究竟是听从内心,还是顺应社会?说到这就要说到圣贤孔夫子。孔夫子是怎么描述人的历程的呢?他说人从年少时学习,然后在一生不同的阶段上要有不同的感悟,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的这个标准,恰好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第一叫从心所欲,就是真正听从内心的声音,跟从内心的愿望去行动。第二是不逾矩,丝毫不超过社会外在的规矩法则,不伤害他人的利益情感,做到内心和社会真正的和谐。所以,孔夫子把它放在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人近耄耋之年,穿越一生沧桑。所有的彻悟,最后要抵达的愿望,无非是个人心灵世界的和谐与外在社会规矩法度的和谐终于融为一体。
所以说,和谐社会这个命题古已有之,它在我们所有的经典之中。这句话如果转化成庄子的表述就更简单。庄子说,人这一生的境界,简单说就五个字,叫做“外化内不化”。什么叫外化?化就是顺应社会,遵守规矩,应该敬业的时候就在岗位上爱岗敬业;应该坚持自己内心的时候,就要做到内不化,在自己心灵中坚持“我之为我”的方向,用生命去执守一生的梦想。最佳的境界是一方面“外化”到不漏痕迹,能够与一切人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更要做到“内不化”,让自己的心灵坚定、无悔、执著、勇敢,知道“我之为我”的愿望和梦想,这就是外化内不化。
我们最怕什么呢?很多人一辈子做的是内化外不化。所谓“内化”,就是人容易顺应。你想想,每天晚上看电视的时候,铺天盖地的广告,等到你自己去超市买牙膏的时候,不自觉就会想起哪个广告来。人的行为在这样一个繁复的物质时代,内心特别容易受到暗示而顺从。什么是外不化呢?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这个人不好合作。成功的人,千万不要把这两端做反了。孔子提出的标准是“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其实就是外化内不化。“和”就是外化,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社会。一个团队摆在那儿,大家需要哪个工种干什么事,你一定要恪尽职守,自己去把本分做到,这个是职业化的外在标准。“不同”就是每个人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主见,这个世界的精彩应该是由很多的不同最后构筑的和谐。我们小时候物理课做过一个实验,老师给你一张白纸,上面画七等份赤橙黄绿青蓝紫,拿蜡笔涂起来,一看很漂亮。然后在这个纸的最中间戳一个小眼,拿铅笔尖把它顶起来。老师说你搓这个铅笔,看七彩纸转起来是什么颜色?小孩子都认为七彩已经这么漂亮了,转起来肯定像彩虹一样会更漂亮的。但是不然,七彩真正转起来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一种空净的白色,它覆盖了所有的色彩。每一个人都有主见,我可以是红色,你可以是蓝色,他可以是橙色,但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在一个动起来的格局之中就和谐为一种纯净的颜色。这种纯净就是社会和谐,这就叫和而不同。如果说一开始就同,比如都是白的、什么颜色都没有的话,那么最后你是不会得到一个生动和谐的彩盘的。
所以说,了解外在世界,构筑整个社会的建设,最关键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而内心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君子之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